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朝鲜对东北解放战争的支持和援助</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当年在大陆的失败,原因比较多,外部原因且不限于的有美国在内战爆发后对国民党的军事制裁和政治放弃,苏联从军事到资金各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信仰的丧失,以及军事指挥和情报上的失误等等。</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准备分成四篇,分别写朝鲜、苏联、美国和国民党内部情报系统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先说朝鲜是因为多数人可能不了解朝鲜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所起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当年中共中央在日本投降后迅速派部队挺进东北,在战略上非常重要,其作用和设想可以用刘少奇和陈云当年的讲话来概况。</p><p class="ql-block">刘少奇在抗战胜利后的讲话中曾说道:“只要苏联军队没有阻拦我们,我们在东北也就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即北面没有敌人,西面蒙古、东面朝鲜都是友邻,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对付一个方面的敌人。有了这样一个有利的战略地位,就有了取得胜利的基础”。</p><p class="ql-block">陈云文选第三卷在1983年《对编写<辽沈决战>一书的意见》中谈到:“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打败了日本关东军,这为我们的大部队能抢在国民党前面迅速进入这个地区,为改善我们的装备,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那时,苏联党对我们的力量估计不足,并有雅尔塔协定的约束,但他们还是尽力帮助我们的。东北背靠苏联,东邻朝鲜,这对于我们在和国民党作战中的后勤补给和伤病员的运送、安置也是十分有利的条件。”</p><p class="ql-block">陈云在同参加《辽沈决战》编审工作的同志谈话时又指出:“东北北有苏联,东有朝鲜,西有蒙古,我们就像坐在沙发里,缺什么可以向苏联要,南满的伤兵、弹药可以通过朝鲜转运。因此,要写苏联、朝鲜对我们的帮助,回避是不合乎历史的。”</p><p class="ql-block">实际上陈云就是和朝鲜合作的主要协调人,早在1946年春,陈云受党中央委托前往平壤会见了金日成,并确定了朝鲜在物资上全力支援东北的政策。</p><p class="ql-block">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陈云</p><p class="ql-block">而具体负责协调朝鲜和东北局支援的则是中共中央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p><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东北局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确定了“以北朝鲜为隐蔽的后方来支援南满作战”的方针,并指派朱理治等人赶赴朝鲜在平壤建立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由朱理治担任办事处全权代表。</p><p class="ql-block">朱理治</p><p class="ql-block">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于从1946年7月正式建立,对外公开称“平壤利民公司”,并在朝鲜南浦、新义州、满浦和罗津设立了四个分办事处。办事处设有电台以便于接受国内东北局的指示。</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朱理治调回东北,回国后特别向中央起草了《两年来对朝鲜外交工作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成为了解朝鲜对东北支援的重要官方资料。而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则一直坚持到到1949年2月才正式关闭。可以说朝鲜方面的大力支援,不但有效地支持了粉碎国民党对东北南满解放区的进攻,为解放全东北的伟大胜利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对华东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下面具体列举下朝鲜方面的具体支援内容。</p><p class="ql-block">1)接收撤离部队和伤员。</p><p class="ql-block">1946年11月,国民党军队进攻通化和安东(丹东),东北局根据当时形势认为难以抵抗住国民党军的攻势,提出依靠朝鲜作隐蔽后方支援南满作战的方针。于是东北民主联军连同家属和伤病员共1.8万余人撤离到朝鲜境内的新义州;还带走了2万余吨战略物资。直到19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再次收复安东、通化,这些物资从朝鲜再完整无缺地运回国内。</p><p class="ql-block">2)提供物资和人员运输的转运通道。</p><p class="ql-block">在1946年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东北从山海关至长春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及港口后,南满和北满陆地运输被物理隔离,那么如何打开通路进行解放区间的物资运输和交流,以及医药和原料的销售采购,就成了东北局要面对的大问题。