<h3>撸起袖子加油赶,追赶爸爸妈妈日渐苍老的速度,书写与爸爸妈妈一起走过的“激情岁月”,争取出版第二本美篇书籍。这么仓促,美篇优惠券活动“逼迫”,孝顺父母不能等我有空了,我第二本开始第二本美篇书,只能是《纸质相册》了。恋上美篇,每天手捧手机打开美篇平台,参加积分、兑换券活动,规定时间内必须消费,所有只能是凑合汇集一个相册了,想要的照片,不知在哪找?爸爸多年前写的回忆录,让孩子扫描电子版,没有时间编辑整理,时间都去哪了?立即连夜赶制爸爸手稿文字……儿子呀,电脑🖥敲打文字,怎么设置默认模式?电脑不能链接网络……。老天爷逼迫我退休后,重新拾起我的电脑操作,记录生活点点滴滴,创作展现自己的生活精彩。也算是给爸爸的84高龄“生日礼物”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蹉跎岁月难回首<br></b><b>锦绣年华报党恩</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平点滴</h3> <h3></h3><h3><b><font color="#ff8a00">贫农家庭</font></b><br></h3><h3>我于1935年1月7日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高明乡北白池村。家境贫寒,从记事起。家有八口人,父亲务农,打长工。母亲纺花织布操持家务,我们弟妹六个,三男三女,我是长子,排行为二。全家仅有几亩地,一年打下粮食哪能糊口,有两间破房,一间就是十余平方米,背墙裂缝屋顶破烂,就记得睡在炕上能看见天空,刮起风来尘土飞扬,阴雨天更是糟糕,满屋子锅碗瓢盆盛接雨水,被雨点打得叮叮当当,好像开什么音乐会似的,我们一家子东倒西歪,瞅着坐着盼望天晴,啊,雨停了,太阳由来了,可屋里还是滴滴答答。旧社会,我们穷人家过的啥日子,真是衣不遮体,食不充饥。干什么都是寸步难行,要说好处只是一条,通风、空气好。小妹染病请不起医生,妈妈多次去庙里烧香值头,求神保佑都无济于事,可怜的她才六、七岁就含泪离开了人世。三弟小小就没奶,身体瘦的皮包骨。那几年家里收成也不好,灾多难多,家里常年是野菜糊汤,蒸着豌豆面摸,或擀豆面片,调剂调剂。豌豆纯属牲畜饲料,让人吃个稀罕,还罢了,要是久吃它可不是个好东西。吃了它恶心暖气腹涨屁多一闻那个味,不吃都够了。我记得小弟一见饭就忙的喊叫,把豆面摸摸一个一个都占在他怀里,就象八辈子没吃过饭似的成了个饿狼,可是一咬吃一口他再也不要了,把馍推掀的骨碌碌滚的多远,只是个哭,天啊穷人的娃娃,谁能给他一口白馍吃,咱就是这个苦命,大约两三岁夭折去世。</h3><h3> </h3> <h3> 艰苦求学<h3> 我六七岁就跟着人家混着去上学,家里没钱,笔墨纸砚样样欠缺,到学校老师不行,回到家里没办法,我常常抱着妈妈的腿,哭啊闹啊,妈妈只好给我擦干眼泪,东家借西家凑,借几张仿纸,凑上一锭墨,就这样天天磨年年过,我也想快快长大,好好学习,希望什么时候,天也能变一变.在学校上学,老师也常表扬我,还把学习好的学生编成锈荷包,我就是其中一个,遇到逢年过节,组织学生划船,扭秧歌,在村内热热闹闹演唱一番.家喻户晓,众所周知,学生家长心里也乐滋滋的,妈妈记下两句,有时边干活边溜达几句,还挺开心的。小学毕业后考完小,意想不到老师通知,我是第一名,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我能得第一名,第一名是我吗?真的吗?不是梦吧?是真的,是真的,我太高兴了,我中了头名状元。于是</h3><h3>我高高兴兴连蹦带跳跑回家中,告诉了妈妈。妈妈又喜又愁,她说“咱</h3><h3>家太穷,哪里有钱能供你上学,好娃呀”。</h3><h3> </h3><h3><br></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半工半读</font></h1><h3> 经老师及亲朋好友到家再三说服动员,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供孩子上学,不上太可惜了。父母听了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束手无策,到头来还是秃子的头—没发(法)。