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月十七日我们租了一辆车由刘姐辛苦带着我们直奔天下第一名刹一一少林寺。</p><p class="ql-block">少林寺由北魏孝文帝为印度高僧跋陀敕建,后因达摩祖师在此创立禅宗而被尊为“禅宗祖庭”。它不仅是禅宗的发祥地,还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有“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被誉名为“天下第一名刹”。它作为历代汉传佛教禅宗的重要道场,强调“以武修禅、禅武合一”。僧人每日晨钟暮鼓,诵经打坐,同时习练武术,将身体锻炼与心灵修行结合。少林功夫不仅是防身技艺,更是禅定的外化,如“心意把”被视为最高深的禅武之法。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路狂奔,一个多小时左右就到了目的地,临近停车场我们被附近热情的老板拦截,说可以送到寺院门口,因为我们都不想走太多路,想着中午也需吃饭正好解决停车和吃饭的问题,于是就跟着老板去了他的农家乐,还好不远(其实有点坑)。从农家乐出来就看见了少林寺山门,这个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建的,门额上有清康熙帝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大字。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六字印玺。山门前有石狮一对,雄雌相对,系清代雕刻。山门的八字墙东西两边对称立有两座石坊,东石坊外横额:“祖源谛本”四字,内横额“跋陀开创”;西石坊内横额:“大乘胜地”,外横额:“嵩少禅林”。</p><p class="ql-block">过了山门,我们请了个讲解,一路从甬道开始讲述。入得寺来,首先是一场武术表演等着我们,小型作秀现场没啥新意,完事然后就是跟着讲解边认真倾听边游览:甬道两旁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共有20多通历代石碑,如“宗道臣归山纪念碑”、“息息禅师碑”等。在道路东侧有一长廊,廊内陈列有从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有碑廊之称。经甬道过碑林后便是天王殿,以供奉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而得名,威武雄壮。该殿红墙绿瓦,斗拱彩绘,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是个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后就是大雄宝殿,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宝树芳莲”四个大字,屏墙后壁有观音塑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接着为藏经阁,又名法堂,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藏经阁藏书八百万卷,内供有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国弟子于1996年揖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在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大铁锅,明代万历年铸造,是当时少林寺和尚用来炒菜用的小锅。大雄宝殿西侧的是六祖堂。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两侧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称六祖拜观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达摩只履西归图”。殿前甬道有明万历 年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重约650公斤。钟楼和鼓楼,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两座楼均有四层,造型巧妙,巍峨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达摩亭,又称立雪亭,建于明代,1980年重新修缮。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殿内神龛中现供奉达摩祖师的铜坐像,是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铸。龛上悬挂的匾额“雪印心珠”四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字体遒劲,气势豪迈。此殿现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场所。东配殿位于达摩亭西侧,于1983年重建,殿内有“阿弥陀佛”的石像和“达摩面壁影石”。千佛殿,位于立雪亭后面,又名毗卢殿,是寺内最后一进大殿。殿内的壁画非常有名,是少林寺壁画中的珍品。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罗汉毗卢图”,色彩艳丽、构图和谐,衣袂飘飘,展示了唐代壁画的高水准。殿内正中还供有毗卢佛铜像和白玉释迦牟尼像,面积达几百平方米,是寺内现存最大的殿宇。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于此,并赋诗一首: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故又称“龙庭”。该室初建年代约为明初,经历代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随着钟声从大雄宝殿荡开,低沉悠长,像一双手轻轻拂过山峦。<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少林寺,僧人行禅,目光垂地,脚步轻提轻放,如猫潜行,他</span>们踏着露水走向禅堂,布鞋踩过青石,不发出一点声响。于修行场所,木门一关,便与尘世隔绝。僧人盘腿而坐,脊柱如松,双手结印,呼吸渐缓。初入者腿痛难忍,心念纷飞,老僧却如石像般纹丝不动。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是禅宗六祖慧能的诘问。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褝</span>修不靠经文辩论,而是直面本心,念头如野马,僧人只是看着它来,看着它去,不追不拒。今日仍常有修行者会来此闭关,一炷香、一蒲团、一碗清水,日复一日地与自己的影子对坐。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一一其实面壁不是对抗孤独,而是让孤独成为一面镜子,照见“无我”。风吹落叶,鸟鸣山涧,一切声响皆入耳,却不扰心,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禅在劈柴担水中,在吃饭睡觉时,甚至在一记凌厉的拳法中。我们也在这无声的禅修里结束寺院内的参观。