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每座城市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三月底四月初樱花盛开的季节来到武汉,除了看樱花,湖北省博物馆是一定要去参观的。博物馆作为记录和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是了解一座城市的重要窗口。通过参观博物馆,可以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感受这座城市的韵味,更好理解这座城市的特色和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湖北省博物馆,是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五</span><b style="font-size:20px;">A</b><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级旅游景区,馆舍建筑总面积11.4万平方米,展览面积3.6万平方米,现有藏品25万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近千件(套),尤以商周青铜器、战国秦汉漆木器、楚秦汉简牍、先秦及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金玉器为特色,体系完整、数量丰富、质量精湛、地域特色鲜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郧县人头骨化石、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云梦睡虎地秦简、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所以湖北省博物馆是非常值得一看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天特意起了个大早,想来个全天候的参观。来到湖北省博物馆,谁知头天没有预约,没能进去,这才马上预约下午三点的。下午三点准时进场,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就被恢宏大气的建筑震惊了,精美绝伦的现代美与古朴典雅的古典美完美融合,端庄大气优雅,荆楚之风深厚的文化底蕴呈现眼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博物馆大门内,只见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构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品”字。馆区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室外环境按景观式、园林式的特点进行布局,通过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园林绿化、配套的综合服务设施等形式,营造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配套的历史文化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湖北省博物馆,馆舍建筑总面积达到11.4万平方米;展出文物250000件以上。由于时间紧,下午五点就要闭馆,根本看不过来,只能选择“楚国八百年”“曾侯乙”“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越王勾践剑”“音乐文物展”等部分展馆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曾侯乙馆,曾侯乙是周朝开国重臣南宫适之后,建立曾国属于西周王朝经营南方大策略的重要部分,实现了周王朝对江汉地区的有效控制。曾侯乙的曾国是周王朝正统的代表,自然重视当时贵族教育“六艺”之“乐”,也格外维护当时堪称周朝治国基础的礼乐制度。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和曾侯乙编磬等大型礼乐重器,折射了华夏先祖们,曾创造出的辉煌的礼乐文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们常把美好的音乐称为“天籁之音”,在“天籁”湖北出土的早期乐器馆,见到了人类早期的乐器,看着这一件件两千多年前的精美乐器,不由感叹古人的聪明智慧。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期音乐是人类探知自然、社会的方式之一,是人类自身进化、工具发明、人口繁衍、社会合作的产物。它所使用的基本元素如长短、高低、强弱不一的音调,来自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运用。正如母语一样,早期音乐是人类自然习得的表达方式,它既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又植根于相对独特的文化土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商周之际,庸与甬钟并存。西周时期铃属乐器得到显著发展,甬钟的布局和数量成为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春秋时期由于对按弦取音原理的掌握,乐器音列更加完善,音乐性能普遍提升,还涌现出许多制作精良的新乐器。随着生产力获得解放,民智逐步开化,技术日益精湛,社会长足进步。至战国早期,礼乐艺术极盛,歌舞艺术繁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鼓,早期主要用于战争和仪式。鼓是最早发明的打击乐器,陶鼓普遍见于新石器时代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瑟,弹拨弦鸣乐器。木质髹漆。体为长箱形,面板首尾设岳山,中间设柱,尾部设2至5枘,上张17至26弦,底板设“越”(即出音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摇响器,摇奏体鸣乐器。一般为陶质,体小便于手握,以球形或半球形者居多,内含陶丸或石粒,通过摇奏发声。