</p><p class="ql-block">解决方法就是由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出面,借道朝鲜,建立了安东—新义州—南阳—图们、通化—辑安—满浦—图们、大连—南浦和大连—罗津四条水路交通线来转运物资。根据相关资料,仅1946年7月,东北民主联军军工部就将300多火车皮的机器和物资通过通化—辑安—满浦—图们交通线运到珲春。在1947年1-7月,通过朝鲜过境转运了21万吨物资。而1948年一年,则转运了30.9万吨物资。而且应东北局的要求,1946年底至1947年初,朝鲜还分4批把日本遗留在朝鲜的2000个车皮的作战物资移交给了东北民主联军。(上述数据来自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东北部队武器来源考》)</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的东北地图</p><p class="ql-block">此外朝鲜还成为各解放区相互安排人员转运的中转站,解放战争期间仅通过朝鲜办事处经手安排的党政军过境人员有2万余人,其中包括了李立三、伍修权、滕代远、朱瑞、刘亚楼、萧华、何长工、韩先楚等多名高级干部和将领,基本路线就是北满从图们口岸出入境,南满从新义州口岸出入境,也可海运到大连。还通过朝鲜的南浦港和罗津港同山东解放区建立了联系。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员转移是把1946年9月国民党60军184师海城起义后的官兵,在安东整训后成建制的经朝鲜转移到黑龙江。</p><p class="ql-block">在东北战事最紧张的一段时间,朝鲜甚至暂停了客运用以空出铁路资源来运送支援东北解放区的战略物资。</p><p class="ql-block">3)采购作战物资及对外贸易。</p><p class="ql-block">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与朝鲜进行了大规模的易物贸易。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局向朝鲜主要出口粮食、大豆和煤炭及民用品,换回军用有关的军服、鞋帽、硫酸、硝酸、甘油和炸药,以及水产品及钢铁和水泥等。根据记录整个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局对朝鲜贸易出口总额折合东北流通券约24684万元,输入品总额36526万元。</p><p class="ql-block">此外山东军区以海运方式通过东北局驻朝鲜办事处向朝鲜购买了炸药420吨、雷管300万只、硝酸200吨、丙酮100吨、胶鞋15万双、导火线120万米。有效地支援了华东解放区对国民党军队的战斗。</p><p class="ql-block">除此以外,朝鲜还通过水丰电站的22万伏输电线路向中国境内解放区输送电力。</p><p class="ql-block">所以1947年7月23日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特别召开记者招待会邀请外国记者,在会上痛斥朝鲜持续对东北民主联军进行武器和人员支援,要求国际社会对朝鲜的行为施加压力。</p><p class="ql-block">杜聿明</p><p class="ql-block">***下一篇写苏联的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5-07-21 12:28・</p> <p class="ql-block">苏联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支持和援助</p><p class="ql-block">接上一篇”朝鲜对东北解放战争的支持和援助“,再说下苏联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支持和援助。</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朝鲜的支持只能算是辅助的话,那在解放战争过程中苏联的支持就是全方位大规模的输出了,可以说当年中共军队从初期的挺进东北到辽沈战役的最后胜利,苏联方面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出于雅尔塔协定和与国民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制约,又体现出“隐蔽且摇摆” 的特点。因为内容可能和有些人的认知不符,为了避免有杠精出没,部分数据特意标注了资料来源。</p><p class="ql-block">(关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可以看以前写的:80年前的中国也曾面临如今和乌克兰同样屈辱签约的情况)。</p><p class="ql-block">根据1945 年 2 月,美、英、苏签订《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公开承诺 “战后支持国民党政府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使其在公开场合不得不承认国民党的主导地位,并对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提供有限的支持,避免同国民政府发生直接冲突。</p><p class="ql-block">但从苏联的战略规划和确保其在远东的安全利益上考虑,又必须对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发展提供支持。所以早在1945 年 8 月与国民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同时,就通过党内的秘密渠道告知延安:“国民党难以控制东北,中共应抓住机会去东北发展力量”。