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创:宁静致远</p><p class="ql-block">ID: 33720858</p><p class="ql-block">地点:甘肃天水</p> <p class="ql-block"> 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p><p class="ql-block"> 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p> 昨天从郎木寺出发,一路游玩。总行程约650公里,赶到天水已经是晚十点以后了。<div> 7月19日 7:25 天水笼罩在铅灰色云层之下,从天水站出发前往麦积山石窟。这是自7月14日出发以来最轻松的一天。</div> 清晨8:28,麦积山石窟。湿润的空气中飘散着松柏的清香。从青藏高原直抵海拔1420米的渭河谷地,高原特有的澄澈蓝天被厚重的云层取代,2000多米海拔落差带来的不仅是体感温度的骤升,更是一场跨越地理与时空的文化迁徙。 站在景区广场仰望,麦垛状的丹霞孤峰刺破雨雾,1600年前,后秦工匠开凿的221座洞窟如蜂巢般密布于峭壁,与敦煌、云冈、龙门的石窟文化在此形成奇妙的共振。 与其它三座石窟相比,麦积山石窟保存最为完整,与之不同的是麦积山石窟的塑像是泥塑。 蜿蜒的凌空栈道全长1300余米,如丝带缠绕在赭红色岩壁间。排队等候时,耳畔飘来讲解员讲述的典故:北周文人王仁裕在《玉堂闲话》中记载"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这便是"麦积山"得名的诗意注解。当指尖触及冰凉的铁索,脚下是万仞绝壁,眼前却是千年艺术长廊次第展开——东崖的七佛阁凌驾于云端,这座6世纪开凿的汉式崖阁建筑,将"褒衣博带"的中原服饰元素融入佛教造像,见证着佛教中国化的关键转折。 沿旋梯拾阶而上,一尊尊千年佛像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或慈悲低眉,或衣袂流转,指尖凝固的莲花在时光中永不凋零,崖壁栈道如悬空诗行,串联起北魏的清秀、隋唐的丰腴与宋代的温婉,让攀登者恍若在雕塑长卷里穿行千年。 登至西崖最高处的第133窟前驻足,一尊高不足米的小沙弥造像正以永恒的微笑叩击心灵。北魏工匠用发丝掺入泥胎的独门技艺,让这尊"东方微笑"历经千年依然唇角含情、眉眼带光。 将其拉近。讲解员轻声讲述:这尊小沙弥的衣褶采用"贴泥条"技法,通过明暗对比展现丝绸的流动质感,与犍陀罗艺术的写实风格交融,最终孕育出独属东方的禅意美学。 转至第44窟,西魏时期的"东方美人"佛像在阴沉天色中泛着温润光晕。主尊阿弥陀佛的袈裟采用"三开"裁剪法,右肩搭角的设计既保留印度传统,又融入中原服饰的飘逸感。当云雾漫过栈道,佛像那似有若无的笑意仿佛在诉说:北朝的清癯、隋唐的丰腴、两宋的严谨,这些时代印记都被麦积山的泥塑忠实地记录着。<br> <div> 为真实呈现石窟云梯的历史原貌,部分栈道阶梯保留了未经人为干预的原始状态。踮着脚尖行走其间,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div> 第78窟,揭开了另一段传奇:窟内交脚弥勒的犍陀罗造型与穹窿顶的北方少数民族建筑形式奇妙融合,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混搭,正是麦积山作为丝路文明十字路口的见证。是啊!走过四大石窟,麦积山石窟是最后一个,他们有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民族融合。一个上下五千年多民族的文明古国,没有共融共赢的思想意识就无法延续。 在麦积山大多雕塑是被锁在纱窗里的,这样文物既能通风也避免人为抚摸受损。 潮湿气候带来的塑像空鼓病害,反让现代人得以窥见古代工匠的智慧——他们在泥胎中加入麻筋、发丝增强韧性,这种技艺至今仍在敦煌研究院的修复中沿用。 很难想象1600多年前的雕塑还能保持如此完好的神态和颜色。 开始下山了。 峭壁之上那抹穿越千年的“东方微笑”,不仅是佛陀的慈悲,更是中华文明熔铸百族的无声史诗。当丝路驼铃在历史的烟尘中渐渐远去,四大石窟——敦煌的瑰丽、云冈的雄浑、龙门的恢弘、麦积山的温润是不朽的丰碑,昭示着一个古老国度将多元血脉淬炼成同一个文明共同体的永恒智慧。 麦积山地处秦陇咽喉,恰似中华版图的“十字绣针”,将西域的粗犷、中原的雅致、草原的豪迈密密缝合。佛像的“淡妆素抹”,褪去印度健陀罗的浓墨重彩,浸润着南朝士族的清俊风骨;沙弥的憨然浅笑,凝固了胡汉工匠共同俯首塑泥的温热指痕。这些洞窟不是封闭的禅修密室,而是民族艺术基因自由碰撞的开放式工坊——天竺的莲瓣融为汉地的云纹,鲜卑的雄健化作盛唐的丰腴,最终在麦积山的红砂岩上沉淀为“最中国”的东方神韵。 麦积山石窟的卓绝之处,恰在于它以最柔软的泥土,承载最坚韧的文明韧性。不同于云冈的斧凿金石、龙门的皇家气度,麦积山的泥胎塑像如大地般包容——工匠以草木为骨、细泥为肌,将羌人的炽烈、氐人的灵巧、汉人的端方层层糅合。这种“泥性智慧”正是中华文明的隐喻:各民族如散沙易逝,唯有以文化为黏土、以共融为匠心,方能塑成大佛“虽经千年风霜而神采依旧”的不朽共同体。 麦积山最动人的“东方微笑”,实为民族精神契约的视觉铭文。在战乱频发的南北朝,这抹微笑是乱世中不灭的文明灯塔——西魏工匠让佛陀唇角微扬,将儒家“和而不同”的哲思、草原“敬天爱人”的信仰熔铸一体,向苍生传递超越族别的温暖希望。今日立于栈道仰望,那穿越16个世纪的笑颜,仍在诉说一个真理:唯有当塞北的骏马与江南的扁舟共绘一幅长卷,当雪域的经幡与海滨的帆影同沐一片朝阳,文明的火种才能永不熄灭。 麦积山的层叠窟龛,恰似一部立体的《春秋》——每一尊泥塑都是民族交融的基因片段,每一道彩绘都是文明对话的时光切片。当我们在“窃窃私语”菩萨的耳畔,听见多声部的历史回响;在修复师“与古人对话”的指尖,触摸生生不息的文脉温度,便懂得:中华五千年不坠的奥秘,不在高墙壁垒,而在以文明为经纬,将万千溪流汇成江海。 “东方微笑”终将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永恒闪耀,因为它由56双手共同塑成,被14亿颗心跳恒久守护——这是古老中国献给世界的终极答案。 走下旋梯,回望那些悬于峭壁的洞窟,更加理解了总书记所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的深意。麦积山的泥塑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神密码。 那些穿越千年的微笑,既是对过往的温柔凝视,亦是对未来的无声期许——正如云雾终将散去,文明的根脉永远在交融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