后来幸亏舅舅当老师,和他的同学,乡党,议论起我的家事,才算成功的给我指出了一条出路,经和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商议,同意接收我到完小当工友。工友期间管吃不管穿,不交学费、书费及笔墨纸砚由学校承担,其任务是承担学校勤杂,服侍先生(服务教职工),打水扫地,准点摇上下课铃等。总之,有事就干事,没事就旁听课去。就这样,我于</h3><h3>1947年9月就在高明乡完全小学开始了半工半读。起初我怪不适应,年仅十一二岁干啥都力不从心。别看我年纪小,可责任重大,每天比谁都起来的早,给几个老师住室洒水扫地抹桌子,打洗脸水,提开水··…等等,开饭了,一日三餐还得为十几个老师到食堂端饭,一个大木盘,盛上八九碗饭,我还要可力气挣扎着端,晚上休息还要等着所有老师都熄灯了,这时,我才能脱衣睡觉。除此而外,就是掌控学校的作息时间大权,师生起床、上下课,都以我的铃声为准,按我摇铃时间作息。回想旧社会真穷,一个公办学校仅有一个座钟,还挂在校长卧室,全校十几个老师没有一个戴手表的,学校给门夫、工友连个闹钟都买不起,这就给我们下苦人带来多少不便,那时候点的是煤油灯,为了早上起床,我们得起来几次去校长房子看闹钟掌握时间,又没有手电,划根火柴照一下,既怕打扰校长休息,又怕耽误了全校的作息时间,真让我们左右为难。一天晚上,我在做梦,突然天色大亮,我一骨碌爬起来,提着裤子摇着铃,边跑边摇喊起床了,起床了,有的同学赶快出来问我,怎么这么早就起床?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月光照亮大地,抬头一看满天星斗,我又通知大家快睡吧,我看错了时间。这是第一次出了一个大洋相。从此我对工作更认真细心了,遇事沉着不能慌张。干了一半年就习惯了.好像什么那有规律,似乎有一种什么信息在我身上,一切跟着感觉走。每天睡醒来,时间就到,一去看钟表,起床正好,上课铃一打,我也就顺便坐在教室后边听课,觉得差不多了,我就自动起来走出教室,把表一看一节课45分钟分秒不差。就这样走进走出,天天如此,师生都感觉到奇怪,议论找没截表,时间掌握得准、真</h3><h3>神,后来,大家都叫我“活时间表”,今天回想起来,也真有点意思。</h3><h3>光荣参军</h3><h3> 1950年春节,姨表兄正凯从新疆工作回来探亲,妈妈想让他们兄弟承协我在西安给我找个事干,刚过罢年,表兄便把我带到西安,途中坐马车到了下营,从下曹坐火本直达西安,当时我记得是个蒙罐车,(属货运拉牲畜的车皮)没有座位,卫生极差不管它是什么车,这是我首次坐上了火车.心里还是怪高兴的,听他们书上闲聊,说西安市电灯不明、马路不平、电话不灵、多么不好,到了西安我觉得还不错,比咱乡下阔气多了,当时刚解放,西安汽车很少,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车。富人坐车穷人拉,看起来实在不美气不平等,咳有啥办法,就这个社会,走到哪里都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我大王哥(姨表兄)在西安西大街小学教学带着表嫂,我就暂住在他家。哥俩为我忙了几天,也没寻下个事干,后来又想起东城门上驻的部队,那里还有个伯叔舅的儿子,也是一个表兄名叫刘永生。他抗大毕业在部队任文化教员干部,看他能否帮上忙,就这样又把找托付给他,于是我又暂住在一连连郊,每天和连部通讯员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候刚解放,连队战士普遍年龄偏老,多是中壮年,没有文化。干部还相对比较年轻,可能是多少有些文化,人也聪明能干,但当时上下级关系很融洽,战士尊重干部,干部爱护战士,我记的那些老兵,有的吸着耕牛牌香烟,有的自己卷着纸旱烟、当时演戏还唱着什么“张老汉我把灯来点,没有烟锅也能抽烟,卷呀卷赶快卷,卷上一根洋旱烟,但他们抽烟碰见个干部,就赶快躲开,或把烟头藏在自己袖简里。干部走了,他们再抽,看起来非常礼貌。住了一二十天,表哥问我想当什么兵,我傻傻的什么也不知道,他说看你当通讯员还是卫生员,要不就是司号员。我说随便,干啥都行.最后还是表哥时建议,那就当卫生员去吧.又过了几天接到通知,表哥和通讯员一起把我护送到了六军十八师五十三团团部。