</p><p class="ql-block">正是在苏联的指示和鼓励下,中共中央确定了进军东北的目标,下面就详细列举下苏联在东北解放过程中支持的具体内容。</p><p class="ql-block">1)战略上的指导和支持:</p><p class="ql-block">苏联红军在八月风暴进入东北打击日本关东军的同时,还带上了前些年退入苏联的由中共指挥领导下的原东北抗联的武装力量,在苏联红军陆续进驻东北57个城市后,安排相应的抗联人员担任各城市的卫戍副司令,其中冯仲云进驻沈阳、周保中进驻长春、李兆麟进驻哈尔滨、王明贵进驻齐齐哈尔、王钧进驻北安、彭施鲁进驻佳木斯。</p><p class="ql-block">于是这批东北抗联人员就以东北人民自卫军的名义开始建立革命政权,发展地方武装,协助苏联红军维持社会治安。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中共军队主力进驻东北后称之为东北民主联军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驻东北苏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安排懂中文的贝鲁罗索夫中校为其代表,再带上抗联方面的代表冯仲云和已经到东北的中共军队代表曾克林,于9月14日乘机抵达延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利诺夫斯基元帅</p><p class="ql-block">贝鲁罗索夫在同中央领导的沟通中转达了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的四点声明,也就是苏方对共产党的军队进入东北的正式意见:</p><p class="ql-block">按照红军统帅部指示,蒋介石军与八路军之进入满洲,应按照特别规定的时间;</p><p class="ql-block">红军退出满洲之前,蒋介石军及八路军均不得进入满洲;</p><p class="ql-block">因八路军之单个部队已到沈阳、平泉、长春、大连等地,红军统帅请朱总司令命令各该部队退出红军占领之地区;未得红军允许进入满洲之国民党军队,已被红军缴械。</p><p class="ql-block">红军统帅部转告朱总司令,红军不久即将撤退,届时中国军人如何进入满洲,应由中国自行解决,我们不干涉中国内政”。</p><p class="ql-block">根据曾克林的回忆录,双方私下还谈到:</p><p class="ql-block">希望延安派负责人去东北,以便就近协商苏军与中共军队的行动。</p><p class="ql-block">中共军队不能用八路军的名义进入东北,在东北不能提中共领导的“自治区”,也不能说不允许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p><p class="ql-block">中共军队不能同苏军公开接触,不能在东北公开活动,但苏军会在暗中对共产党军队给予帮助。并转达斯大林的口信:中共军队不是喜欢农村吗,那还是到农村去吧,我们不反对。</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16日,晋绥军区又向延安反应,已经打到绥远和察哈尔地区的苏军代表克尼德涅夫将军主动联系他们,表示受苏中条约限制,苏军不能越出东北三省,所以他们要马上退出察绥地区,希望中共军队尽快来接收。还表示将来如果八路军不能抵抗蒋介石军队的进攻,还可以撤到中蒙边界,甚至可以撤到外蒙古境内。</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正是贝鲁罗索夫的到来,促使中共中央全面了解东北局势,为后续决策提供了关键依据。经过讨论,中共中央做出了组建东北中央局,派彭真等前往东北工作;决定抽调华中、华北解放区 100 个团的干部赴东北发展;撤出进入沈阳等城市的单个部队,转入农村,同时全力争取东北。</p><p class="ql-block">2)对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进行限制</p><p class="ql-block">1945 年 10 月,国民党军队鉴于中共军队已经大规模进入东北,要求美军协助国民党军队抢修从秦皇岛通往山海关的铁路交通,引发了苏军的不满。苏方表示在苏军撤退前不允许国民党方面提前进入东北。10 月 24 日,苏军搜查了国民党刚刚建立起来的吉林省党部等机关,并封锁了其东北行营,中断了同国民党的交涉。10月25号公开表示如果在 11 月 15 日苏军正式开始撤退之前国民党军方试图强行进入东北的话,苏军将不排除同国民党军队发生冲突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10 月 27 日,两艘美国军舰按计划运送国民党军抵达葫芦岛试图登陆,但遭到已经提前到达的中共军队李运昌部三十一团的武装抵抗,被迫退回秦皇岛。而苏军指挥部则指示当地苏军立刻撤防,将营口、葫芦岛全部设施交李运昌部。同时苏联大使通知国民政府称,该处已无苏军,所以对那里出现的任何冲突概不负责。</p><p class="ql-block">基本上讲,在苏军1945年11月中旬开始从东北撤离前,国民党军通往东北的各种通道几乎都被堵死,杜绝了国民党军提前进驻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此外在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场制定了“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计划集中力量吃掉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再全力北上进攻北满根据地,从而夺取整个东北。根据官方史料记载,南满部队(第三、四纵队)在陈云、肖劲光等领导下进行艰苦防御。由于南满根据地狭小,机动困难,相当一部分非战斗人员、后方机关及伤员为躲避国民党军进攻,暂时转移至苏军占领的旅大地区进行休整和隐蔽。而旅大地区为苏军军事管制区,国民党军队不得进入。