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上课前,李想他们提着椅子,走进了高一班教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高一的学生毕竟岁数比初一的大几岁,看着听课的新老师进来不像初一孩子那样好奇,只是冲着他们笑笑,仍然准备着自己上课的东西。李想打量着教室的学生,大约30几人,由于是根据成绩录取的高中生,虽然成绩不是多高,但毕竟是想通过上高中,争取跨入大学校门的爱学习的学生,各方面素质比小学不分升学考试成绩如何,全部能升入初一的孩子规矩多了。这样教初中与教高中的老师在教学上就有不同,这点李想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有深刻的体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课铃响,小梁老师拿着教案本轻盈地走上讲台。师生互相敬礼后,梁老师的表情仍是平静带着微笑,不像上午听课时,陈蕊老师的脸色像变了一个人,由平时满面笑容转换成严肃威严,使学生不免产生一丝畏惧。这是针对学生对象不同采用的不同教学表情,也是老教师们常说的教态,当然教态不止这一项,还包括其他方面,老师也像演员,学生就是观众,他们会察言观色分辨出老师的水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梁老师站在讲台上,李想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她身着棕色暗格的翻领上衣,包裹着苗条的身材,黑色裤子搭配黑色的平底皮鞋,两条齐肩短辫,瓜子形脸庞、一双明亮有神的眼睛,虽然个子不太高,长相不算美女,但给人的气质是沉稳大气,打扮得简单得体,与老师的身份相配。李想看着这个知识型的姑娘,油然升起了一股喜欢的情愫。他在工务段工作了六年,那里绝大部分是男工人,而且他们的文化水平大部分在小学以下,说话粗放,行为不免粗鲁。自进入学校,大部分是女老师,而且年轻的居多,氛围与工务段大相径庭,但这里却适合李想的性格、想法。他很喜欢这个环境,前几天碰见在工务段工作时的一个老领导,希望李想再回工务段工作,并说回去肯定比在学校职务升迁得快,李想立即婉拒,他觉得学校气氛很适合他,那位领导只好摇头叹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学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三单元古诗词 。里面有两篇《诗经》中的《伐檀》和《硕鼠》,我们先学《伐檀》。”梁老师甜美的声音回响在教室里。说着她转身在黑板上板书:伐檀 选自《诗经》。又转身面对大家说:“先介绍一下《诗经》,它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人类的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原始时代产生的诗歌也与劳动紧密相关,比如有首原始诗歌是这样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读肉音)’,这首诗反映了古人狩猎的全过程。”梁老师说着,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并解释诗歌的意思是:砍伐竹子为断竹;续竹,将竹子做成弓箭;飞土,用弓箭射出土制弹丸;逐宍是追逐野兽。这种二言的诗就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当然原始时代没有文字,这样的诗是口头相传下来的,二言诗句好记好背便于流传。她这样开头讲一下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李想他们也屏住气等着小梁老师往下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诗经呢是通过流传下来的诗编辑而成,已发展到四言诗了,比二言诗复杂,表达的意思更丰富了。它收集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当时的15个诸侯国地方色彩的音乐,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这里牵扯到一些历史知识,好在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都上过历史课,在此不再过多讲述历史了。”梁老师简单介绍了《诗经》的知识,大家都认真地听着,李想以前虽看过《诗经》的一些篇章,但缺乏对《诗经》的深入了解,这次听了也觉得受益匪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开场白讲完,进入正题,梁老师让大家打开课本中的《伐檀》,说:“《伐檀》属于《诗经》“风”中的一首诗。古诗词里古汉字较多,与现在的汉字写和读有很大差异,我先读一遍,大家注意听,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含义。”说完梁老师开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梁老师以适中的语速、声音读完了全文,说:“这首诗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通过砍檀树、砍树做车辐、砍树做车轮,以砍伐者的口吻,以诗歌的表达形式,讽刺当时统治者不劳而获的社会现实,那时已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对立的阶级,所以《伐檀》是著名的反抗诗篇。这堂课我们先学第一部分,弄懂了第一部分内容,以下两部分就好学了。”随后梁老师将第一部分逐字逐句进行解释。“坎坎”在诗中是拟声词,就是伐木声音;“稼”“穑”为播种和收割之意;“廛”是当时的计量单位;“悬貆”是悬挂的猎物小貉或獾;“素餐”就是指白吃饭、不劳而获的意思,并将这部分中的一些字词写在黑板上注上拼音,要求课下熟读并背诵全诗。做完这些,梁老师笑着说:“我说明的够具体的了,把这部分翻译成白话文就看你们的了,大家先消化考虑一下,一会儿站起来发言,把你的翻译讲给大家听听,但有个要求,既然是诗歌,就要尽量用诗的语言表达,起码要押韵,还要符合原意。这就有点难了,但允许讨论交流,看谁的水平高吧。”这时有个学生问:“老师,那个句尾的‘兮’咋翻译?”梁老师答:“‘兮’是当时《诗经》还有《楚辞》常用的字,就是个语气助词,为加强情感的,相当于今天的‘啊’。”于是同学们互相小声交流,积极性起来了,感到挺有意思。李想听着看着心里也琢磨起来,他从小也爱写诗,对翻译这个古诗《伐檀》觉得很有趣,也佩服小梁老师的新颖教法,不过还是看看学生如何表达的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会儿有个男生站起来发言了:“我代表座位周围的几个同学翻译这部分。咣当咣当砍檀树啊,砍完就往河边送啊,清清河水波纹露。有人从来不劳动,却把三百捆庄稼搬进他仓库啊,没见他们去打猎,却见他们院里挂着小猎物啊,你们君子老爷啊,就是白吃白喝的寄生虫啊!”说完他笑着看大家,同学们也大笑,给他以呱唧呱唧的掌声。梁老师也笑着道:“翻的还不错,把诗中的意思基本表达出来了。”这时一个女生举手,代表几个同学发言:“叮当叮当砍树忙哇,放在河边静静躺,清清河水波涟荡。有人没去耕种和收割,为何搬进他家三百禾?没有上山去打猎,院里干嘛挂着多只貉?那些君子老爷们啊,不就是白吃和白喝!”她一说完立刻得到热烈的掌声。梁老师高兴地说:“这个更好一些,韵押得也不错,有点诗的味道了。这时候下课铃响了,大家还意犹未尽,梁老师说:“不要紧的,明天还继续上《伐檀》课文,大家可继续发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想提着椅子从教室出来,小梁老师赶上他与他并肩而行,问:“李老师,你觉得这节课上得怎么样?”李想立即答:“太好了,学生既学到了知识,还充分开动了脑筋,你还挺有办法的啊!”小梁脸一红,问:“下节课还听吗?”“当然听了,我要把这篇课文完整听完了,向你学习哪。”小梁很高兴,看出她是精心备课了这篇课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李想一人听完了小梁老师讲的《伐檀》全篇,共四学时,孔凡生和吴启明又接着听完陈蕊老师讲的《春》。不过李想敏感地感到小梁老师对自己热辣辣的热情,心里产生了一丝想法,觉得必须尽快解决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位老师通过听课感觉收获很大,李想提议继续多听课,各位老师教法各异,多接触一些更好,并建议听组长肖老师的课,听说他要讲《孔乙己》课文,这是写人物的,肖老师从事教学多年,经验丰富,一定会有新套套,孔、吴二老师表示同意。他们征求了肖老师的意见,肖老师也表示同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待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