没有政审,没有体检,一登记就了事,就这祥,我予1950年4月1目光荣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b>初出茅庐</b></font></h1><h3> 当兵不久,就给我发了一套军装,我个子小衣服穿不起来,裤腿卷起了半截子,上衣长的似袍子,帽子上截着五星帽徽,胸前佩带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真是要多难看有多难看,那像个兵呀?唉!管他哩,我感到自豪,我已长大成人了,我站起来了。我现在不是老百性了,我已经是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了。我们部队就驻在西安,东、西、南、北城门楼子,一连钟楼都是我们驻着,团部驻在西仓。我们的任务是守备城防,除了值勒以外,每天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逐步使我懂得了为什么要当</h3><h3>兵,为谁来当兵。旧社会流传着“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而我们新牡会恰恰相反,如今是“好男要当兵,好铁要打钉”。像我们出兵抗美援朝,不正是保家卫国。当时表现不好的不要,意志不坚定的不要,出身不好的不要等等.在部队、在地方抽的全是精兵强将,组成一支坚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将军任司令员,率领赴朝,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军井肩作战三年。打败美国侵略军,获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刚解放后那时侯.社会风气特好,人民拥护共产党,人民热爱</h3><h3>子弟兵,到处一片欣声,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猪呀羊呀送到那里去,送给亲人解放军。”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领袖,在人民群众中地位多高啊1</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b>拾金不味</b></font></h1><h3> 1951年部队移防住在长宋,我们后助就住在韦曲东兰泛村。有一天正在镇压反革命,这天在三艾部队大操场召开公审大会,枪毙15名反革命分子,部队及所有广大群众都整队入场,我一人在病房值班,当治疗后走出大门,捡到一个纸包,回到护办室打开一看,里面是两个黄圈圈。便又原物包住,待班长回来上交。班长亢长命同志一看他说:这是嘟来的两个金骨子(即金戒指)。谁知丢东西的人,急得到处寻找,别人问他,也不敢明吉,后来经组织调查了解,才知道这是卫生队一住院病人—后勤担架排副排长韩宝生丢的。即物归原主,排长同志非常感激。领导点名表扬</h3><h3>我拾金不昧好品行,要求大家学习这种高尚精神,做共产主义新人。</h3><h3></h3><h3><br></h3> <h3>义务献血<h3> 1953年初,我在西安第十四路陆军医院外科任实习医生,当时病房有一病人,李世华病情危重正在抢救,党委号召全院人员报名献血,无私奉献。我积极报名,救死扶伤,抢救阶级兄弟,献血300毫升.当时由于设备条件差,血只抽不出来,就手术切开我的皮肤,直接往出抽,结果伤口有些感染,至今我右臂上还留着一条斑痕,每遇到天变则感发痒.但那时候我做了那么一点贡献,组织上还表扬了我,让我休息一月,让我在病灶上就餐,补补身体.组织上对自己无徽不至的关怀,想的这么周到,照顾的这么好,使我从心里感到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恩情大,生我的是爹娘,养我的是共产党里</h3><h3>光荣入党</h3><h3> 入伍后经过镇反、三反、五反等系列政治运动,受到了教育,政治觉悟有了提高,自己出身于学生,贫农成分.思想单纯,一心热爱党、一心为革命、工作学习积极向上,尊里领导.团结同志,不计个人得失,助人为乐.有一天团员找我谈心,让我申请入团,我说要入就要加入共产党,后来他给我讲,给我借团幸看,提高我的认识,才使我对入团入党有了正确认识。共青团是党的预备军,团组织可以输送优秀团员入党。