</p><p class="ql-block">3)武器与物资方面的支持和援助</p><p class="ql-block">作为最早入关的中共部队,据曾克林回忆,在1945年9月初所部进入沈阳后,苏军就把日本关东军在满洲最大的苏家屯军火仓库和军需被服仓库交由该部驻防。虽然9月下旬又再次收回。但该部在这段时间还是在苏军的默许下从仓库里运出步枪2万支,轻重机枪1000挺和156门各种火炮,不仅装备了自己,还将相当一部分武器支援了后续入关部队。</p><p class="ql-block">根据公开的史料《东北局关于苏军交涉情况致中央电》中的内容:</p><p class="ql-block">彭真在9月21日电告延安,说已接收到27架双引擎日本飞机和单引擎完整的战斗机70架。(《曾克林将军自述》一书中记载:“当时在沈阳附近的辽阳奉集堡机场,驻扎着日本航空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训练飞行大队,装备有重型轰炸机、九九高级教练机。大队长是林弥一郎……我军共缴获林弥一郎飞行大队各式飞机46架,飞行员17人,机械师24人,机械员72人各类地面保证人员一百八十多人及各种器件和配件。”)</p><p class="ql-block">9月30日,彭真又电告中央称:“用各种方法得枪万余支。”</p><p class="ql-block">31日再度电告中央:发现新的武器库搜得山炮八十门,迫击炮百余门,子弹稍多。</p><p class="ql-block">10月4日致电中共中央称:“苏军已下最后决心,大开前门,此间家务全部交我,因我力量微小,现只能接受一部分,允许在一月内替我保存。”</p><p class="ql-block">10月25日,东北局进一步致电中共中央,说苏军要求中共速派人接收东北工业中心城市及其各工厂,除已搬走者外,苏军都愿交给我们。除已交中共的飞机和有一个日本航空大队全部人员可用外,仅抚顺一处便有300万发炮弹可交我使用。</p><p class="ql-block">11月5日、6日再报中央称:已将从苏军处得到的一批武器,大约1,2万支步枪和300挺机枪运往急需武器的热河地区,以装备那里新到的徒手部队。而在沈阳一线,连同此前已得之武器在内,共取得步枪11万支,机枪约4000挺,各种口径炮一批。阜新一带还有武器,但数目不详,沈阳苏军已同意代为接洽。另取得通信器材一大批,小型运输机6架,火车两列。在哈尔滨则得到3、4万支步枪,数百机枪及部分炮。</p><p class="ql-block">11月29日以陈云、高岗的名义电告中共中央称:又得“枪10万,炮300”。</p><p class="ql-block">12月17日,东北局再告中央:又从旅顺和朝鲜得“近万步枪,百挺机枪”,苏方还提供了40余架飞机,东北局已决定成立航空学校。</p><p class="ql-block">1945年12月30日彭真再电告中央,李运昌部赴锦州后收缴获得火炮80门,轻重机枪690余挺,步枪13200余支,手枪350余支,炮弹100余箱,子弹1000多万发、手榴弹15万个等。另外苏军还交付了原缴获日军的1.2万支步枪和300挺机枪。</p><p class="ql-block">原东北抗联周保中部则接收了日本长春的军火库,在苏军不干涉的情况下,运出了步枪5万余支,轻机枪2000多挺,重机枪800余挺,掷弹筒500余个,迫击炮20余门,山炮5门,弹药1200余万发。</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自1945年9月下旬中共东北局赴东北到年底,所得武器数量非常可观,是东北局建立之初就能组建30万民主联军的基础,也是此后能后国民党派驻东北的精锐部队交手的本钱,为后续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此外在1946年后,苏联方面继续提供相应的武器装备。例如根据毛主席在1946年3月16日给林彪的电令《中央关于苏军撤退前力争占领长春致东北局电》,要求苏军多给武器,称应“请他们加拨枪炮若干(例如步枪十万,机关枪一万,大炮五百门),以便广泛武装东满、北满民众及我军,实现占领长春,以长春为我们的首都”的政治目标。4月20日高岗从哈尔滨回复中共中央称:苏军已确定25日撤完,今送两辆装甲车及一部分武器。并交涉同意送十万步枪、一万轻重机枪、一千门炮,答应我们进哈市后即会得到。”《高岗关于与苏军交涉情况致东北局并中央电》</p><p class="ql-block">1946年的四平保卫战失利退至北满后,东北局在9月和10月曾接连致电中共中央说明:只要再争取到几个月的休战时间,我们就能利用从苏军手里得到的成批大炮,很快建成自己的炮兵部队。完全可以“依国际联系建立优越武器装备的军队”。我们现在最为缺乏的,就是大批营、连、排干部以扩充部队,尤其是急需大批人“来学飞机坦克大炮”。因此强烈要求中共中央分令各区再抽调人员尽快经大连转送到北满来,以“建设数十万现代化的人民军队”。1946年9月9日《东北局关于华北战场与东北战场等问题的报告》;1946年10月19日《林彭高陈对目前形势与今后任务的意见》。</p><p class="ql-block">除了东北,山东的军队也得到了苏军的支援。</p><p class="ql-block">根据1946年5月下旬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华电告,驻朝苏军已按约定开始经过南满辽东军区向山东的军队发送武器弹药。第一批物资有重机枪83挺,轻机枪32挺,子弹43万发,炸药1万箱,还包括一批电气材料、广播电台、印刷材料和摄影机等,已由安东通过海路运去山东烟台。</p><p class="ql-block">6月,驻朝苏军又向山东发送步枪5000支、子弹300万发、高射机枪20挺,重机枪30挺,并有其他资材一批。</p><p class="ql-block">7月15日到8月7日,再次运送了12145支步枪,182挺重机枪,506挺轻机枪,167个掷弹筒,7门炮,11164把刺刀,1000余万发子弹,43588发炮弹,6700发掷弹筒弹,22万斤炸药,以及500箱填装炮弹的火药等武器弹药到山东。</p><p class="ql-block">8月下旬进一步运送了2000发山炮炮弹和50万发七九子弹,包括100多车皮的各种弹药。