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企业~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

文旭

<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西宁钢厂(五六厂)</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动荡不安,面对复杂严峻的周边局势,中央毛主席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将边疆和沿海设为一线,云、贵、川、陕、甘、宁、青、豫西、鄂西、湘西、鄂北设为三线,一线和三线之间的区域为二线。三线建设就是将东部的工业向西部转移,当时有400万工人从一线地区奔赴三线地区,三线建设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工业大迁移。1964年9月,青海省三线建设正式拉开序幕。青海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三线建设重要的省份之一。建设主要分布在西宁、大通县、乐都县,项目主要以机械、冶金、能源、电子为主。1964年下半年开始,大批黑龙江、河南、辽宁、上海、山东、天津、北京的工矿企业开始内迁青海。建成了701、704、705、706、大通煤矿、第一水泥厂、第二水泥厂、青海铸造厂、青海锻造厂、西宁钢厂、青海第一机床厂、青海第二机床厂、海山轴承厂等众多大三线企业。</p><p class="ql-block">1964年8月,冶金工业部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决定将辽宁本溪钢铁厂的部分职工和设备分迁到青海,在西宁包建一座特钢厂,另外大连钢厂、黑龙江齐齐哈尔北满特钢等厂作为副包单位。工厂代号:冶金工业部五六厂。五六钢厂最初设计年产13万吨钢,8.5万吨钢材。西宁钢厂的厂址最初为一片贫瘠的荒草滩,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在这样的地方建起一座大型钢厂是非常艰难的。当时西宁地区同期在建的三线项目众多,导致人员、建筑材料非常短缺,建设者们在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感召下,克服困难,以“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磅礴气势,与天斗、与地斗。他们住的是油毛毡棚子、地窨子,吃的是青稞面馍,尽管条件艰苦,但没有人有怨言,埋头苦干于建设一线。</p><p class="ql-block">1969年3月,西宁钢厂的厂房基本竣工。6月开始,本钢开始将内迁设备分类、打包,分批铁运到西宁。7月15日,1164台援助设备,1331名援建职工全部抵达西宁,从东北黑土地到西北高原,他们的人生将发生改变,从此开启了艰苦创业之路。</p><p class="ql-block">1969年10月1日,西宁钢厂正式投产,为国庆二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西宁钢厂一炼钢的5吨炼钢炉生产出了青海省历史上第一炉特殊钢,结束了青海省生产不出特殊钢的历史。西宁钢厂尚未投产前,青海工业所需的特殊钢均来自外省,因路途遥远导致成本高,还经常因交通状况导致运送不及时,影响生产任务。西宁钢厂炼钢成功后,提高了整个青海的工业水平。七十年代,西宁钢厂发展非常迅猛,生产设备和工艺不断升级,厂区建设也逐步加强,最初职工们居住的干打垒变成了一栋栋二层、三层家属楼,因厂区庞大,建有几个幼儿园,还设有子弟小学、子弟中学、子弟高中,技工学校,电大,职工医院、职工俱乐部、电影院、灯光球场、职工食堂、澡堂、商店、邮局、银行等,偌大的厂区犹如一个中型城市。</p><p class="ql-block">1980年,三线建设结束,我国进入全面的改革开放,西宁钢厂借助改革的春风开始腾飞。通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西钢在当时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排名第275位,巅峰时期拥有职工16000余人,加上职工家属,有四、五万人生活在福利区。九十年代,西宁钢厂不断更新设备,升级产品工艺,与国际顶级厂商合作交流,拥有超高功率电炉、精炼炉、连铸机这类当时非常先进的设备,在全国特钢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6年,西宁钢厂改制组建,2006 年3月, 铁钢轧工程1号高炉准时送风点火,正式开炉。经过多年的发展,西钢不断发展壮大。如今的西钢厂生活区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样子,1978年建成的三层家属楼被重新粉刷。俱乐部、电影院被拆除建成了现代化高层建筑。三线建设时期,来自东北黑土地的建设者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毅然决然的来到青海,和青海人民共同建设祖国的战略大后方。他们把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很多职工也扎根在这里,如今西宁还有很多说东北话的青海人,他们不是三线职工就是三线职工后代,60年前,东北就与青海结下了不解之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