在组织培养教育下,我终于于1951年9月3日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h3><h3> 于1955年5月3日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预备期半年,按时转正。至今已几十年了,先后多次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曾作为团党代会特邀代表,光荣出席兰州军区三代会,军队转业后曾受到陕西省总工会和全国总工会的表彭、奖励。</h3></h3> <h3>风雪甘南</h3><h3> 1952年我们部队奉命离开长安,向甘肃南部挺进.正直炎热天气,追期马良(原回族反动头人、途径定西,氓县,武都一带。边追边打,最后上级命令我团进往甘南.我们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擞迫甘南,一昔驻舟曲,旺藏寺,二营驻玛曲,三营驻碌曲、夏河、临谭,团直就扎在卓尼、迭部电尕寺。我们给内地通讯,亲朋好友感到好奇,一个是认为把字写白了。故来信信封上把“尕”字改为了“杆”字。把“寺”改为“市”。在来信中提问找这个城市有多大?有多繁华?交通方便吗等等?其实不然,谁知这里仅是~座小小的寺院,尕就是小的意思。这里荒芜人烟是生活在原始时代。.</h3><h3> 这里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全是藏族同胞,是黄司令和杨司令的天下.黄系黄正清,国民党少将,过去是碌玛曲一代司令,地盘比较大。解放后统故,安排为甘肃副省长,甘肃省军副司令少将军衔.杨系杨复兴,国民党少将,过去是卓尼夏河一代司令,地盘小一点,解放后统战安排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甘南军分区付司令.大校军衔。我们部队自1952年至1969年风风雨雨,风雪甘南.驻守和建设着甘南。它和西藏一样,宗教信仰密切联系,长期受着封建统治,非常落后,交通闭塞,语言不通。没有公路。没有电话,没有电灯,气候环境恶劣,种不成庄稼,一年四乖见不到青菜水果。前几年性进部队全靠飞机空降一些主付食、军用罐头,干粮,脱水菜蛋粉之类供部队食用。甘南海拔3800海米以上。整个甘南是山山水水,也有很多石头山,遍地是草原,遗地是牛羊。某些地区原始森林纵立,空气稀薄,行走咄气,春夏秋冬四季不分。属离原地带,说天变就变天,鸡蛋大的冰瓦平平常常。八九月份也下大雪,有的高山上,常年积雪不化。大家编了个顺口溜,“早穿棉,晚穿纱,中午抱着火炉吃西瓜。”这正是对甘南气候变化的一个真实写照。</h3><h3> 说来也怪,我们一年到头身不离棉,可是藏民娃在雪地玩雪球却一丝不挂,藏族人不穿衬衣,不穿裤子,光着身子穿皮袄,还要露一手,这就是他(她)们的习惯,再看看他们吃饭不用筷子,吃藏巴用手抓,吃生肉,喝生水。住着牛毛帐篷,点着牛粪火,烧着大锅茶,几乎一无所有,生活非常简单。要分贫和富先看刀枪马,穷人大都挎个腰刀,叉子枪,而富人刀枪马俱全,都是好样的。他们喜交朋友,忠诚于友,不是朋友一般交往可以说针插不进,水泼不入,一但是朋友遇难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朋友。我们送医上门,深受欢迎。藏民把医生称门巴,很尊敬,翘起拇指连声说“傻大哥”!即好的意思。</h3><h3> 一次,我进了帐连,她们非常热情,非常客气,连忙为我铺上毛毡,说:“沙倒,沙倒。”即坐下,坐下。又忙着拿起茶碗,赶快用牛粪灰擦碗,擦得明光亮净,又用自己穿的皮袄角擦碗,再用所谓的白毛巾擦一擦,然后又用茶水冲一冲,顺便挖一大块酥油放在小碗里,再将热奶茶倒的满满的,双手捧起茶碗恭而敬之递给我。你没有进过藏区,什么也不知道,你想他们极不卫生,不洗脸.不洗澡,什么都是脏的,可他们也懂得来人讲究,你说一杯奶茶为咱这么费尽心机,受了多少麻烦,真叫我感动的二话没说,咬着牙也要喝下去。</h3><h3> 我们就这样随带翻译,经常深入群众,为他们做好事,理发,搞卫生,医治疾病·…要把党的政策宜传给群众,把党的沮暖送给人民,组织积极分子,培养典型,送电影下乡,宜传教育群众,处处擞下党的种子,让它在这些地方生根开花结果。</h3><h3> 1956年川北阿坝藏族自治州发生叛乱,我们奉命出兵配合西南部队平叛,我们从甘南旺藏寺组织出发,插黑河一带阻击,经甘沟打了一个漂亮仗,歼灭仗,然后沿丘吉南洼,上下包座,几次战斗,很短时间,大约二、三个月即歼灭了叛匪,平息了叛乱。