</p><p class="ql-block">鉴于所运送的物资数量巨大,中共中央命令山东胶东军区全力组织机轮船前往安东“运输物资,愈快愈好”。上述史料来源于1946年5月28日、6月15日、6月23日、8月9日《肖华致陈、黎、舒并报东北局、中央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7年苏联的援助</p><p class="ql-block">1947年初四保临江作战开始前夕,中共东北铁道司令部所属临江运输司令部,经由朝鲜运进来10万多支步枪和1000余万发子弹。战争打响后,又抢运了7万多吨军用物资进来。史料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2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97页。</p><p class="ql-block">1947年秋,经过东北局军工部部长何长工的交涉和争取,苏军将存放在中苏边境满洲里的一大批日军重型装备,全部移交给了东北野战军,东北局组织火车拉了几天才拉完。《何长工回忆录》第427—428页。</p><p class="ql-block">林彪1947年12月28日给中央的电报显示,苏军在年底前向东北野战军提供了30个步兵团和2个山炮营的武器装备。林彪在电报中还要求苏联从缴获的日本或德国的战利品中再帮助提供20万支步枪,1.5万挺轻机枪,7000挺重机枪,700门重迫击炮,1000门轻迫击炮,100门高射炮,200门山炮及20个师用的通信器材。</p><p class="ql-block">在苏联对东北的武器援助方面,根据苏联解密档案公布的数据:</p><p class="ql-block">苏联提供了日本关东军在满洲遗留下的能武装至少100万军人的武器装备,总计:步枪70万支、机关枪14000挺、炮4000门、坦克600辆、飞机860架、汽车2500辆、弹药库679座。</p><p class="ql-block">按照斯大林的指示,驻朝苏军把在朝鲜的日军武器全部移交给东北解放军。</p><p class="ql-block">从1946年开始,苏联把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支持苏联130亿美元的武器中剩余的40亿美元的武器全部移交给东北的中共军队。</p><p class="ql-block">1947年苏联把数万名在朝鲜经过苏联军事训练的,主要是朝鲜人组成的部队移交给东北林彪的部队。</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期间苏联先后以军事顾问的名义派遣了上千名技术人员前往东北支持东北解放军。</p><p class="ql-block">1976年苏联出版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卷“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条目中曾这样写过:苏联的援助是人民解放军力量壮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p><p class="ql-block">4)协助中共军队在东北建立军工系统</p><p class="ql-block">虽然苏联在撤出东北前将日本在东北建立的工业体系中的绝大多数设备拆走运回国内。但也有许多设备是由中共军队拆走的。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三年来东北军事工业发展总结》中的记录,从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军工部从苏军手里接收了沈阳地区大东区兵工总厂、文官屯坦克修理厂和孤家子火药厂等多家重要的兵工厂,拉走了30多部机器和200多吨物资。注意这只是辽宁一省,不含吉林、黑龙江。</p><p class="ql-block">中共军队从挺进东北一开始,党中央就指示要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武器装备和军需生产企业,而大连成为最理想地区。因为根据 《雅尔塔协议》苏军对旅大地区实行军事管制,国民党军队进不来也不敢攻击;苏军接管了当地绝大部分大中型工厂企业,工业基础未被摧毁,具备恢复生产条件;海上交通运输方便 。1946 年 9 月,肖劲光受命来大连筹划后勤工作,并据此作出在大连建立大规模军工生产基地的决策。</p><p class="ql-block">因当时中共缺乏技术人员和资金,1947年初东北局决定由中共旅大地委出面和苏方成为合营和合作企业,股金中方占 51%,苏方占 49%,公司利润按股金分配,且用途明确为恢复发展军工、军需工业。主要合营企业有:</p><p class="ql-block">中苏大连造船公司,每年能修船 30 多万吨,还能造小型船舶;</p><p class="ql-block">中苏远东电业公司,由发电厂、玻璃厂、罐头厂等 30 多个工厂组成;</p><p class="ql-block">中苏盐业公司,以生产海盐为主。</p><p class="ql-block">大连建新公司(与苏联合作)</p><p class="ql-block">其中大连建新公司(国营523 厂)是完全的军工生产企业,由原满洲化学、大华炼钢等 6 家工厂组成,并新建了宏昌引信厂、裕华弹药厂等,合称大连建新工业公司,吴屏周和吴运铎先后为厂长。</p><p class="ql-block">自1947 - 1950 年,在苏联的支持下仅大连军工系统就供应给东北和山东地区军队30万套军服、23605万双军鞋、50多万发炮弹、80多万枚引信、450吨无烟火药、1200门迫击炮和各种兵工生产设备,以及其他大量军需产品以及无确定数量的收发报设备、药品等。</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准备写美国对国民党军队限制和封锁。