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29日中午乘坐绿皮火车于30日下午一点半到达镇远古镇。开始我们旅行的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镇远以历史底蕴和山水景观见长,拥有2300多年建制史,现存明清古建筑群、码头遗址等历史遗迹近200处,青龙洞建筑群融合佛道儒文化,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舞阳河穿城而过形成太极图地貌,兼具江南水乡柔美与山地建筑的雄奇,夜间沿河红灯笼景观被游客称为“大唐夜景”。</p> <p class="ql-block">镇远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苗乡古城,西汉时属武陵郡。</p><p class="ql-block">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设沅阳县。隋、唐置梓姜县。</p><p class="ql-block">宋高祖绍兴元年(1131年),置镇远州。</p><p class="ql-block">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后改为军民总管府。</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置镇远州,隶属湖广。</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镇远府,隶属贵州。清袭明制。民国初,置镇远道。</p><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8日,镇远解放,为镇远专员公署驻地。</p><p class="ql-block">1956年,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为自治州首府。</p><p class="ql-block">1958年,州府迁往凯里,改镇远为县。</p> <p class="ql-block">这是住的酒店呈四合院格局。</p> <p class="ql-block">走在古镇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四方井巷属镇远古城“六牌十巷”明清遗存,巷道依石屏山势蜿蜒,青石板路与青石围栏的四方井构成主体景观。井口呈方形,水源为深层岩溶泉水,旱年不涸,井壁、井台均以细凿青石砌筑,现存金鱼游弋监测水质。巷道建筑采用“歪门斜道”布局,门庭斜开以契合风水与实用需求,兼具防盗与"财不露白"的实用功能。也形成独特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四方井得名于清代许家小姐与富商之子刘玉宝的爱情故事:二人因井边立誓“方正做人”终成眷属,此传说使古井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井旁曾设神龛,当地居民至今保留祈福习俗。</p> <p class="ql-block">巷口一挑水人雕像</p> <p class="ql-block">和古人下棋♟️?</p> <p class="ql-block">祝圣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由当地土司奏请修建,后因家族纷争和改土归流政策中断。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启工程,至崇祯元年(1628年)竣工,历时约250年。清康熙年间因洪水多次损毁重建,1723年最后一次修复时正值康熙寿辰,故改名“祝圣桥”。清光绪四年(1878年)增建魁星楼(状元楼),1986年复建。七孔青石拱桥,长135米,宽8.5米,高14米,横跨㵲阳河,连接东峡街与顺城街。</p> <p class="ql-block">青龙洞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由祝圣桥、中元洞、紫阳洞、万寿宫、青龙洞、香炉岩组成,背依中河山麓,面临㵲阳河,依洞傍崖,贴壁临空,共有单体建筑36座,在长约300米的狭长悬崖地带间,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驿道建筑于一身,是贵州省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夜晚别有一番风味,灯光点缀下的古建筑更显韵味,沿河的酒吧、咖啡馆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祝圣桥更美</p> <p class="ql-block">7月1日上午来到天后宫。镇远天后宫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2372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背靠石屏山,面临㵲阳河。主体建筑包括山门、戏台、正殿、厢房等,采用穿斗式木结构,青瓦覆顶,门前有88级石阶延伸至码头,建筑布局巧妙融合山地地形与闽南风格。可惜在重修未能见真颜。</p> <p class="ql-block">北极宫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由知府周瑛修建,最初作为祭祀场所,兼具祈求风调雨顺、驱邪避灾的功能。清代时期,这里还成为文人讲学的场所。近代因历史变迁曾被用作棉絮加工厂,1978年失火后虽经修缮,但未进行系统性保护,2023年12月启动了为期8个月的修缮工程。</p> <p class="ql-block">镇远和平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日军战俘收容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和平村原名“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1938年成立于湖南常德,后迁至贵州省镇远县,1944年因战事转移至重庆。其在镇远运营的6年间(1938-1944年),共关押日军战俘600余人,是抗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战俘收容所之一。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称其为“和平村”,此名沿用至今。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p> <p class="ql-block">和平村前院有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p> <p class="ql-block">和平村后院</p> <p class="ql-block">门前有站岗人员</p> <p class="ql-block">俘虏住处</p> <p class="ql-block">后院还有哨位</p> <p class="ql-block">食堂</p> <p class="ql-block">水井</p> <p class="ql-block">在和平村,战俘们不仅有机会学习,还参与劳动,甚至有人后来加入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为中国的抗战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镇远古镇,是一座值得细细品味的古城。它的美,不在于惊艳的风景,而在于那份沉淀千年的历史韵味和悠闲自在的生活气息。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感受时光的流逝,寻找内心的宁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