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烟滚滚唱英雄

云武军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中老友谊筑丰碑》有感</p><p class="ql-block">作者/国防战士</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戴红领巾的小男孩站在通向国境线的公路旁,望着一队队,拉着高射炮和高射机枪,还有各种筑路工程机械的辎重车辆,向南方的边境地区驶去,车上坐着穿着一群摘去领章帽徽的军人。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他们要去哪里?</p><p class="ql-block"> 小男孩长大后才知道,这是奔赴援老抗美前线的出国作战部队。</p><p class="ql-block"> 这个小男孩就是我。长大以后因为工作关系,我开始关注这段历史,不间断的搜寻有关这段历史的资料,并积极为在那场对外援助作战行动中,建立功勋和英勇牺牲的前辈写一点纪念的文字。但是我找遍所有的出版物,甚至国外公开出版的资料,都找不到一本完整介绍援老筑路的文字。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援老筑路行动,时光悠然竟过去了五十多年,但盘点史学界,这段历史居然还是一片荒芜,罕有凭籍。</p><p class="ql-block"> 我只能从与一些出国部队老兵的闲谈、回忆录和网上、书刊上发表的文章中,了解了一些情况,但过于零碎,不够全面 。不管国际形势和国与国之间关系如何变幻,援老筑路作战这段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援老部队老兵不会忘记,老挝人民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从翔昌战友那里,得到茶春锦战友写的一本历史专著《中老友谊筑丰碑》,翻了觉得文笔流畅,故事引人,还有图片插于其中,便难于释手,干脆一口气读完后,阅后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 通过《中老友谊筑丰碑》我得知,在国家极其困难的年代,我们向遭受帝国主义霸权蹂躏的邻国,伸出了援助之手,履行了大国义务,这个决择是一种长远的战略眼光,一种深邃的国际视野。 </p><p class="ql-block"> 从1959年到1978年,为支援老挝人民的救国斗争,我国组建了从各大军区、各军兵种组建了包括陆军、空军、工程兵铁道兵、第二炮兵在内共计11万人的援老筑路部队和地面警卫部队,秘密开赴老挝战场,无偿为老挝援建了从中老边境连接老挝各地的公路。 </p><p class="ql-block"> 在异国的土地上作战,毕竟不同于在本国土领作战,军供补给完全靠自己,人家的一草一木都不能乱动,我们的官兵面临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在热带丛林中,冒着敌机的疯狂轰炸,地面反动武装的袭扰,还有野牛、大象、老虎、豹子和蚊虫、蚂蝗等动物的攻击,一边战斗,一边筑路。</p><p class="ql-block"> 全长760多公里的6条双车道公路的修建,为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建立,为老挝人民摆脱外国势力的干涉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共建今天的“一带一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进中老友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出国筑路部队,应该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驱。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春锦战友1943年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巍山县的一个彝族农民家庭,1960年参军,1964年进入军队院校外语专业学习,先后参加中缅勘界作战;援老抗美作战;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等重大战役,从一个山里放牛娃成长为我军优秀的外语翻译干部。转业后进入弥勒红河烟厂担任工会主席。</p><p class="ql-block"> 和许多老兵一样,脱掉军装的日子,春锦战友时时会想起南方丛林中盛开的木棉和漫山遍野的乔木杜鹃,还有那清澈的江水,椰林、槟榔、香蕉、凤尾竹掩映的村寨。</p><p class="ql-block"> 退休以后,春锦战友把大量时间都花在查找援老筑路资料,走访战友一起回忆当年援老抗美的战斗年华之上,也许是看到了春锦战友的勤奋与执着,许多进入耄耋之年的老兵都鼓励他把过去的经历写出来留给后人,大家都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充满硝烟味的战火青春经历成书传世。</p><p class="ql-block"> 援老筑路作战期间,春锦战友曾任三个高炮师,一个工兵营翻译官。特殊的工作岗位,使他得以经常深入各部队和部队驻地村寨,接触中方有老方有关人员,有指挥部首长也有基层官兵,他了解和掌握的情况相对全面。包括一些首长在内的战友都对他说:“春锦,你住过军校文化高,又在机关首长身边工作过,掌握的情况资料多,拜托你一定要把我们援老筑路的经历写出来。”