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东瑞</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执笔写下此文时,那部由孔孝珍、金必达主演的韩国电影《和牛一起旅行的方法》,悄然掠过我的脑海。它奇特而充满诗意的片名,促使我将这篇小文命名为如今句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犹记2004年,我初次踏上金门故园土地,时光倥偬,恍如昨日。那时,厦门与金门尚未通航,我们只好先从香港飞向台北住一夜,次日才飞金门;此路线在南中国海绕了一个大圈子,实在太“冤枉”!后来,“小三通”通航,从香港前往金门,一日之内便可抵达。我们搭乘较早航班从香港飞向厦门,紧接着在厦门的五通码头登船,短短半小时,便抵达金门水头码头。曾经,我们对金厦距离一无所知,直到踏上这段旅程才惊觉,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两者的接近再贴切不过。这条路线回程时让我们有余裕多留几日在厦门与漳州,游览访友,逛街购物,放松心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交通工具的改变只是一方面,我们前往金门的性质与目的更是多元。记得有一次遇世界金门日,香港金门同乡会在会长许秀青、秘书蔡瑞芬的带领下,众多香港的金门乡亲怀着对故土的眷恋,踊跃参与。金门县政府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紧凑而丰富的活动。那一日,世界各地的金门人如归巢的倦鸟,纷纷奔赴故园,其中不少人皆是首次还乡。他们亲眼见证金门的秀丽风光与独特魅力。大团队浩浩荡荡地踏上归乡之路,不仅彰显了金门强大的凝聚力,更是一场难得一见的盛事。更多的时候,我们以“访金团”的身前往金门。人数最多的一次多达八十人,由香港金门同乡会秘书蔡瑞芬带队。如此庞大的队伍,旅途中自然发生了不少故事和状况,但乡亲们回乡的热情却丝毫不减。许多人因为历史原因,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内心满充满激动与兴奋。有时人数较少,仅十几二十人,却也开展了多次。后来,内子升任会长,我则摇身一变,成了“会长的先生”,角色虽变,但对金门的深情未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然,也少不了浪漫的“二人游”。我与老伴携手同行,将回金门当作一次悠闲的度假。两人世界,妙就妙在自由,想到哪里就去到哪里。我们这对“路盲”,每每都能得到老天的眷顾,总有好友为我们导游,我们得以探访游览许多游客罕至的景点。如,漫步在明遗老街,感受历史的沧桑;穿梭于翟阳古街,品味岁月的悲喜;走进睿友文学馆、攀登太武山步道、在后湖海滨公园骑单车,还打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小众景点,每一处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后,因参加“浯岛文学奖”,我的长篇小说《风雨甲政第》和《落番长歌》连续两届获奖,也因此有了两度前往金门领奖的机会。我们向来偏爱慢生活的旅游方式,所以每次都会预留几天时间,慢悠悠地游览金门,细细品味这座岛屿的独特风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算起来,我已来过金门近二十次。在这一来一往间,我逐渐了解了金门的“前世今生”,才敢在创作《风雨甲政第》《落番长歌》和《快乐的金子》时,大胆地融入更多金门元素。多年来,有关金门的散文我写了不少,最终集结成一本《金门老家回不厌》。从初到金门时,我激动地写下《我从不知道故乡原来这样美》,到后来在获奖感言中将故园比作“百宝箱”,这前后跨越了二十年的时光。而如今,我更加笃定,金门不仅是我魂牵梦绕的故园,更是我重要的精神家园,是我文学创作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