全体官兵受到前线指挥部的通令嘉奖.我们即收兵回营.回想起来挺有愈思.这里就是红军包座之战的胜地,丘吉曾驻西南部队一个营,开始叛乱就被叛匪吞掉,劫走我军夏服,军衔,烧毁军营,气焰十分公张.加之这一带地形险要,历史复杂,有的村庄移留旧工事,建筑比较完整,如果军事力量不强,的确还难以取胜.叛匪多是骑兵.叉子枪,地形熟悉,而我们是步兵,两条腿赶四条腿.就象解放战争时期,我们要用两条腿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一样去战胜敌人。1958年3月甘南发生全面叛乱·兰州军区组织前线指挥部,抽调11师,骑2师,甘肃内卫1团2团,为参战部队.坚决迅速彻底平息这场叛乱.经过我军组织宣传,发挥政治攻势,和必要的军事打击,进行了几个月的艰苦战斗,严重打击了叛匪首恶分子,教育了人民终于平息了这场叛乱,取得了平叛的全面胜利,使甘南人民一步登夭.从私有制未经土改,互助组生</h3><h3>产队等组合而迈入人民公社化。</h3><h3> 要说平叛,论政治和军事实力,这个仗也没打头,其实不然,这个仗还真难打,为什么呢?关键是民族政策性很强:要求部队不打第一枪,不要打死人太多,尽力采取政治攻势,劝其投降。如负有顽抗,可以向首恶分子开枪,但不要进行致命打击,力争抓活的,以教育群众。这样以来,部队就吃了亏,吃了苦头,付出不少代价,仅合作。玛曲两个烈士陵园安葬的革命烈士就数百人。</h3><h3> 平叛结束了,人民政府又开始了新的工作。战斗中烧毁了的寺院.国家又重建,缴获了刀枪再给从配,大家看看世上那有过这样的战争。这就体现了我们的民族政策,与众不同,体现了我党的政策伟大。</h3><h3>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永远是战无不胜的。风雪甘南,历史十八载,内卫2团修筑了卓电和江电两条公路,部队自己盖了不少营房,积极开展群众工作,曾追瓢马良,支援川北平叛,参加甘南平息叛乱,为保卫和建设甘南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h3>戍边贺兰</h3><h3> 1969年我们部队整编组建为陆军二十师,于是走出甘南,进驻宁</h3><h3>夏,守卫边疆,守卫着祖国的北大门。进入宁夏就是备战,(当时中苏边境关系紧张)部队通知待命。停止休假、探亲,停止通信来往。一年之后又进入了军训、营建、生产、战备施工等繁重任务。上级指示:要我们防修,反修,站好边防哨顶住第一仗,守卫好祖国的北大门。贺兰山就是肉磨子苏修来了,我们要死打硬拼,拖住他,延长时间就是胜利。号召我们生是贺兰山的人,死是贺兰山的鬼。我们要扎根边疆,誓死为祖国,为人民立新功。施工开始,我随团指挥部到达渡口,渡口是石嘴山市过了黄河,属内蒙地界,这是一个军事要地,人烟稀少,仅有一个小陶瓷加工厂,其次就是两省来往过渡的人,过渡黄河靠一只汽艇和木船来往运输,每年腊月封冻时则为冰桥,只能行人来往,到了春暖花开,冰消之后才能摆渡来往,既不安全也不方便。部队靠山住着帐篷,生活挺艰苦。战备施工全靠铁锨,十字镐及干部战士的一双手,战士们每天强体力劳动,打眼放炮背石头,衣服穿的补丁摞补丁,棉衣磨得没有面子,背部全开了花。我们习惯了,觉得无所谓,来人一看,谁能相信,这是解放军在劳动,</h3><h3>说个不好听的话就像劳改犯一样,但是我们再苦再累心也甜,我们部队士气旺盛,斗志昂扬,永远忠于人民忠于党。</h3><h3> 石头山上面建营房,下面筑工事,好不容易啊!那年代还多亏部队支左,施工被地方知道。受到石嘴山市矿务局的全力支持,抽出技术人员和机械设备,边指导边实践,用了两年时间,才完成了这一战备工程。这里交通不便,缺医少药。我们卫生所仅一个医生,一个卫生员。群众远远来求医,络绎不绝。一次居民区一不满周岁的小孩,惠上肺炎.高烧39.8.c,咳嗽不止,嘴唇青紫,呼吸困难,夜间前来求救,我不懂儿科,只好尽力而为·经解热止咳,肌注青链霉素每四小时一次。次日说:“你们其是神医,从此一传十十传百,芭音陶亥,海勃湾,一裸树的人带着公社的介绍信,前来看病,把我们誉为渡口医院,陆军医院等。一次巴音陶亥东方红大队,来了一个聋哑人,名叫白风成,28岁,非要我为他做新针疗法,扎针治病.实在推辞不掉,只好给试扎一扎,扎了多次以后,他来了连说带划的告诉我,他耳朵听见喇叭声了,回头一看,开来了一个拖拉机,他赶忙往一边躲,这一情况被团长知道了,不久,兰州军区皮定均司令员来渡口视察,团里把此事一并做了汇报。