</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5-07-23 16:06・</p> <p class="ql-block">美国在解放战争中对国民党军队的支援和限制</p><p class="ql-block">接着前面的“朝鲜对东北解放战争的支持和援助” 和 “苏联对东北解放战争的支持和援助”,再写下美国在解放战争中的对国民党军队的支援和限制。</p><p class="ql-block">在二战结束后和解放战争爆发前期,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对国民党政府提供了大量援助,但在解放战争的最关键时期,美国出于多种因素考虑,对国民党实施了制裁和军事禁运。具体的施行人就是当时美国在中国进行调停的负责人马歇尔,所以在前面的文章中有人问是不是蒋介石最恨苏联,不过从蒋的日记来看,他最恨的应该是马歇尔。</p><p class="ql-block">先列举下美军对国民党军队的援助:</p><p class="ql-block">二战结束后,美军将在中国战区收缴的日军装备和自身多余武器,以及战后日本剩余军事装备赔偿得战胜国的划分,总计约有8 亿美元的装备移交给了国民党军队。包括步枪 / 卡宾枪 68 万支、机枪 3 万挺、火炮 1.2 万门、坦克 / 装甲车 1000 余辆、飞机 1200 架、舰艇 500 余艘,这些装备足以武装 40 个师级部队,构成了国民党初期军事优势的核心。当时是美械部队占四分之一,日械部队占二分之一,国械和杂械部队占四分之一。</p><p class="ql-block">美国在二战时通过租借法案援助国民党 5 亿美元,用于训练、运输、后勤支持等。1946 年,根据《中美剩余战时财产协定》,美国移交了价值 9 亿美元物资。同年,依据《中美军舰移交协定》,美国赠送 271 艘军舰,包括驱逐舰、潜艇等。</p><p class="ql-block">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中国援助法案》,对华贷款约 20 亿美元,但贷款用途限制在民用领域,军事方面被严格审查和限制。</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出访美国,在同杜鲁门的会谈中,要求美国帮助中国武装90个师,并说这是1943年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承诺过的。</p><p class="ql-block">但杜鲁门回复宋子文说,战争已经结束,中国以当前的经济状况,不应谋求保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队,更适合一支相对小型、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并拥有足够的运输手段的陆军和一支小型有效的空军。最终杜鲁门答应提供39个师和8又1/3个空军大队的装备,及一些适合近海和内河行动的舰艇。至于更大规模的军事援助,美国暂时不予考虑。</p><p class="ql-block">不过杜鲁门承诺的上述援助,并没有完全实现。因为此后美国明确反对国共爆发内战。</p><p class="ql-block">从美国当时的全球战略考虑,对中国的期望是:形成一个统一、稳定且亲美的政府;取代之前日本的地位,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伙伴;抵制苏联的扩张和影响。如果国民党政权发动内战,有可能把美国卷入一场新的战争,这是美国不愿看到的。</p><p class="ql-block">杜鲁门公开表示:“摆在我们面前唯一的行动途径,就是用一切办法帮助中国维护和平,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一定限度内支持蒋委员长。但是我们不能卷入中国的这场内部冲突中。</p><p class="ql-block">所以美国力促国共两党谈判,但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推动的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并没有带来和平,国共双方还是冲突不断。</p><p class="ql-block">于是1945年12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对华政策声明,提出应停止国共双方的敌对行动,主张由中国各政治力量的代表召开全国会议,商讨和平团结的有效办法。中共中央当即发表声明表示欢迎。同一天,杜鲁门任命前陆军参谋长,刚刚退休的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为总统特使,来华调停国共争端,并明确告知马歇尔的具体任务是:说服中国政府召开包括各主要政党的国民会议,以实现中国之统一;同时实现停止敌对行动,尤其是在华北停止敌对行动。</p><p class="ql-block">马歇尔在美国德高望重,国民党方面不得不给面子;共产党方面当时还实力不济、准备不足,所以相当欢迎马歇尔前来调停以阻止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1945 年12月22日,马歇尔飞抵重庆时,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到机场迎接。周恩来公开发表讲话说:“我们非常高兴马歇尔特使能来华促进中国的和平。”</p><p class="ql-block">富有政治经验的马歇尔和国共两党高层接触后就明确意识到到双方不可调和的分歧在于:</p><p class="ql-block">历史原因造成的内心深处的互不信任。</p><p class="ql-block">中共武装的控制权问题。国民党方面要求中共军队统一接受政府的整编和管理,;中共则坚持管理的的独立性。</p><p class="ql-block">东北和原解放区的控制问题。国民党的理由是“政府要接收主权”。</p><p class="ql-block">不过在调停初期,经过马歇尔的奔走劝说下,双方各自让步达成了四大协定:《停战协定》《和平建国纲领》《军队整编协议》《调处东北停战的协定》,纸面上看效果不错。