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大观园,上海有大观园,等等;红楼梦的发源地南京呢?<br>"悼红轩"主曹雪芹出生于南京江宁织造府。曾经家世显赫,享受着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公子哥生活。十三、四岁起,家族被抄家,家道遂败落。晚年结庐北京西郊,穷困潦倒。但是穷困潦倒不等于消沉萎靡。凭着对自己童年生活难以忘怀的追忆,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悲金悼玉的《红楼梦》。从泼天的富贵,到惨烈的抄家,“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将他的辛苦与心酸、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呈现于世。<br>为了纪念《红楼梦》与古金陵的这段历史因缘,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于1997年在梅花山下,建成了以如诗如画的实物场景反映《红楼梦》艺术风格的现代造型艺术苑——红楼艺文苑。<br>该苑以植物造景为主,写意手法造园。选取《红楼梦》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情节点缀其间,以期能将《红楼梦》中所叙意境复现人间。以园林和大自然山水为骨架,以中国传统园艺中的亭、台、廊、桥、榭、雕塑等建筑小品、仿古建筑为元素,采用汉白玉、太湖石、黄石等雕砌,加入乔、灌、藤、蔓、花、草等丰富园林植物景观、意境风情。《红楼梦》里描述的独特场景,在艺文苑得到具象化的生动呈现。<br>全苑分为十二个意境单元(细细数来,不止呢)。借山势起伏,叠石成丘;曲水环廊,错落有致。花卉草木与古典建筑相互映衬;江南园林的雅致与六朝古都的厚重,悄然共生。这里不仅是园林,更是一部凝固的《石头记》;一砖一瓦皆藏曹雪芹笔下的岁月与哲思,一步一景尽染六朝古都的文脉与神韵。<div><br><br>01、苑之入口</div> 02、太虚幻境<font color="#39b54a">(第五回)</font><br>另一入口处,一下子将游人带入《红楼梦》。一座四楹三门的石牌坊,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原著)太虚幻境位于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放春山遣香洞,是警幻仙子所居的仙界秘境。这里,宝玉在梦中随警幻仙子神游,后又阅“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闻 “群芳髓” 香,饮 “千红一窟”(哭) 茶、“万艳同杯”(悲) 酒,听 “新制《红楼梦》十二支” 曲,预示金陵十二钗的命运。 03、通灵宝玉<font color="#39b54a">(第一回及后)</font><br>牌坊后,云里雾里,一块光溜得体的巨型鹅卵石竖立眼前。石头正面刻着"通灵宝玉"四个篆字,后背复有"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的刻文。<br>上古时期女娲氏炼石补天,共炼制 “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五色石,仅用 “三万六千五百块”,独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此石灵性已通,因未得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遇一僧一道,听他们谈及红尘富贵,便动了凡心,求僧人将其带入红尘。<br>原著: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 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br>这块宝玉随贾宝玉出生含于口中。作为 “亲历者” 记录下的故事,初名即《石头记》。 04、警幻仙子<font color="#39b54a">(第五回)</font><br>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女神形象。居于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其貌<font color="#39b54a">“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font> 。是太虚幻境的司主—— “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职责是警示幻梦,即 “警醒迷幻之人”——红尘繁华皆虚幻。<br>受宁荣二公之灵所托,以 “声色警幻” 点化宝玉。引导他 <font color="#39b54a">“留恋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font>。<br>偏偏,宝玉不走这条道。 05、潇湘竹韵<br>“潇湘” 最初是地理概念,指湖南境内的潇水与湘江交汇处及周边流域。源自舜帝与二妃的传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二妃寻夫至潇湘不得,悲痛万分,泪染青竹,竹上生斑,故又称 “潇湘竹” 或 “湘妃竹”。<br>这里是林黛玉的住所。