皮司令很满愈,随即在兰州军区发出通报表扬,并指示要送医上门,扩大战地宣传。做好群众工作,由我和一个卫生员,以及第五陆军医院派出3名医务人员,组成一支医疗队,奔赴内蒙巴音陶亥地区,为群众送医免费上门,因为传统针灸疗法,成本低疗效快,很快得到推广,为东方红大队、一棵树大队培训赤脚医生,还专门为5位聋哑人,举办了为期30天的培训班,我们军队与地方建立了合作医疗。后又受鄂托克旗医院邀请,在医院门诊开展中医针灸疗法十余天,受到当地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好评.两年来为群众治病计两万多人次,有效率达百分之95以上,曾先后受到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及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的报道。我作为军区党代会58团特邀代表参会,井在大会上介绍了先进事迹。还光荣出席了兰州军区三代会。</h3><h3> 苦战了几年,可以说把贺兰山某些地区都挖空了,建设美了,参观战备库房,我看和北京地铁相类似。冬暖夏凉,明亮宽敞。再看看我们住的清水沟,(石炭井地区)延安精神展现在眼前,军营全是窑洞式,远望是楼房,近看是平房,中间是体育场,正面盖着雄伟壮观的大礼堂,旁边就是锅炉房、大浴池。全团会操、军事演练、开运动会,放电影等等,都在这个大操场。东山顶上还修建了一个所谓的高水平游泳池。山下有小溪长流,河边两岸全是垂柳白杨,河滩种些青菜,很有生气,空气清新宜人.公路、铁路都在山润,交通比较方便,凡是来这里的人都有好感,他们说我们清水沟,赛过了兰州的宁卧庄。75年我参加了宁夏军区举办的西学中培训班一年,后来在团家属队医务室工作了几年。在军队奋战了28个春秋,1978年8月部队转业于陕西临潼地方工作,连丝丛亘里必鳌里鲤生工28丛鱼 .</h3><h3>从军队到地方,由宁夏到陕西,由军人到职工,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终身难忘,我军队转业到陕西省工人疗养院,战友们都说“你烧了高香,一下子到了神仙住的地方了”。说实话,临潼处于关中平原。工疗位于骊山脚下,华清池畔,风景秀美、山色苍翠、环境幽雅、交通方便“骊山晚照”为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兵马俑、华清池文明世界,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正为国际友人赞扬:“来到中国,不到临渔等于没到中国”。论单位论工作比较理想,但也有不顺心的事,来陕西工资减少许多,家属没有安排工作.六口人吃饭,四个孩子上学一切都千差万别。时间常了,慢慢也就好了。刚到工疗先在政工组帮忙落实政策.以后又在院门诊、理疗科任医师。83年去陕西省中研院针灸科进修半年,回来接管针灸室工作,由于擅长中医针灸,经验比较丰富,服务态度热情,医治患者疗效显著,深受好评。疗养员送牌匾,写感谢信,赞不绝口,多年来受到领导表扬和院里的好评。90年去北京学习巨针疗法,回来开展工作,疗效独特、反响强烈,一致受到患者的好评。西光厂一女疗养员袁某,诊断为进行性双下肢肌无力,自诉患病 5, 6年了,近年来加重,足跋行,疲劳无力。经巨针疗法,腿一下伸直啦,几天后感到轻快,日渐康复。经两个疗程治疗康复出院。宝鸡发电厂工人马春贤,男40岁。外伤性截瘫,慕名而来,架着双拐,专人陪护。经过巨针和综合针灸疗效卓著,四个疗程后获得愈想不到的康复。竞把双拐甩掉,送给同房病友.愉快出院,返回宝鸡。典型病例数不胜举,常见的头疼、牙疼、落枕··…等症大多一针见效,立竿见影·93生写了一篇论文获奖,井去新疆乌鲁木齐出席了西北五省学术交流会,往返乘坐飞机,真是难忘。</h3><h3>自94年以来连续10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曾受到省市,总工会及全总的表彭和奖励。多年来我做了一些应做的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距党和人民的要求相差很远,成绩应该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这全是党哺育的结果.