显然是受到枯叶、干果及其籽粒随风摇响的启示,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见的发声器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磬,一种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形状像曲尺。单个使用的叫特磬,成组使用的叫编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大镇馆之宝之崇阳铜鼓。铜鼓,商代打击乐器,这是中国截止2009年以来,发现最早的皮鼓形铜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鹿鼓属于彫鼓,“彫”即雕琢、漆绘之意,其最大特色为圆雕,以镟切技法立体表现动物形象。鹿鼓由鹿和鼓组成,鼓多呈圆片状,高度较矮。可与琴、瑟、笙、扁鼓等组合演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连墩出土的乐器</span></p> <p class="ql-block">丝</p> <p class="ql-block">编磬</p> <p class="ql-block">编钟</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纪手工制作的四角方形钢琴</p> <p class="ql-block">传统乐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湖北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敬天崇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曾侯乙作为一国之君、祭祀、宴飨等仪式是他最神圣、最重要的活动,以此祈求上天护佑、农业丰收、国祚绵长。礼是用来规范仪式的制度,仪式中使用的器物称为礼器,其数量、形制和组合反映了等级与权力。上天和祖先是曾侯乙身份与权力的来源,因此他所拥有的礼器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同时他对审美的追求又带来了技术的突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用鼎制度是指用形制与纹饰和同,大小相同或递减的鼎标示贵族的等级。贵族用鼎根据等级高下按照奇数通减,并与偶数的基配合。如有文献记载: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侯乙墓出土的铜碳炉、铜箕、铜漏铲 。炭炉、箕和漏铲出土时与镬鼎摆放在一起,可能用于盛放烹煮食物所用的木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大镇馆之宝之铜尊盘。尊盘,由尊与盘两件器物组成。出土时尊置于盘中。尊是盛酒器,盘则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为一器。此器原为曾侯乙的先君曾侯兴所用,曾侯乙继而用之,并将盘内的铭文改刻为“曾侯乙作持用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走进编钟馆,就被曾侯乙编钟震惊了。以前只在图片或电视上看过,亲临其境才知道它的伟大。这套编钟巧夺天工的技艺,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给予我们的馈赠。这套曾侯乙编钟,长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短钟架长335厘米,高273厘米。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总重5000公斤。全套编钟由制式不同的多套编钟组成,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体用浑铸、分铸法铸成、井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技术和工艺、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具备“一钟双音”的声学特征。全套编钟音域宽广,十二律齐备。钟及钟架、挂钩上共有3755字的铭文,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以及记录诸如音名、阶名、八度组、各国律名对应关系等方面的乐律理论。经测音,中层三组第8号甬钟上的“姑洗之宫”的音高频率为256.4赫兹(接近钢琴上的中央 C ,频率为261赫兹),上层二组第6号纽钟的“黄钟之宫”的音高频率为407·7赫兹(接近钢琴上的降a')。</span></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磬为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的一套礼乐重器,体现了周王朝治国基础的礼乐制度。编磬是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器。由石磬编悬于架上,可击奏旋律。常与编钟相配,合奏“金石之声”。曾侯乙编磬规模最大,制作工艺最高超,音乐性能是最好和最完善的,并有精美的磬架,亦可看出编列方式,为出土的编磬中前所未见。磬音铿锵、清越、明亮、穿透力强;音量虽不如钟大,但不易被钟声所掩;余韵不及钟长,却越发显得清晰并击发敏捷。钟磬同奏,金石和鸣,相映生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战国时期的鼓,它的铜建鼓座,12条相互缠绕噬咬的圆雕蟠龙攀爬于半球体的鼓座上,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工艺融汇一体。不由赞叹古人的高超技艺。</span></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的鼓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周代贵族的各种祭祀、典礼、宴飨场合都要演奏音乐,即燕乐。钟、磬是燕乐乐器组合的核心,其数量和悬挂方式是贵族身份等级的标志,遵循乐悬制度的规定。曾侯乙墓中室出土编钟、编磬以及各种管弦、打击乐器共115件,呈现了一幅恢弘壮丽的燕乐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侯乙时代,贵族的食材愈加丰富,食器更为精美,烹饪手法更加多样。