<br>林黛玉前世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受天地精华。因得赤瑕宫神瑛侍者(贾宝玉前世)每日以甘露灌溉,得以化为人形,修成女体。她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随其下凡,用一生的眼泪还他。<br>05(1) 05(2)<div>这里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竹影参差。“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清幽的环境与黛玉清高、孤傲的性格相契合,也衬托出她寄人篱下的孤独和凄凉。</div> 06、蘅芜苑<br>蘅芜苑首次提及是在<font color="#39b54a">第十七回</font>。贾政带着宝玉等人游览大观园时,对蘅芜苑的香草植物有详细描写:<font color="#39b54a">“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font>。宝玉借景抒情,作《蘅芷清芬》一诗。“蘅芷” 皆为香草名,“清芬” 意为清香芬芳。宝玉以此名来形容此处香草繁茂、香气清幽。元妃省亲后,赐名为 “蘅芜苑”,成为薛宝钗的住所。<br>蘅芜苑外观淡雅,没有花木;室内布置也极为素雅,如雪洞一般。<br>蘅芜苑——谐音"恨无缘"。<br>宝钗与黛玉并列 “金陵十二钗” 之首。俩人与宝玉,一个是“金玉良缘”,一个是“木石前盟”,最终以黛玉早逝、宝玉出家、宝钗独守空房收场。 07、梨园雏莺<font color="#39b54a">(第十七回、十八回及后)</font><br>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从姑苏采买来十二个学戏的小女孩,称之为 “红楼十二官”。<br>元妃省亲时,她们在梨香院演出《豪宴》《乞巧》《仙缘》《离魂》等剧目,深受赞赏。省亲之后,她们便留在贾府,每逢节日或府中重要人物生日等场合,都会奉命唱戏。所唱的《牡丹亭》“惊梦”、《西厢记》“听琴”、“惠明下书”等优美唱词,配上箫笙、笛管,悠扬清脆。此处遍植梨花,营造梨花春雨的动人场景。<br>搭建戏台、设置戏班排练场所等,展示戏曲文化在贾府中的盛行,以及小戏子们排练、演出的场景。<br>07(1) 07(2)<br>跨越了几个世纪,一些退休的或其他有闲的人士来这里散步、跑步、打拳、打牌。<br>从前,伶官唱戏——生活所迫。<br>今日,闲暇人打牌——乐在其中。 08、沁芳亭<font color="#39b54a">(第十七回、二十三回)</font><br>“沁芳” 代表水的灵动与美好。<br>是一座桥上亭台。采用 “桥上有亭” 的复合结构,以白石砌筑围栏。石桥有三拱,桥下有兽面衔吐水流。亭上配有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对联。小桥流水、古亭青石、柳树莲花相映成趣。 <br>宝玉和黛玉常相会共读之处。正值三月中,宝玉坐在沁芳亭桥边桃花底下的一块石上细阅《会真记》,正看到“落红成阵”,一阵风过,黛玉轻盈走来。黛玉见宝玉手中的书,遂取来细看,越看越爱。体现了“知音者芳心志同”的悠远境界。<br>复现书中人物赏景、吟诗的悠闲场景。<br>08(1) 08(2)<br>第十七回对沁芳亭(闸)及周边景物的描写:<font color="#39b54a">“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font> 09、香丘<font color="#39b54a">(第二十七回)</font><br>林黛玉葬花的“香冢”,化名香丘。<br>黛玉听闻宝玉被老爷叫走,心中担忧,前往怡红院探望,却被丫环晴雯拒之门外,内心十分伤感。回到潇湘馆,抱膝含泪坐到二更多。次日芒种节,黛玉一人来到沁芳闸桥边,见满地落花,想起自己身世飘零,正如这落花一般,悲从中来。于是她手持花锄,肩扛花囊,将散落的桃花、杏花一一拾起,装入囊中,携至往日葬花的 “花冢”,边葬花,边哭泣,边唱出那首幽怨凄离的葬花辞。“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此时宝玉寻来,听见她的悲吟,不禁恸倒在山坡上。<br>现设香丘亭。梅花、桃花、樱花、李花遍植坡上,周围小径环绕。<br>“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10、海棠吟社<font color="#39b54a">(第三十七回)</font><br>曲径通幽处藏着个海棠诗社。<br>探春雅兴大发,向宝玉提议结社作诗。恰好贾芸送了两盆珍贵的白海棠给宝玉,引发宝钗、黛玉、迎春、惜春、宝玉众人作诗兴致,遂借此成立海棠诗社。<br>10(1) 10(2)<br>这个,贾探春?史湘云?<br>为何不是林黛玉?<br>黛玉羸弱,孤僻,多愁,多疑,终日以泪还债。 10(3)<br>诗社活动的院落<br>嶙峋的假山石、雅致的凉亭及花草树木构成了生机勃勃的景观。其中临水的一间主厅堂,匾额上写着“山水含春”四字,两边柱子上是“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对联,出自黛玉吟咏的白海棠。<br>“几年前,山水含春阁每周二、周六是京剧票友的活动场所。”听见有人说话,我一回头:是个留着油亮分头衣着干干净净的男子说的。旁边还有个口红涂得蛮多的也是白白净净的女子。看来是一对。但是看来不是原本家里的一对。蛮叫人歆羡(艳羡?)的。<br>“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这里唱过戏。”看来是跟我说话。