</h3><h3> </h3><h3></h3><h3></h3><h3><br></h3> <h3>家属随军<h3> 我当兵以后,一直没有回家,那多年部队里没有请休假之例,1955年实行义务兵制后,56年才陆续给干部和志愿兵安排了探亲假,我于10月份首次回家探亲,父母及亲朋都为我提亲,西白池岳悦素家,两家父辈是朋亲常来常往,我们自然是兄妹之称,经介绍相互了解,很快就拜了天地.根本谈不上什么自由愈爱,婚后感情一直很好生了两儿两女,今已50年了即为金婚。</h3><h3> 1957年爱人来队,当时我为军医少尉,甘南为艰苦地区,上级明文规定排以上千部可以带家属.故我爱人从那时起就成了随军家属。家属随军了,但长期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适,我与家人居住隔县隔省交通阻塞,单人不能行动,一年到头没有假日,相聚团圆,听天由命,全靠组织安排。难怪一些干部怪话聊天,天上有个七月七,地上有个八月八,现在看一点也不过分。</h3><h3>家属多在电尕寺集中安排,我在二普工作.长期性碌码曲夏何</h3><h3>一带,且多外出接兵,送复员军人,参加平叛战斗·1969年部队整编,家属全部安排在临夏,部队调到宁夏,当时处于战备待命期,.停止通信来往,带家属干部工资两分开,有的三七开,有的四、六开,就这样一分开又是好几年,无法与家人团聚。几十年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光搬家移动住房二十多次,居住过陕甘宁三省十多个县市,全靠家属一人带着孩子 “转战”搬迁,真不容易啊。</h3><h3> </h3><h3>生儿育女 </h3><h3>我们婚后五年未孕,也曾起过风波,一天夜里,她主动向我挑起离婚,她说;“我不会生娃,我不能害你一辈子。我说:“有病咱去医院检查、治疗。就是你真的不生,我也不嫌弃气。1962年喜降千全、取名繁荣,大家说再有了就叫富强,当时处于灾年.物资紧缺,供不应求。部队动员家属每户喂一头小猪.开荒生产,给自己补贴一点粮油,以解决生活实际困难。这年头老天爷还睁了点眼,小堵一夭夭长大,种了点麦子、豆子丰收在望,可是她还在坐月子,没有劳力,只好一人下地干活,待劳动回来,祸从天降,娃哭的死去活来,哎呀我的妈呀?把一个未满月的娃头卡在床架子中间,挤压成了扁葫芦头,这该怎么办呀?我的娃怎么活呀?真倒霉,后经住院泊疗日渐康复。1963年驻二郎滩时,有一天娃气死了,经两个卫生所的大夫急救半个多小时还哭不出声来,瞪孔散大,这时我都流泪了。到后来才慢慢有了呼吸,逐渐转危为安。大家建议送孩子住院治疗。第三天乘汽车去分区办手续.转兰州总院。谁知分区医院有麻疹流行,抱娃过走启.即乘车前往兰州,到了兰州孩子发高烧即收容住儿科待查。一直住了十三天,高烧不退.腹泻小止、眼脸肿胀、全身青紫,病情危重,诊断不明,经传染科会诊,才确诊为麻疹合井肺炎,即转传染科治疗。经给氧输液,贵重药抢救,在温室一次点三种眼药、一次打三种针.听医生说:“这些都足进口药品,过了多半天,娃就好起来了。全身青萦也变红了,也象个人样了,就这样折腾了40多天,才出院回到陕西。这也算是救了一条命,拾下一个娃,大女儿健康成长。</h3><h3> 1964年10月在宁夏吴忠全积堡喜得贵子取名畜强。儿子生下即拉肚子,服药无效,不到一岁就犯病,四肢抽摘,口吐白沫、哭不出声来。民间叫气死病,医院诊断小儿翻痛。对症治疗,到医院就好了,出院回来又犯病,反反复复,严重时几乎每天犯病,甚至一天几次发病,对孩子与健康形响很大,医生让住院.领导做工作,我家属怎么也不肯答应,只是说他住了几次院也没办法。要死就让他死在家里,一个当妈的能说出这样的话,你想她是多么伤心呀,用我家属的话说,“我一夭天看着钟表过日子.天亮熬到夭黑,夭黑盼着天亮,我不愁吃穿、不愁钱,就愁日子过不前”。后又发报叫老人来协助 帮忙带孩</h3><h3>子。过了三周岁,才真犯病少了些。1966年又调回了甘南,家住卜拉。一次儿子大门外面去玩,突然天变,不知怎么娃被一藏民箱在皮袄里.让我们哨兵发现.才叫把娃放回来.你看多危险I丢了怎么办。1969年年家属转战迁移至临夏蝴蝶楼,院子挺大,环境优美一天一群小孩在果园玩耍,突然有人喊,把富强掉到井里了,战士们到跟前一看,是一丈多深的枯井,很快下井去,才把娃抢救上来。人都说:.老岳,你强娃长大了,要是不拳顺,把你都呕死啦</h3><h3> 老三孩子1967年7月1日是党荣的生日,家属还住卜拉. 