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都江堰

王金库

<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前看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书,其中有一篇《都江堰》印象颇深。至今还记得文中的一句话: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对都江堰便情有独钟!</p> <p class="ql-block">  这次赴成都,一为旅游,一为参加一场大健康创新峰会。旅游的时间原本就不长,但自始至终,我的心思几乎都放在了都江堰。即使已经回来了,都江堰的影子依然挥之不去!一个不大的景点,为什么会让人如此的牵肠挂肚?</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的开篇有这样一问: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们的难题,而是今天还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这样的奇迹你信吗?</p><p class="ql-block"> 我信!</p> <p class="ql-block">  正像余秋雨先生所言:这是一个不大的工程,但我敢说,把它放在全人类文明奇迹的第一线,也毫不愧色!它比万里长城更激动人心,因为万里长城的功能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則不同,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中华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有了它,才有历代贤臣良将的安顿和向往,才有唐宋诗人出川入川的千古华章。有了它,抗日战争时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水利工程到底有多么伟大?让我们追根溯源,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 其实,岷江并不流经成都平原,中间隔着一座玉垒山,要想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就必须在玉垒山开凿山口。但是由于岷江水海拔较高,水流湍急,桀骜不驯,水患无常,如果引水不科学,就会对成都平原造成灭顶之灾。于是如何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而又不至于给成都平原造成水患,这一世界级的难题就摆在了战国时期的蜀郡太守李冰面前。而李冰和他的儿子临危受命,肩负起治水重任。李冰遍访岷江两岸,察地形、观水势,潜心研究治水良策。在设计和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他并没有拦河修坝,而是以非凡的智慧,巧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三大工程犹如神来之笔,彼此呼应。两千多年来一直庇护着天府之国的芸芸众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鱼嘴:鱼嘴位于江心的弯道处,呈半月形,状如鱼嘴,它的作用是分流。江水到了鱼嘴处,被一分为二——即内江和外江。外江江面较宽,水流较大,水量占六成,作用主要用于泄洪。而内江江面较窄,水流较小,水量占四成,引入成都平原,成为生产和生活用水。同时,由于外江水流较大,江水中百分之八十的泥沙会从外江排走,而进入内江的泥沙只有百分之二十。这就是都江堰著名的四六分水、二八分沙的原理。</p><p class="ql-block"> 不可思议的是,鱼嘴处还有一个巧妙的构建:内江河床低于外江,这样就保证了在丰水期是四六分水,而到了枯水期水少的情况下,则变成六四分水。因为,水往低处流,这样枯水期百分之六十的江水就会流入内江,从而始终保证成都平原的用水量。</p> <p class="ql-block">  飞沙堰:为了进一步巩固鱼嘴的分水功能,都江堰还在鱼嘴的下游设置了一座飞沙堰,它的作用是二次泄洪、排沙。其原理就是利用江水在进入成都平原狭窄的宝瓶口处行成的涡流,让其中大量的泥沙和多余的洪水没过飞沙堰排入外江,从而进一步巩固排洪效果。</p> <p class="ql-block">  宝瓶口:正如前文所言,岷江并不流经成都平原,中间隔着一座玉垒山。要想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就必须在玉垒山最狭窄处凿开一个口子。众所周知,劈山开凿需要炸药,而战国时期炸药还没有问世,这就需要高超的智慧!而李冰父子硬是用火烧水浇的方法,在玉垒山的咽喉要道凿开20米左右的口子,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并且做到精准控制水流。</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实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从此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李冰父子的伟大功绩,连同这充满传奇色彩的治水过程,与都江堰一同,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重要作用,孕育了灿烂的巴蜀文明。</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也当之无愧成为全世界唯一的一处沿用至今的世界文化遗产级古代水利系统,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都江堰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并且在其评审词中高度赞美:"它证明了人类无需破坏生态即可实现繁荣,这是对工业文明过度开发的永恒警示。" </p><p class="ql-block">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