也不晓得,他说的“我们”是指现在的他和她呢,还是他和她再加上当时其他人呢,亦或,当时他和其他一些人呢。<br>忽然想起《红楼梦》里枊湘莲说的但被鲁迅先生误以为是焦大说的并加以引用的那句话:你们东府(贾府)里,<font color="#39b54a">“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font>。<br>哈,走神了! 11、蓼风轩<br>惜春奉元春之命进大观园居住在此。<br>黛玉、香菱曾在此看惜春画《大观园图》,众姐妹也曾在此雅制春灯谜。<br>位于大观园西部。以水池、回廊、山坡、桂花林构成园林意境。兼具“轩”(高敞)与“坞”(凹陷)的形制特征。水面如旧镜重磨,倒映天光树影,静谧雅致。<br>“蓼”指水蓼(狗尾巴花),象征惜春如野草般亲情缺失,无人关爱(母亲是谁,书中竟未提及,只言旱逝;父亲贾敬一心修道,烧丹炼汞,终因服食丹药中毒身亡),竟至性格孤僻冷漠。<br>“蓼风”暗含秋意与哀愁。<br>"惜春"亦含"惋惜春光易逝"之意。<br>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br>红楼梦画册上画着 <font color="#39b54a">“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font> 12、栊翠庵<br>妙玉的修行处。一所园林景点中的尼姑庵。<br>这里与世隔绝,讲究清修无为。有山门、院墙、正佛堂、东西禅堂及耳房。正佛堂是供奉菩萨和神明的地方;东西禅堂用于诵经,耳房作为日常起居的地方。<br>论诗词才学,宝玉黛玉宝钗一众公子佳人皆不及妙玉。然则,就是这样一位“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的女子,却半僧半俗,带发修行,最终流落到瓜州渡口,或“被贼人掳走”。“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13、栊翠分花<font color="#39b54a">(第五十回)</font><br>栊翠庵内种植着各种花卉植物,尤以梅花更为凸出显眼。<br>黛玉宝钗史湘云探春惜春众姊妹齐聚芦雪庵,一起吟诗联句。李纨说宝玉又落第了,要罚他去栊翠庵取一枝梅来插瓶,众人都觉得这个惩罚又雅又有趣。宝玉高兴地冒雪去了栊翠庵,向妙玉乞梅。宝玉很快就喜滋滋地手举一束红梅回来。众人围绕 “红、梅、花” 三字分韵作诗。<br>“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14、妙玉赠的梅 <br> 妙玉赠给宝玉的<font color="#39b54a">“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font>(原著)。<br>或许,只有宝玉,才能讨得这么一束胭脂般的红梅。虽修行念佛,妙玉也是“看人下菜”的。而且,对宝玉,妙玉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微妙情愫。这一点,黛玉委婉点破过;而第四十一回,有更细微的描述。 15、芦雪联吟<font color="#39b54a">(第五十回)</font><br>芦雪庵是一处临水的茅舍,古拙粗犷。雪花纷飞时,皑皑白雪与芦苇花相互映衬,更显清幽。<br>黛玉宝钗湘云探春李纨宝玉宝琴等齐集芦雪庵,赏瑞雪,烤鹿肉,热热闹闹地即景联诗;甚至王熙凤也凑了首句 “一夜北风紧”。众人各展才情;湘云黛玉宝琴最为活跃;联到后来竟不顾规矩,抢作起来。<br>雪既是 “丰年瑞” 的象征,也暗示 “盛极而衰” 的寒意 —— 大雪覆盖万物,虽美却冰冷,如同贾府表面繁华下潜藏的危机。<br>15(1) 15(2) 16、芙蓉仙界<font color="#39b54a">(第七十八回)</font><br>晴雯遭到王善宝家的诬陷。本已病在床上好多天,王夫人却命下人将她拖出大观园。宝玉得知后前往晴雯表兄家探望。晴雯病殁后,宝玉悲痛万分,写下了《芙蓉女儿诔》,以深情文字悼念这位“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的丫环。文中把晴雯塑造成来自“芙蓉仙界” 的花神、仙子;称 “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虽身处尘世,命运坎坷,却有着如芙蓉般高洁的品格。<br>以芙蓉花、水景为主,搭配亭台。山上遍栽木芙蓉、杜鹃、桂花,水中则静植水芙蓉。 17、梅花图<br>既在“天下第一梅山”之下,自然要嵌入一幅梅花山下的红楼遗韵图。<br>梅花山的冷风裹挟着梅花落瓣穿堂过户,假山石隙间嵌着《石头记》的残印,苔藓漫漶处恰如脂砚斋的朱批。朱砂梅的枝桠斜斜上挑;横斜疏影,梅梢探檐;梅韵晕染白墙,冷香浸入墙根。<br> 以梅为媒串联红楼意象,山岚梅色浸润古典园林的肌理。梅花的色彩、香气与园林的景致相互渗透,相互映衬。十朝都会,古风雅韵。 18、《红楼梦》大结局(之一)<br><font color="#39b54a">“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font> 19、末尾,赋小诗一首<br><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font color="#39b54a"><b>红楼梦境园 </b><br><br>红楼梦中人,<br>芳影何处见。<br>庭院雕窗内,<br>白墙黛瓦前,<br>亭台楼阁中,<br>假山瘦石旁,<br>小桥曲水处,<br>虚实一瞬间。</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