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篆作为一种实用书体,盛行的时间并不长,秦朝灭亡进入汉朝以后,小篆作为官方正式文字还偶有使用,比如为建筑题匾、大臣给皇帝上奏章,使用的都是小篆,但人们的日常书写,都使用更为便捷的隶书。</p><p class="ql-block"> 两汉是隶书最为繁荣的时期,仅存世或留有拓片的汉碑就有三四百通,汉简更是不计其数,此外还有大量的石刻、砖刻等书法载体。但这些作品除了几件汉碑外,都没有留下书者的名字,留下作者名字的三块汉碑是:《西狭颂》,作者仇靖;《郙阁颂》,作者仇绋;《华山庙碑》,作者郭香察,也有人说,此碑并非郭香察所书,而是郭香“察书”,即郭香负责检查书写有无错漏问题。</p><p class="ql-block"> 隶书最著名的书家是蔡邕。蔡邕(133年—192年),东汉末年名臣,少年时即博学多闻,师从太傅胡广,喜欢文学、数术、天文,还擅长音乐。</p><p class="ql-block"> 汉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权不法,听说蔡邕的琴鼓得好,于是告诉桓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他赴京献艺。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师,假称生病,返回家中。建宁三年(170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征召为掾属,受到桥玄的厚待。后出任河平县长,又被召拜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升任议郎,因为直言进谏,得罪了宦官曹节等人,被诬陷入狱,幸免于难后,逃命江海,远走吴会之地。</p><p class="ql-block">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去世,董卓任司空,专擅朝政,听说蔡邕的名气,于是征召他,蔡邕推说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骂道:“我有灭人三族的权力,蔡邕就算有名气,我杀他也易如反掌。”又急令州郡征召蔡邕到府。蔡邕不得已只好应命,被任命为代理祭酒,很受董卓敬重,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又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初平元年(190年),蔡邕被拜为左中郎将,随汉献帝迁都长安,被封为高阳乡侯。因此后世称他为“蔡中郎”。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学,对他非常客气,蔡邕也有心出力报效,但董卓性格刚愎自用,蔡邕恨自己的话很少为董卓采纳,又无法摆脱他。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诛杀,蔡邕在司徒王允座上,不知不觉说起董卓来,并为之叹息。王允勃然大怒,严厉斥责,并随之将蔡邕收押交给廷尉治罪。蔡邕递上辞表道歉,请求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求继续完成后汉史。士大夫大多同情并想要救他,没有成功,蔡邕于是死在了监狱里,时年六十岁。群臣和士人没有不为他哭泣的。著名经学家郑玄听闻蔡邕的死讯后,叹息说:“汉朝的事,谁来考定啊!”</p><p class="ql-block"> 蔡邕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其所作赋绝大多数为小赋,取材多样,切近生活,语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于世态人情,很有艺术的感染力。其代表作品为《述行赋》,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辞俱佳,是汉末抒情小赋的力作。他甚至用小赋表现男女情爱,风格大胆而直率。《青衣赋》就是相当感人的作品,在赋中,他真实地坦露了对一位出身微贱的美女的爱情,表现了人情与封建礼法的矛盾撞击。蔡邕的散文长于碑记,工整典雅,多用排偶,旧时颇受推重。蔡邕曾收集汉朝历史,拟写后汉史,因李傕作乱散失,大多亡佚。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论议、祝文、章表等,共104篇传于世,诗歌流传有400多首。由于当时战乱连年,这些作品没有保存原稿,均由其女蔡琰凭借惊人的记忆力默写而来。蔡琰原字昭姬,西晋时避司马昭讳被改为文姬,博学多才,初嫁于卫仲道,后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曹操花费重金将蔡文姬赎回,嫁给董祀。唐朝诗人韩愈在《游西林寺题萧二兄郎中旧堂》一诗中感叹道:“中郎有女能传业,伯道无儿可保家。”蔡邕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上党太守羊衜(dào),是晋朝名将羊祜的母亲,清朝乾隆年间的《新泰县志》称其为蔡贞姬。蔡贞姬的女儿羊徽瑜,也就是羊祜的姐姐,嫁给了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p> <p class="ql-block"> 据说蔡邕从神人那里得到笔法真传,工篆书、隶书,尤以隶书著称,其字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灵帝命命修理鸿都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扫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朝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p><p class="ql-block">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于儒家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于是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奏请正定六经文字。灵帝予以批准,蔡邕于是用红笔亲自写在碑上,让工人刻好立在太学的门外,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一体石经)。后来的儒者学生,都以此为标准经文。碑新立时,来观看及摹写的,一天之内,车子就有一千多辆,街道也因此堵塞。蔡邕因负盛名,且擅撰碑文,所以后世把许多碑刻也附会在蔡邕名下,如《华山庙碑》《郭有道碑》《夏承碑》《鲁峻碑》《娄寿碑》《刘熊碑》《范式碑》等。上述各碑,字体各异,尤其《范式碑》刻于三国魏青龙三年(235),距蔡邕卒后四十三年,绝无可能书写。即使有些碑文为蔡所撰,书写也未必出自其手。启功曾经分析说:“世人闻蔡邕能文,又尝撰碑颂,遂以汉世诸碑之撰者归之。于是辑《蔡中郎集》者抄集若干汉碑,无论其是否蔡作,咸纳其中。至同一人之碑,再出三出,虽文辞重复,前后矛盾,不顾也。又闻蔡邕能书,曾写鸿都门下《石经》,于是汉世诸碑之书者,又俱归之,虽书风歧异,年代乖舛,不顾也。且唐以前书碑之役,不过书佐、典签之职责,至唐世帝王亲自操觚,丰碑大碣,遂以名宦之笔增重,不知汉世固不如是。至《石经》之刻,指令既出帝王,文辞复属经典,字迹贵在精审,不尽为书法之美也。且成于众手,并非通体蔡书,与群碑之一手书丹者,又不能相提并论。以今出土之《熹平石经》诸残石观之,书体风格每每不同,且无一石与世传蔡书诸碑相似者,然则何碑确为蔡书尚不得知,况复其为真蔡伪蔡乎?”其实蔡邕之书真迹唐时已不可见,因此,不但附会于蔡邕名下的汉碑做不得准,就是《熹平石经》究竟是不是蔡邕所书、写了多少也值得怀疑,他的书法面目究竟如何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前人不但将汉魏一些碑刻归于蔡邕所书,书论也有依托蔡邕者,如《笔论》《九势》,实际上应该是六朝以后人所伪托。还有前面说的“蔡邕笔法受于神人”实出自所谓《传授笔法人名》,文中称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锺繇,单传二十三人,至唐崔邈而终,更是荒谬不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