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p><p class="ql-block">俗称白塔,是隋代皇帝杨坚敕建的佛祖真身舍利塔,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p><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原为木结构,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建为砖塔。塔体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通高40米,周长60米,占地面积1876平方米。塔平面呈圆形,塔基砖石砌,平面长方形,长50米,宽30米,高1.5米。台基上设束腰基座,刻有仰覆莲瓣及缠枝花纹。塔身为圆形覆钵,塔刹分为刹座、相轮、伞盖和宝珠,刹座须弥式,座中心矗立1铁质刹杆,砌相轮十三层,上置圆形露盘,状为伞盖,极顶置宝珠,上下叠置。</p> <p class="ql-block">塔也是中国现存的19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之一,</p><p class="ql-block">由隋代皇帝杨坚所敕建,最初是木塔,历经唐灭佛、宋雷击、元兵燹等劫难,到了元至元年间,改为砖塔保留至今。</p><p class="ql-block">这个塔不但比例圆润适中,还配有西方柱式结构的12根砖雕圆柱</p><p class="ql-block">塔刹的底座独创了“亞”字形平面,上面十三层的相轮象征佛教“十三天”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p><p class="ql-block">1965年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的标志性建筑,意为靖边安民,是古代守望敌人、击鼓联络、指挥作战的军事设施,俗称鼓楼,又名谯楼。位于代州古城十字街心,居整个古代州城的最高点,是历史上长城险隘雁门关的重要依托和支撑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明成化七年(1471)被焚,后成化十二年(1476)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修葺,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完好无损。</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由砖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组成,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高悬巨匾两块,"声闻四达"与"威镇三关",专家认定同为亚洲第一巨匾。整座建筑为砖木结构,外观雄伟、大方、古朴,楼基高耸、楼身壮丽,梁架精巧、斗拱规整,为山西楼阁式建筑中的巨构。边靖楼一共三层,第一层为屯兵处,第二层为官办处,第三层为瞭望处,可北望雁门关,南俯滹沱河。</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木质鼓楼,也是万里长城沿线最高大的楼式建筑,被长城专家考定为长城第一楼,挂有"雁门第一楼""万里长城第一楼""晋北形胜""共登青云"牌匾,与县木塔齐名,素有"代州鼓楼应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称。</p> <p class="ql-block">共登青云</p><p class="ql-block">匾额由清道光年间的代州知州陈鼎雯所题写。"共登"既有共同登楼的意思,也表示了共同进步之意。"青云"是指高耸的边靖楼如同直插入青云一般,也暗喻人应当有青云一般的崇高理想,在代县当地就有句谚语"代州有座边靖楼,半身埋在青云里"。</p> <p class="ql-block">石灯台</p><p class="ql-block">唐代一级文物。原是观音庙供奉灯油石幛,整体高约188cm,底座宽约107cm。灯台之八面镌刻有铭文,原有一部分唐代铭文经宋代磨去改刻,其磨去部分唐代铭文字迹尚依稀可辨。</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明代"官"字砖</p><p class="ql-block">明代"官"字砖,长44厘米,宽22厘米,高(厚)10厘米,刻"官"字砖代表当时修建边靖楼的青砖都是由官方督办的,在官砖背面还铸印着烧砖工匠的姓名,这就代表着严格的生产责任制。正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p><p class="ql-block">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陆仲亨修建边靖楼,建楼所用青砖仍在大烟旺、小烟旺、橙草沟村一带烧制。制砖工匠有了烧制城砖的基础,技艺日趋精湛,烧制好的青砖达到了"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最高标准。方寸之间见天地,细微之处有乾坤。一块小小的"官"字青砖,体现的是制砖工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见证的是代州古城金戈铁马的厚重历史。</p> <p class="ql-block">代州文庙</p><p class="ql-block">代州文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代州古城内的西南角。创建于唐代,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万仞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和敬一亭,轴线东侧有东碑廊、名宦祠、文昌阁、东庑、崇圣祠,西侧有西碑廊、节孝祠、乡贤祠、西庑。。</p> <p class="ql-block">文庙,亦称孔庙,位于代县城内西南隅.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p><p class="ql-block">代州文庙始建于唐代,元至正十八年(1358)因战事被烧毁,至正二十七年(1367)重修,明洪武二年(1369)八月竣工。</p><p class="ql-block">代州文庙座北朝南,主要建筑由万仞坊、棂星门、节孝祠、名官祠、乡贤祠、戟门、大成殿、敬一亭、崇圣祠及东西廊房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主体建筑:宽七间,进深五间,琉璃彩瓦覆顶,四檐皆置斗,殿内顶棚设八卦藻井;</p> <p class="ql-block">殿前设露台和"五爪团龙"陛道。棂星门和戟门之间设有泮池,存有唐槐两株。文庙总占地15000余平方米,是代县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华北现存最大的州府级文庙,也是山西省稀有的古典建筑。</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