</p><p class="ql-block"> 春锦战友不忘战友们的嘱托,全身心投入援老抗美史料研究,伏案笔耕,哪怕是身体出恙也不停息。他本身就是援老筑路的亲历者, 他把自己援老筑路经历所包含的热情和历史学家的深刻思考交融在一起,非常严肃认真的进行自己的研究与写作,他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不但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多次深入老挝,重返当年战斗的地方采访印证有关史料,内容涵盖了援老抗美战斗10年(1968——1978)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他把自己大脑中的有关援老筑路的记忆碎片与战友们的口述拼接起来,把援老筑路作战的测绘、筑路、架桥等施工行动和防空作战、地面警卫作战、后勤支援保障的艰辛与牺牲,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展示给读者,还用大量篇幅介绍老挝百年王室,老挝的政治经济、自然风光、军队派系,援老筑路作战的历史背景,为我们了解老挝国情,援老筑路历史背景和深远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书中通过作者援老十年的亲身体验,生动感人的记录了援老抗美战争中的每一次难忘的战斗,每一次难以忘怀事件的经历,那些反复出现在他梦景中的异国风光。正因为他这种日思夜想、朝念晚叨,他的文字画面感很强,生动得能把人带回现实。所以我对《中老友谊筑丰碑》一书的评价是集历史的真实性,文学的可读性于一体的文献资料。</p><p class="ql-block">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基辛格接受关于老挝局势采访时说:“我们美国政府有两个想不到,一个是中国在老挝筑路如此神速完成,另一个想不到中国防空力量会如此强大…...”</p><p class="ql-block"> 其实还有一个想不到的是,中国工程兵不但施工神速,打仗照样出色,工程兵高机连灵活快速,648团连续三战三捷击落敌机4架,其中一架就是工程兵308团高机连的战果。这些史料细节,非常生动也非常珍贵,对今后研究援老抗美战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历史文献的可贵之处,是尽可能的还原历史,尤其是战争历史的真实性更为重要。1970年2月5日大年三十,我英勇高炮部队出国作战开门红,击落敌机二架,击伤一架,首战告捷,官兵们将其戏称为杀“机”过年,他的文字不但真实完整的记录了那场战斗,而且把我出国作战部队的乐观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在“威武之师亮雄风”一章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缅琅桥对空作战的过程。在高炮部队还没有进驻之前,当地村民听到敌机来袭的警报,都吓得跑到密林和防空洞中躲起来,警报不解除不敢回家。高炮部队进驻以后,每当敌机来袭他们但不躲,反而跑出来热闹。当他们看到我军高炮与敌机刺刀见红式的空中拼杀情景,看到敌机被高炮围着打,村民们对着天空指指点点,嘴里不停的喊:“干死他、干死他!”;“干着了,冒烟了!”;“降落伞出来了,还是粉红的,摔死他!”;“艾沈金曼您!”(中国兄弟万岁!)敌机坠落后,一些村民冒着被敌机再次轰炸的危险,跑到炸弹爆炸的地方捡拾弹片残骸,他们要用这些美国人送给他们的钢铁,打制刀具、农具。当地政府还组织民兵上山搜捕跳伞的敌机飞行员,满山遍野都是搜捕敌机飞行员的军民,“磨奔博喀”的(缴枪枪不杀)喊话声在丛林中回响。这种情形,还真像是国内推行的人民战争。这段历史资料充分证明一个历史命题,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前提是一切为了群众。</p><p class="ql-block"> 在“5.14对空作战”一章中,作者先写了在“5.5对空作战”中,我军击落两架敌机后,其余敌机见势不妙,仓皇将剩余的炸弹扔进江中后逃走,炸起的江鱼飘满江面,当地村民看到满江的鱼高兴坏了,他们划着各种舟船到江中抢捞大鱼,看着村民们哼着小调,抬着四、五十斤的大鱼回家,我军年轻的高炮兵既羡慕又好奇,因为很多山区农村来的战士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家伙。老百姓当然高兴了,孟夸是上寮北部的重要物资转运枢纽,一直是美军空中封锁性攻击的目标,美军B——52轰炸机曾对孟夸实施坐标投弹轰炸数月之久,孟夸曾今是一片“断垣残壁”、“满目疮痍”、“到处是看不到一点绿色的焦土”,“街道村寨荒凉,鲜见人烟”的清冷之地,我军高炮部队进驻后,敌人不敢再肆无忌惮的来袭扰,老百姓才陆续回到家园,昔日热闹繁华才开始渐渐恢复。</p><p class="ql-block"> 战地的浪漫是短暂的,接下来是更加残酷的战斗,1971年年5月14日,三批次七架F—4鬼怪式战斗机,贴江面超低空飞行,突袭我南帕河高炮阵地,投下大量的气浪弹、钢珠弹、菠萝弹、子母弹,我军阵地被炸成一片火海,我军的高射炮也发出了正义的怒吼,炮弹的炸点在空中开出一朵朵白色的焰花,一股股烟柱直冲云霄。两架敌机被击落,一架敌机被击伤。我军24名官兵英勇牺牲,长眠异国他乡。真是因为尊重历史,作者才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以及在适应战争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军调整了空中防御,取得连续连战连捷,震慑了敌方,使敌方最终丧失了制空权,有力保障运输车辆,后勤物资源源不断运到前线,筑路工程得以顺利进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在“首开心理大战”一章中,首次披露了我军针锋相对的与敌军开展“心理战”的细节。