</p> <p class="ql-block">出寺院门右转约三百米处的少室山脚下,南临少溪,背依龙虎岭,东接伏牛山脉,西依当阳坡,林木葱郁,环境秀美幽雅,这就是著名的少林塔林,是历代高僧、住持方丈的墓寝,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现代砖石墓塔各类塔256座,其中元塔47座,仅次明塔的存量。据说现存塔仅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其余被历年来山水所冲毁,其建筑风格、砖石雕刻为研究元代的建筑艺术留下了宝贵实物;更可贵的是,几乎每座塔都有塔铭留存,如裕公塔、月岩长老寿塔、为研究少林寺的历史和元代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塔林最著名的莫过建于后至元五年(1339年)的“菊庵长老灵塔”,这是一座单层密檐式砖塔,叠檐五重,造型秀丽,塔后壁镶嵌着“显教圆通大禅师照公和尚塔铭并叙”的石碑。法照禅师号菊庵,朝廷赐号“显教圆通大禅师”。他在至治二年(1322年)被礼请为少林寺住持,第二年圆寂。十六年后门弟子子珍请当时为当山首座日本和尚邵元,撰文书丹,留下了这座塔铭,由于铭文出自一位日本高僧之手,并且文辞书法都具有相当高的造诣,尤显珍贵。<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塔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不同,粗细不一,形式多样、排列散乱,看似茂林,故称为塔林。离开这被千百年鞋履磨出凹痕的条石路,深浅处积着隔夜的雨。某块断碑旁,遗留着小沙弥清扫的落叶,竹帚的沙沙声啊——像极了山灵在吟诵的《金刚经》。忽有松果坠地,啪的一声脆响,惊起柏树上栖着的寒鸦,翅影掠过刻经的磨崖,许是提醒前来朝拜的人群记住这晨钟暮鼓吧。</span></p> <p class="ql-block">过塔林往右前方行走,是三皇寨风景区,这里以险峻山势、奇特地质和秀美风光著称,我们一行人坐索道进入,在缆车上只见车轮碾过九曲十八盘,峭壁忽左忽右地横切过来。崖畔老松斜探,虬枝上悬着褪色的祈福布条——某年某日,某个香客把心事系在风里。转弯处,忽见山坳中浮起塔林的尖顶,如一支支蘸满饱墨的笔,在云天上写着无字经文。景区内林木茂盛,地质类型涵盖太古至新生代多个地质时期,具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北恒之奇、南衡之秀等特点,以峰奇、路险、石怪、景秀闻名中原。是中国北方少有的自然景观,因人们为了纪念人祖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在嵩山一带开天辟地之功而命名,踏遍嵩山的寺庙宫观,唯有这里敬奉的神灵,游离于三教之外,以人祖为宗,虔诚奉祀。曾有对联称:“跳出红尘三界外,人注白云一洞中。从索道下来,沿悬崖栈道前行到达书删崖。我们沿着嵩山栈道走了一部分就返回下山,实际上我们只玩了少林寺的一半,就打道回府了!</p> <p class="ql-block">回洛阳的路上我就在想:僧人们说,听得懂钟声的人,便懂得如何放下佛法。看那半截唐碑卧在酸枣丛中,碑文漫灭如老人斑。唯“无念”二字被苔绒绣成青绿,蚂蚁列队从中穿过,如蒲团的山经小路从不催促朝圣者,石阶引你低头看苔,松风推你仰面观云;未入山门,你就该把尘嚣卸在某棵挂满愿签的银杏树下—— 那满树金叶正簌簌翻动,像菩萨在数人间未拆的信笺。而如雷海的钟鼓声,每一下都敲在修行人的心上,对应人间108种烦恼,那移动禅修的少林功夫,应比打坐时更为清明,因其一拳一脚皆为武僧的修为和参悟;门外世界喧嚣如瀑,山门内的禅者,只应静静地坐着,看着念头起落,如看云卷云舒,为啥这钟鼓声越来越看不懂呢?</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少林寺已从清修之地变成“上市公司”,门票、香火、武术班、周边产品形成产业链,僧侣用智能手机、开豪车、置房产招摇过市的传闻屡见报端,过度开发削弱了少林寺的宗教纯粹性,哪里还有原来寺庙里清修的影子?</p><p class="ql-block">总之少林寺如就同一面多棱镜: 对信徒它是信仰的灯塔;对武者它是功夫的源头;对学者,它是历史的活化石:对商人它是IP金矿;对游客它可能是情怀,也可能是失望。不同的目光塑造着不同的少林寺。</p> <p class="ql-block">下午五点多回城,看时间尚早我们直奔丽景门。该门位于洛阳市老城区西关,是金元明清时期洛阳城的西门,现为2002年重建的仿古建筑群,占地1.8万平方米。景区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及护城河组成,以“城垣高厚、重门叠关”的军事防御体系著称,兼具河洛文化展示与旅游休闲功能。城楼巍峨壮观,青砖黛瓦间透着历史沧桑,傍晚登楼俯瞰,老城街巷尽收眼底,颇有 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素有“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之说,这座始建于隋代的古城门,是老洛阳的象征。我们大致的转了转,因进门参观需购买门票,我们就在外围照了几张照片去了对面的应天门。</p> <p class="ql-block">应天门是紫微城正南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皇宫),别称紫微宫的宫门,也是隋、唐、武周帝国的大朝正宫、世界性政治中心和国家的象征。应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初名则天门,后因避武则天讳更名。前后沿用530余年,成为九朝理政之所,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宫。作为紫微宫正南门,其建筑群呈‘凹’字形布局,由门楼、朵楼、东西阙楼及廊庑组成,东西长137米,阙楼高36.4米(约13层楼高),采用‘两重观、三出阙’形制,象征天子权威,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尤其经武则天增修明堂、天堂后,成为世界奇观。紫微城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被誉为“万宫之宫”。其建制对北宋汴梁宣德门、明清故宫午门等影响深远。它同时是隋唐时期国家礼仪核心场所,见证了武则天登基、唐高宗释百济国王、唐玄宗接见日本遣唐使等重大事件。1985年,日本文化团体在此设立遣隋使遣唐使纪念碑亭,凸显其国际交流地位。2021年,隋唐洛阳城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唐白居易就有《五凤楼晚望》诗为证:晴阳晚照湿烟销,五凤楼高天泬寥。野绿全经朝雨洗,林红半被暮云烧。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凸显其地位之珍贵,盛况之空前。我们跟随洛阳文旅局安排的义务导游进行游览,站在城楼上满眼都是穿着汉服唐装的小姐姐,一瞬间有梦回盛唐的错觉,听着他的激动人心的解说,感受到了百川归海的盛世繁华和万邦来仪无与伦比的盛景。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其遗址博物馆,此时已饥肠辘辘,参观完一行人下来觅食,解决温饱问题,完事已是晚上十点,来到住地仍意犹未尽!美好而忙碌的一天又过去了!(注:洛阳有个好处:六十岁以上很多地方免门票,但是有的差一天也不行,此次为我们节省不少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