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烟雨瓯江,碧湖如镜。六百年前,在碧湖西乡的阡陌之间,一个婴孩啼哭着降临人世,父亲取名为公达。他的曾祖父吴艮之,曾是南宋的迪功郎,虽仅九品,却为家族埋下了读书的种子;祖父吴继祖承袭门风;父亲吴世德更在蒙元统治下搏得乡贡进士功名,让“儒籍”二字成为这个家族的身份烙印。晨起诵读《诗经》,夜阑研磨习字,吴公达的童年浸润在书香里,碧湖的水声与书声交织,悄然孕育着一场科举传奇。</p><p class="ql-block"> 洪武三年(1370年),二十三岁的吴公达踏上乡试考场。当“浙江第二十九名举人”的捷报传回西乡时,吴氏宗祠的烛火彻夜未熄。次年春闱,他背负家族三代的期望奔赴南京。会试榜单上,“第一百十五名贡士”的成绩已属不凡,但真正的惊雷炸响在四月殿试——朱元璋亲自主持、亲阅考卷,一甲第三名“探花”的殊荣,竟落在这个处州青年肩上。顷刻间,民朝开国后“丽水首位鼎甲进士”之名传遍浙南山川。</p><p class="ql-block"> 此次科举的考官团队由明朝开国文臣宋濂等主持,试题聚焦“治道之本”等现实命题。吴公达能在全国189名进士中跻身鼎甲,其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可见一斑。且这是一次国际视野下的科举盛事,三名朝鲜举子参与考试,仅金涛中三甲进士。金涛因不通华语辞任安丘县丞,朱元璋特赐厚资遣返,后其官至朝鲜宰相。朱元璋对异国士子的包容态度,彰显新王朝的文化自信,吴公达恰在此背景下获探花身份更显珍贵。丽水民间至今流传“处州三杰”之说,将吴公达与叶琛、章溢并称,凸显其地方文化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 脱下探花锦袍,吴公达的仕途从户部主事起步。这个“财政部科长”之职,掌管户籍赋税,恰逢明初经济复苏,他查账册、核田亩的身影,成为重建王朝根基的万千砖石之一。史书对他政绩的记载惜墨如金,在其官职终点还留下谜团:多数文献称他累迁至“吏部尚书”,执掌天下官员铨选;而清雍正《浙江通志》与其墓志铭却凿刻“刑部尚书”四字*。这或许暗藏明初官制的动荡——胡惟庸案后六部人事更迭如走马灯,一位能臣辗转两部亦未可知。当宦海浮沉落幕,他只留下一座见于方志的孤墓,静卧在丽水某处山麓。</p><p class="ql-block"> “西乡”二字,是吴公达生命的地理注脚。这片土地以碧湖平原为核心,通济堰自南朝起便灌溉着万顷良田,稻浪翻滚间托举起耕读传家的梦。叶琛祖父曾执教的美化书院钟声悠扬,与吴氏三代“白天扶犁,夜半燃薪”的苦读身影遥相呼应。碧湖小学乡贤长廊上有他的画像;通济堰畔的文保规划里,一块属于他的展示牌正在酝酿——这位明朝探花,早已化作滋养故土的又一脉文化活水。</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