69年她妈因病住临夏七院,女孩爱哭不满两岁,离不开妈妈,嘴里不说,心里明白,动不动就哭,叫声爸爸,她说我不知道我吃啥呀,我说;“你想吃啥爸爸给你做啥”,要不.去给娃买糖吃。老岳也可怜,住院没人探望,一是没时间、二是没顺车、三个娃小离不开人,我们只好天各一方,有苦难言。</h3><h3> 第四个孩子军强,1969年12月29日出生于临夏,岳母好心,不辞劳苦,从陕西找到临夏,肺结核复发,只好返回,又让娃的小姨改伏服侍她姐坐月子,改伏来代着她刚三岁的小子百盛。两间房子,要住两个大人五个挂,月婆咋能歇得下,谁也没想到一难又一难.党荣又麻疹合并肺炎住进七院。只好让娃他姨去陪护,孩子有病对娃她姨认生,住了17天医院,没有听到娃说一句话,医护怀疑会不会是个吸巴,让老岳抽空去看着不会说话的孩子,可老岳的确犯难。身不由己,母子各住一方,谁也顾不上谁,这样坐月子.世上少有,今天说起来就成了奇闻。1971年又到了宁夏平罗居住,小儿子未满1岁,不会走路,爬的很快,又喜爱玩水,迟早只要院子灌溉小渠来水,稍不注意他就爬去,屁股一撅,小手小腿就爬下了水,大人赶到就已经全身泥水,筒直成了个泥娃娃。当妈的一辈子直没为儿女少操心,父母为抚养儿女历尽了千辛万苦,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h3><h3>勤俭持家 </h3><h3>我军龄28年,她随军20年,部队经常组织家属义务劳动,帮厨、缝缝补补,为连队拆洗被祷.为群众栩助收割,学习雷锋傲好事,开荒生产无所不为,为部队建设要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军功章上有</h3><h3>我一半,也有她的一半。</h3><h3>在勒俭持家方面,她总是肋紧裤腰带,省吃俭用过好日子。穿着上.</h3><h3>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虽然工资不高,六口人吃穿,基本上月月有余,还得给双双父母点零花钱,正如毛主席教导:“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居家过日子,要注愈收支平衡,我们夫妻几十载,归纳家庭外出四少花,少钱吃饭(外出前在家先吃饭,带上千粗很方便。),少花钱坐车(路不远步行,少花钱多锻炼。)少花钱住店(外出来往多在候车室过夜)少花钱旅游(少花钱买票逛公园。)外地人笑山西人是九毛九,也笑陕西人会过日子,吃面完连面汤都喝了,我感到这也不丢人,这是光荣。一句话:勤俭持家是革命传家宝。</h3><h3>点滴希望</h3><h3>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代,实行各种票证,物资紧缺。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物资丰富,应有尽有。过去是有什么吃什么,现在是吃什么有什么。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祖国明天会更美好,祝福我们祖国繁荣富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好政策就没有今天的幸福。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h3><h3> 我希望儿女子孙们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h3><h3>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勤勤恳恳的工作,清清白白的做人。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胸怀大志、放眼世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为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h3><h3> 世界属于你们的!愿天下所有家庭幸福安康,愿天下所有人生活愉快!</h3><h3>张生俊手稿</h3><h3>2005年9月于临潼</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