在这些协定的谈判中,除核心问题外中共做的让步更大,再加上周恩来的外交魅力,让马歇尔一度对中国共产党很有好感。</p><p class="ql-block">但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上层还是想借着二战胜利后的军事优势和民间支持去统一全国,因为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权力斗争都没有妥协、宽容、分享权力的先例,永远都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p><p class="ql-block">马歇尔以成立联合政府为目标一再劝说国民党作为强势一方应有所退让,但蒋介石并不认同马歇尔的想法, 蒋介石在那段时间的日记中数次痛骂马歇尔 “受共党蛊惑”,认为其方案 “牺牲国家利益”,指责其 “不了解中国国情”,抱怨其 “天真”、“有意扶助共党,削弱政府”。对马歇尔搞的四大协定的评价是:“此为共党不敢提者,要知客卿对他国政治之隔阂,若本身无定见,不仅误事,且足以召亡国之祸也。”</p><p class="ql-block">1946年5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占领长春并在四平战役中重创林彪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此后一直追击到松花江畔逼近哈尔滨,当时中共军队已经考虑是否需要退到大兴安岭或苏联边境。但在马歇尔出面强烈要求下,蒋介石在6月6日下达了停战令,同意东北休战15天,可以说给了民主联军以喘息的机会。</p><p class="ql-block">蒋在日记中提到美国一方面要求国民党 “停止进攻”,另一方面却允许中共军队 “利用根据地发展”;且未阻止苏联对中共移交原日军物资,是 “偏袒共党”。退到台湾后蒋感叹到:东北战局之崩坏始于此时。</p><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包围了中原解放区,内战一触即发。</p><p class="ql-block">6月20日,马歇尔向国民党政权发出公开警告,若内战全面爆发,美国将撤离军队,掐断租借物资、剩余物资、借款等美援。蒋介石则在日记中写道:“马歇尔以战胜国姿态对我指手画脚,实为国家之辱”。</p><p class="ql-block">但6天后,国民党军队向中原地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显然蒋介石是对马歇尔一点面子也不给,那马歇尔也就不忍了,要让蒋介石意识他的能量有多大。</p><p class="ql-block">7月初,国民党政府为了运回从美国订购的1.3亿发7.92mm口径子弹,在向美国国务院申请出口许可证时,马歇尔给国内打了个招呼,于是申请被驳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月底,马歇尔正式宣布停止对国民政府的军事援助。</p><p class="ql-block">杜鲁门发表了对华军火禁运的行政命令,该禁令覆盖范围极广,除了子弹、炮弹、枪支、火炮、战斗车辆、作战飞机等军火外,还包括制造枪管的模具、制造子弹的冲压设备等;以及国民政府所有飞机采购项目,并暂停已经开始移交的的 8个空军大队的飞机和设备的援助,还出面搅黄了国民政府从英国购买飞机零部件的合同。鉴于美国当时的地位,此后西方主要军火供应国都加入了针对国民党政权的武器禁运。</p><p class="ql-block">马歇尔对此表示道:“只要禁运符合美国的最高利益,美国将对一切尚未运出的物资实行禁运,不论这些物资是否已经付款”。</p><p class="ql-block">除此以外,马歇尔还运用个人影响力,让国民政府接连在 1946 年和 1947 年失去了获得美国政府巨额信贷支持的机会,议会暂定了1946 年 5 亿美元信贷援助的议案。</p><p class="ql-block">蒋介石在1946年7月的日记中愤怒地写道:“马歇尔之糊涂与偏袒,实为前所未有”。</p><p class="ql-block">可以说这个军事和经济的禁运政策严重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持续进攻能力和经济潜力,导致国民政府军事资源和经济资源迅速枯竭,军事上节节失利,经济上严重通货膨胀,迅速走向失败。</p><p class="ql-block">蒋也在日记中感叹:“国军补给,遂因此而完全陷入困境矣。”认为这是 “关键时刻的背后一刀”。</p><p class="ql-block">延安方面也提到:“美国对蒋介石的援助并不慷慨,蒋政府向美国私人购买军火也有很多困难,美军事实上是在撤退·····”国民党军队“不仅兵力发生苦难,军火也已发生很大困难”。</p><p class="ql-block">对此马歇尔心知肚明,他说:“如果我们给予他们军火,我们在直接参与内战;如果我们不再给予他们军火,我们就是在解除他们的武装,因为他们使用的是美国的装备。</p><p class="ql-block">1947年1月8日马歇尔应召回国改为担任国务卿,他在述职的《马歇尔使华报告书》中写道: “蒋介石对停战协议的抵触情绪强烈,多次表示‘宁可不借美援,也要消灭共党’”。于是其在掌控美国国务院后继续满足老蒋“不借美援”的愿望 。</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拉开帷幕,美国国会和军方都认为应该取消军火禁令,否则会削弱国民政府,导致苏联趁虚而入。于是杜鲁门问马歇尔:是否到了我们必须向国民政府提供军火的时候了?马歇尔说:解除禁令是迟早的事,但现在为时过早,需要等合适的时机。</p><p class="ql-block">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军工厂还无法大规模生产美制武器,只有生产部分弹药的能力。所以当时越是装备精良的美械师,问题越多,一旦弹药打完或者零件损耗完,美制武器就成了废铁,甚至连子弹都成了问题。1947年1-6月国民政府生产子弹约1580万发,但消耗高达3590万发。以至兵工署多次要求一线部队,提高弹药利用率,瞄准了再打。