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唐诗之路上五位标志性人物

田园(马世宙)

<p class="ql-block">"浙东唐诗之路"是30多年前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专用名词,是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又一条文化之路。有人统计唐代有451诗人游过这条山水之路,清修之路和隐逸之路,留下1500多首诗歌。旅游部门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开辟这条旅游线,让游客体验山水之美,诗歌之华,这个愿望已在逐步实现。</p><p class="ql-block">本文着重介绍浙东唐诗之路5位标志性人物。</p> <p class="ql-block">竺岳兵(1935﹣2019)</p><p class="ql-block">他是新昌人,"浙东唐诗之路"创立者,"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社长、绍兴文理学院特聘研究员。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宁波大学人文传媒学院兼职教授。</p><p class="ql-block">1991年,他在南京师范大学与中华书局联合主办的"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宣读了"唐诗之路"论文,得到许多学者支持。1993年,经"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副会长和理事参加的"唐诗之路"论证会,正式发文,把"浙东唐诗之路"作为中国文学上的专用名词。</p><p class="ql-block">他的学术成果丰富,出版《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等8部专著,发表论文150余篇。并创立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组织8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多国学者参与,并为不断扩大"浙东唐诗之路"的影响力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朱炳仁(1944年出生-),</p><p class="ql-block">他杭州人,出于浙江绍兴,无党派人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是"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铜海无涯,他"以铜为业,以书立世",创立了熔铜艺术。</p><p class="ql-block">他领衔创作的长108米,高3米的紫铜浮雕壁画《浙东唐诗之路》,是中国高铁站中罕见的铜雕艺术巨制,位于杭台高铁嵊州新昌站检票出口通道,展现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壮丽全景,还原了李白等诗人笔下的1500余首唐诗场景,推动诗路文化品牌建设。</p> <p class="ql-block">袁忠良,(1959年出生-)</p><p class="ql-block">他绍兴嵊州人,山水画家,高级工艺美术师。</p><p class="ql-block">他用6年时间,创作了125米国画长卷《浙东唐诗之路》,这幅长卷,起自杭州钱塘江边的西兴渡口,经浙东古运河、绍兴鉴湖、曹娥江至剡溪、新昌,再溯源至石梁和天台之华顶山,一百九十多千米的唐诗之路尽在他的笔下。</p><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教授张东华认为:"袁忠良将叙事情节、诗意刻画、连续空间转换和季节变化等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他对山水、人物的驾驭能力;加上穿戴着唐代服饰的人物于画中,很好地还原了唐诗之路上的真实情景,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司马承祯(639-735)</p><p class="ql-block">他生于河南温县,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唐代著名道士,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与李白、王维等并称"仙宗十友",是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帝师。</p><p class="ql-block">他出身官宦世家(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后裔),少时弃仕从道,21岁师从嵩山道士潘师正,习得上清经法、符箓、导引等术。长期(有说40多年)隐居天台山玉霄峰,晚年受唐玄宗敕建王屋山阳台观居住,96岁羽化,谥号"正一先生"。</p><p class="ql-block">"魏晋风骨"为浙东唐诗之路作了铺垫,孙绰的《游天台山赋》被收入南朝梁代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让更多文人向往天台。更主要的是唐代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气象博大宽容,知识分子大多也崇尚仙佛,以"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为人生乐事。司马承祯在天台山是个"灵魂级"人物,当时许多诗人是追慕他而来,想跟他学道求仙,与他行吟酬唱,也有想请他引荐在朝中谋一官半职的。如果司马承祯没隐居天台山,浙东唐诗之路可能也没这么多纷至沓来的诗人。历史没有假设,一切都发生过。</p> <p class="ql-block">李白(701﹣762)</p><p class="ql-block">他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说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晨九世孙。</p><p class="ql-block">他746年创作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座诗歌高峰,这是一首梦游仙诗。作者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描写了"天姥连天向天横"的雄伟气势,以及梦中"霓为衣兮风为马"的瑰丽仙境,又借"熊咆龙吟"、"列缺霹雳"的动荡场景暗喻仕途的险恶。最终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直白,表达独立人格的豪情。</p><p class="ql-block">"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p><p class="ql-block">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p><p class="ql-block">1300年前,诗仙李白从钱塘江出发,一路载酒扬帆、击节高歌,直呼"天台四万八千丈,从此欲倒东南倾",表白"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天台神山秀山,佛宗道源,他至少二次到过天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