沈阳军区装甲兵坦克三师高炮团——705大队,入老后的第一战就是由美国中央情报局挑起的,世界顶级的一场心理大战。这个战例对今后研究未来战争中的心理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 1968年8月16日,我军工程兵部队赴老筑路,支援老挝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同时派出防空部队和地面警卫部队、后勤保障部队,掩护保障工程兵部队顺利完成任务。敌人开始造谣说,中国军队到老挝是侵略老挝,掠夺老挝人民的资源,欺压迫害老挝人民。但见到我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军队住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敌人又采取利用中国和老挝的文化习俗差异做文章,对我军进行歪曲和污蔑。</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出国部队进入老挝后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囧事。驻纳莫的705大队抓到一名在河边偷看官兵洗澡的波涛(大爹),经过了解是他们寨子最近流传着一个闲话说:“中国兄弟莫米拐(没有生殖器)”,听到这些闲话波涛很是奇怪,“世上只有骟牛骟马的,哪有骟人的呢?”就到处去求证此事,听了谣言的人告诉他:“中国兄弟不是不想女人,是没有能力。在出国之前,就统统被阉割掉了。”,“不然他们咋个不找女人,洗澡也要到没有人的僻静的地方?”波涛还是不相信,去向驻他们县的某国顾问组长求证此事,那顾问组长本来就不待见中国人,就告诉波涛:“中国人的性能力很强,宁可不吃饭也不能没有女人。”“过去进皇宫做事的男人都要被骟掉,不然会再皇宫里玷污那些妃子宫女。”“中国派那么多兵来你们这里,不把他们骟掉的话,搞出事情来,他们的领导会没有面子的。”波涛还是半信半疑,就亲自跑到河边去观察求证。</p><p class="ql-block"> 部队的政工人员,向波涛解释了我军遵守纪律,尊重民族习俗,保护人民利益的道理,还告诉波涛中国人的习俗是男女有别,洗澡是要互相回避的,那些人造谣中国军人被骟掉的人,是想抹黑中国军队,挑拨中国军队和当地老百姓的关系。波涛听了以后终于恍然大悟。从此后他到处宣传:“中国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不像法国兵、日本兵、美国兵所到之处都离不开女人,找不到年轻女人的时候,连五六十岁的老咪涛都不放过。”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造谣的特务被揪了出来,敌人的心战阴谋被粉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中老友谊筑丰碑》,文字朴实无华,毫无粉饰和雕琢,很多故事的细节,在保持事实准确的前提下,写得生动活泼,充满革命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该书还介绍了老挝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与美国人扶持的老挝右派军队作战的一些情况。还特别提到了战争结束后,老挝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纠正极“左”错误的做法,“实行有原则的改革路线”,“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外交上广交朋友”,强调和邻国搞好关系,实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发展城市工商业,保护和发展私有经济,实行“开放、竞争、自由、合法”的商业、金融政策的情况,对研究当代老挝史,研究老挝革命斗争史具有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 《中老友谊筑丰碑》史料强详实,故事生动,还有图片地图佐证,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多元的具体史料,这些系统多元的史料,比单一的史料更有价值,堪称援老抗美史料的双壁。</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同时也是见证中老两国人民友谊和西双版纳各族人民与人民子弟兵鱼水情深的红色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其要义是:分担苦难、扶助弱小、抗拒奴役、共享自由与和平,幸福与尊严,这才是真正的国际主义。 中老两国军队和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友谊如何传承和发展?边疆的和平与安宁如何保持?是这本书提出来让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读书使人渊博,读史使人睿智,我们今天的现实都是从历史中孕育出来的,读这本书,了解那段风烟滚滚的历史,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以上是我读过《中老友谊筑春秋》之后的一点心得,春锦老师他们在援老抗美前线浴血奋战的时候,我还是个啥也不懂的小屁孩儿,对那段历史研究也有局限,所言有不当之处,希望前辈们指正谅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