曾侯乙使用的数量众多、制作考究的日用青铜器、漆木器、金器,凸显了其生活品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酒以成礼”,因具有致幻作用,酒被视为沟通人与神的一种媒介,在祭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宴飨等仪式中必不可少的饮品。曾侯乙墓所出酒器主要以青铜鉴缶、尊盘、壶为代表,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铸造工艺,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侯乙时代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为贵族提供了丰厚的物质保障,进而为他们进行精神探索和审美追求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墓中陈设的精美青铜用器、漆木器和玉器见证了技术的进步,展现了那个时代所崇尚的高贵、优雅、精致的贵族风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组玉佩是由数量不一的玉璧、玉璜、玉珩、玉管、玉珠等按一定组合穿系在一起的玉饰。因佩者身份地位的差异,组合形式亦有区别。周礼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步履的缓急各不相同,其佩戴的组玉佩发出的声音可以起到规范步伐的作用。《礼记·玉藻》中说“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侯乙墓是一座精心打造的地下宫殿。墓中的四个椁室,分别对应着其生前的庙堂、寝宫、后宫与仓库,陈列着他拥有的钟鼎彝器、车舆美食,寄托了他永世享用的期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鹿角立鹤,战国时期青铜器,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它是一种想象中的吉祥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彩漆龙凤纹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车马兵器是周代国力的标志,也是所有者身份等级的象征。曾侯乙拥有数量庞大的兵器、车马器,“五兵”俱全、制作精良,体现了当时最先进的装备制造技术。其中不少未开刃的兵器用于仪仗或祭祀乐舞中的战争场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了“曾侯乙”“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后,又迫不及待的来到“越王勾践剑展馆”。越王勾践剑是湖北省博物馆的四大镇馆之宝之一,与“曾侯乙编钟”“陨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齐名。我们随着长长的人流队伍向前挪移,只为一睹“越王勾践剑”的风采。“越王勾践剑”可谓剑中王者,春秋战国时期,吴越青铜剑天下驰名。越王勾践剑采用了高超的铸造和装饰工艺,历经千年不锈,是其中的杰出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越国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诸侯国,至勾践时国力达到鼎盛。越王勾践剑是当时楚越关系的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越王勾践剑,剑身的八字铭文是确认剑主的依据。该剑出土后,经过多位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对铭文的释读,最终确定了这把剑的主人剑身铭文的字体被称为“鸟虫书”。参与发掘的方壮猷先生初步解读出“越王”和“自作用剑”6字,推断这是某位越王的佩剑。经郭沫若等专家学者研究考察,确定这柄剑的主人就是越王勾践。透过人与人之间的缝隙,终于看见了“越王勾践剑”,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越王勾践剑依然熠熠生辉,没有一点锈迹,真是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据专家分析越王勾践剑历经千年,保存仍然比较完好,主要有以下原因:选材用料好,剑身铜质好,杂质少,制作工艺精良;墓葬环境好,墓坑填青灰泥与白膏泥密封性好,棺椁坚固而严密,墓内环境稳定;出土时带剑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说越人是禹的后裔,最初被分封在会稽。至春秋末年,强大起来的越国与吴国经常互相攻伐。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并北上争雄,盛极一时。至越王无疆之时,楚威王大破越人,越国从此衰落。战国末期,越为秦所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了越王勾践剑,快到闭馆时间了,只匆匆浏览一下楚国八百年展馆。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历经800年春秋战国,最终被秦帝国统一。这个展厅聚焦了楚国的文化,包括书画、竹简、漆器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楚墓所见的楚国服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彩绘漆木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竹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踏入博物馆,仿若穿越时空回廊,每一件展品都似历史长河中沉睡的精灵,在无声的诉说往昔。两个小时的参观仿佛与历史进行了一场深情的对话,那些巧夺天工的一件件文物是历史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两个小时只觉得太短太短,根本来不及细品,最重要的两个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梅瓶和郧县人头骨化石都还没来得及看,就到闭馆时间了,留下多多遗憾,不过这也算一个动力,以后有机会再来感受荆楚文化的魅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