</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21日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向国务院报告说:“国民党军队弹药供应已达到危急程度。按照当前军火消费水平,所有美式装备的部队只有最多3个月的弹药了。”</p><p class="ql-block">在此情况下,1947年5月26日,马歇尔宣布解除军火禁运。但任何行动产生效果都会有滞后时间,直到8月份首批解禁的那1.3亿发子弹才从美国港口装船,到中国港口时已经是9月中旬了。</p><p class="ql-block">1947年7月,当美军将领魏德迈率领调查团到东北调查时,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新六军军长廖耀湘向魏德迈坦言:自动武器大都磨损严重,冲锋枪有好多已不能连发,炮弹奇缺;汽车和特种车辆都到了报废的年龄。新一军的情况也差不多,装备磨损严重,很多步枪因为膛线磨平,子弹已经不能射出直线,火炮缺乏炮弹,训练时不敢开炮射击,大部分卡车缺乏零件,无法修理只能废弃。廖耀湘强调:目前的战斗力赶不上当年的1/3,官兵士气低落。</p><p class="ql-block">魏德迈回国后立刻撰写报告,指出苏联及中国共产党即将控制东北地区,以及很可能会控制全中国。要求马上对国民政府提供经济援助和派遣顾问,并建议依联合国宪章将东北地区设为中、苏、英、美、法五国监护,但马歇尔认为此提议侵犯中国领土主权而否决。</p><p class="ql-block">直到国共决战前夕的1948年7月,国民党政府兵工署给国防部的报告显示:</p><p class="ql-block">美式步枪装备的79步枪弹库存仅剩800万发。向比利时订购的5000万发子弹目前只能交付500万发,向瑞典订购的2500万发子弹要8月份方可交货。向加拿大订购9000万发子弹的合同尚在商洽中,要在合同签订后3个月可开始交货。</p><p class="ql-block">日式枪械配用的65子弹,后方仓库里只存有600万发待修品。</p><p class="ql-block">美式冲锋枪所用的11.43毫米子弹,从1947年9月起就库存告罄,只有沈阳兵工厂能月产200万,无法满足部队需求。美方同意拨付的180万发中,尚有100万发未起运。</p><p class="ql-block">60迫击炮弹需求甚大,但月产量仅为11万发,后方库存仅剩8万发,美方同意拨付的8.5万发此类炮弹中,尚有3万发未起运。</p><p class="ql-block">美制枪榴弹后方已无库存,美方同意拨付的20万发尚未起运。</p><p class="ql-block">美制火箭弹仅在重庆有1000发库存。</p><p class="ql-block">该报告最后的结论是:弹药产能供不应求,库存匮乏,在外购弹药大规模交付前,只能实施重点保障。</p><p class="ql-block">所以当辽沈战役中廖耀湘第9兵团出援辽西时,整个兵团直属炮团的14门155毫米榴弹炮,只有了158发炮弹;新6军的11门105毫米榴弹炮只带了不到1500发炮弹。而且油料匮乏,每辆汽车只带了从沈阳前往锦州的单程油料。</p><p class="ql-block">虽然对华解除了武器禁运,但马歇尔仍不想放过蒋介石。</p><p class="ql-block">1948年4月,支持国民党政权的美国国会通过《援华法案》,要求对国民政府紧急援助4.63亿美元,其中包括1.25亿美元特别军事赠款,而在马歇尔的影响下,杜鲁门则颁布行政令,要求这笔钱只能让国民党自行购买军事物资而不是原定的从美军装备中直接划拨援助 。于是直至1948年底国民党政权用这笔钱采购的第一批军火才运抵中国,这时候基本上大局已定。</p><p class="ql-block">1948 年 10 月,国务院向总统杜鲁门提交报告,建议 “暂停大规模援助”,认为蒋介石 “缺乏改革意愿”,援助只会 “浪费资源”,要避免美国被拖入中国内战的泥潭。</p><p class="ql-block">1948 年 11 月宋美龄访美寻求援助,遭到冷遇,其提出的30亿美元军事援助等要求均被拒绝。马歇尔认为美国应 “减少对中国内战的介入”,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对华政策要从 “全面支持” 转向 “有限脱身”。国务院公开表示不再将 “挽救蒋介石政权” 作为核心政策。气得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美国就是如此无信无义之国!”</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美国宣布停止帮助训练国民党军队,并召回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美国国务院拒绝了 50 多位参议员联名提出的向国民党政府提供 15 亿美元援助的提案。</p><p class="ql-block">对比上篇中苏联和朝鲜当时对中共军队的援助,与美国的限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这三国都间接的帮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战争特别是东北战场的胜利。</p><p class="ql-block">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对马歇尔主导的禁运和限制耿耿于怀,在“每日每周每月的反思”日记中如祥林嫂般的列举马歇尔“误美害华之罪”,称其为在大陆军事和政治失败的“祸首”。大骂马歇尔是 “神经错乱”、“顽梗自大”、 “贱丈夫”、“无视责任、毫无政治常识”、“糊涂蛋”、““马下儿”。批判马歇尔代表的美国国务院 “不讲信义,无视责任,欺弱侮贫”,感慨 “此次剿匪之失败不在于共匪,不在于俄国,而在于美国”。</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5-07-25 16:0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