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充满诱惑且浮躁喧闹的社会中,我们要为自己的内心寻找一方净土,学会坦然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接受各个角度的自己,不要着急放宽心态,眼前的困难总有办法解决,人生缓缓,自有答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题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假期,我有幸参与了中国教师报组织的优秀书目共读活动。书目清单公布后,我逐一购买回家,决心利用假期时间好好充电,为我的业余生活增添一抹书香。其中,《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一书为我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作为心理学初学者,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参考书,让我在遇到相关情绪问题时都能从中找到解决答案。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情绪的奥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不仅阐述了三个板块、27种情绪分析,还通过丰富的案例与实践,教会了我如何识别、管理并有效利用情绪。我惊讶于情绪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它既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也可能是阻碍我们成长的绊脚石。生活中总有困难和不快,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情绪化地表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一名新手妈妈,也是一名入职六年的教师。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我时常会将学生的教育与自己孩子的教育融合起来,比较分析他们某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发现,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站在他们的位置上重新审视,结果往往大不相同。我们的孩子所知所懂,远超我们的想象。“教学相长”是一个神奇的词语,对于这本书,我认真研读,希望能学到控制情绪的方法,与孩子有效沟通。书中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一、关于孤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提到,物理空间上的独自一人并非孤独,而是独处。我们要学会享受并利用独处。起初阅读这一板块时,我内心存疑:一个人独处难道不孤独吗?然而,学完这一章节,并与孩子进行一番对话后,我茅塞顿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给孩子讲完《女娲造人》的故事后,我便开始阅读书目,请他自行玩耍。于是有了以下对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朋友跑过来问我:“妈妈,女娲为什么造人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反问他:“为什么?妈妈不知道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因为女娲孤独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追问:“那什么是孤独呢?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朋友回答:“孤独就是没有人陪在我身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惊讶于他的回答,继续问道:“那你孤独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你和爸爸不在我身边,我就很孤独。陪我玩,我就不孤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再问:“那你现在孤独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朋友认真地看着我说:“我的身体不孤独,但我心里很孤独,因为你一直在学习,没有陪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番对话让我醍醐灌顶。这不正是书中所言:“心灵孤独的人,即使生活在人群中,也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他们感觉没有人理解自己,没有人同情自己,没有人关心自己,哪怕是和朋友们一起拍照,脸上虽然带着笑,内心依然是孤独的。”一个人的独处只是空间上的,若内心充实,有事可做,且所做之事能带来快乐和满足,就不会感到孤独。相反,即使身处热闹环境,心灵空虚,我们仍会感到孤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处是智慧的体现,是能力的体现,是在为我们的心灵充电。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内心,正向处理内心的孤独,将书中提到的“突破孤独的六种办法”付诸实践。结合书本知识,反思自己,我们自以为是的陪伴其实是无效的,孩子能感受到你的态度与真诚,别敷衍,别让孩子在有你陪伴的情况下仍感到孤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突破孤独的六种办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自己好一些,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现生活中的小乐趣,并把它传递出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人群,锻炼和陌生人说话的勇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动社交,建立自己的社交支持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培养高尚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勇敢尝试跨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关于兴趣走向福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讲解,发现兴趣、培养兴趣、走向福流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保持开放心态,不要浅尝辄止,有兴趣就应坚持;第二,专注当下,倾听福流的声音,感受内心,专念练习,体验福流,培养兴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兴趣的形成,仅靠喜欢是走不远的。马云在采访中曾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管别人怎么说,这就是快乐的来源。”一件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不论多么困难,做起来都是幸福的。在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中,有一个女孩向琴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非常喜欢法医这个职业,虽非名牌大学毕业,也无高学历背景,更非对口专业,但她并未放弃。她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成人自考失败后因家庭压力,选择了与法医相关的殡葬行业工作,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不断自学,终于有机会走向法医专业。因为兴趣,向琴琴始终坚持,她说:“慢慢来是一种诚意,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最后一定能成功。”“喜欢绘画的人,不一定需要纸和笔,他可以在地上画,可以在天空,可以在湖泊,可以在大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书中所言,我们的兴趣发展模型有四个阶段:触发情境兴趣、维持情境兴趣、发展个人兴趣,最后到成熟的个人兴趣,整个过程是从外部刺激到内部动机,再到长期发展的过程。让兴趣坚持下去,成为我们内心的支撑点,带给我们快乐和幸福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绚烂且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我们应了解各种情绪产生的缘由和应对办法。不论是哪种情绪,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隐藏,而是接受并坦然承认其存在。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情绪,隐藏只会加剧情绪,影响健康。对自己好一些,学会爱自己,尊重自己。直接表达情绪,有效与家人、朋友、同事沟通,你的坦诚身边的人能感受到。不要带着情绪处理问题,放宽心态,人生缓缓,自有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