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皇城遗址 苜蓿盲蝽 阿城的六月,野苜蓿的绒毛上悬着晨露,我蹲下身时,忽然撞见一枚会动的琥珀 —— 苜蓿盲蝽伏在黄花萼片上,背部那道 V 形黄斑,像晨曦漏进松脂,凝住了瞬间的金芒。<br><br> 它的背甲泛着半透明的茶褐色,仿佛浸过旧年的雨,又被日光烘成琥珀色的薄壳。最惊心的是头顶延伸至前胸的 V 形斑,色泽介乎晨露的清透与蜂蜜的稠艳,边缘利落得像被神笔裁过,在草叶的绿浪里,是独属于夏日的金箔印记。前翅的膜区晕着极淡的赭红,翅脉如枯笔游走,形成天然的叶脉纹路;触角细若琴弦,却能敏锐捕捉风里的花粉气息。茶褐背甲是草间的隐身衣,让它混在萎蔫的叶片间;那道 V 形金芒,却是同类相认的标记,像野花丛里交换的秘密手势 —— 原来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语言。<br><br> 它遵循着东北原野的时令节律:寒冬藏进土缝化蛹,春末蜕成若虫,啃食苜蓿嫩芽;待六月下旬,第一代成虫羽化,便成了我们眼前这枚 “琥珀”。昼行夜伏的它,偏爱在日出后爬上花茎,将针状口器扎进植物肌理,啜饮汁液。对苜蓿、大豆而言,这针芒似的啃噬是恼人的伤害,叶片会卷曲,花蕾会坠落;可于它,不过是晨光里必需的早餐。有趣的是,当野蜂在花上忙碌时,它也会掠过,顺走些花粉;偶尔又成了瓢虫、草蛉的猎物,在食物链的环里循环往复。自然从无绝对的善恶,不过是生命在供需间寻找平衡,就像这盲蝽,既是啃食者,也是被啃食者,渺小却不可或缺。<br><br> 站在阿城的原野回望,这指甲盖大小的生灵,背着金芒穿梭在草茎与繁花间。所谓 “害虫”,原是人类视角的标签;在自然的尺度里,它只是亿万个维系循环的齿轮之一。那道 V 形斑,是物种存续的标识,也是自然写给人类的隐喻:每个生命都带着独特的印记,在各自的时空里发光,哪怕微弱如草间晨露,也折射着天地的斑斓。<br><br> 下次再遇见这草叶上的金 V,不妨放慢脚步 —— 你会发现,微小生命里藏着最本真的哲学:存在,即是意义。<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