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莲川上寻元踪 走进元上都遗址

qh

<p class="ql-block">七月流火,风拂金莲。乌老师和82届王爷府中学蒙古族师生一行,怀溯源之心,赴锡林郭勒大草原,寻访元上都遗址。</p> <p class="ql-block">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地处闪电河畔金莲川草原之上,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总占地面积达250平方千米,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遗址、蒙元文化的发祥地,蒙元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对外交往中心,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p> <p class="ql-block">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年)是元王朝的创建者,在中国历史和蒙古族历史的发展中是一个影响比较深远的人物。元世祖忽必烈,又称薛禅汗。成吉思汗之孙,睿宗拖雷之子,宪宗蒙哥同父异母兄弟。1260-1294年在位,是元朝的缔造者和统治策划的制造者,鼎盛时期,征服40多个国家,700多个民族,拥有360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忽必烈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具有卓越的远见的思想家。1294年病逝,年八十岁。</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历史上辽、金、元朝皇帝的避暑胜地,在这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大败金兵;忽必烈建金莲川幕府,筑开平城,建上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当时的元上都使者云集,万国来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拜见元世祖忽必烈,芬兰使者献名马给元惠宗。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元朝的大一统局面使中国成为当时亚欧大陆的中心、世界的心脏,上都也成为当时欧洲贵族雅士神往之地。因此,史学界一直有"一座元上都、半部元朝史"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导游带领我们走进元上都。</p> <p class="ql-block">元上都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1、5位元代皇帝在此登基‌:元成宗、元武宗、元天顺帝、元文宗、元惠宗五位皇帝在此举行登基典礼。</p><p class="ql-block">‌2、重要外交事件‌:忽必烈在此接见马可·波罗,促成了《马可·波罗游记》的创作与传播。通过他的游记,使上都的名字漂洋过海,传遍世界 ‌‌。</p><p class="ql-block">‌3、南宋投降场景‌:南宋末代皇帝在此接受元军投降,标志着南宋灭亡。</p> <p class="ql-block">马可·波罗,约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意大利旅行家。生于威尼斯商人家庭。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夏天抵达了中国元朝的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镇),受到忽必烈大汗的接见,随后,他在中国居住了约17年之久,期间游遍了中国各地,深入了解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元贞元年(1295年)顺利返回威尼斯。元大德二年(1298年)11月7日,在威尼斯和热那亚两城发生的一次海战中被俘,关押在热那亚城狱中。在狱中,马可波罗向同狱人鲁斯蒂凯洛·达·皮萨口述了他在东方的探险经历。鲁斯蒂凯洛将这些见闻用法文进行了详细笔录,并最终整理成一部著作《马可·波罗游记》。元大德三年(1299年),马可·波罗获释,并回到威尼斯,元泰定元年(1324年),在威尼斯逝世,享年69岁。</p> <p class="ql-block">元上都由宫城、皇城、外城、关厢和铁幡竿渠等部分组成,城址呈方形,坐北朝南,边长2200米,面积广阔。作为元朝的夏都,元上都与元大都(现北京)南北相望,成为元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都城,历经11帝,绵延108年。直至元朝末年,上都一直是元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元朝的皇帝们每年有近半年时间在此处理国事,接受外国使节和蒙古宗王的朝觐。</p> <p class="ql-block">城内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据史书记载,元上都曾拥有11万人口,城垣周长8公里余。春夏秋三季,城外比城内更加热闹,流动人口多达百万之众,不仅有来自中原的商人,还有从中亚和欧洲远道而来的商人。他们带来各种金属器皿和生活用品,再运走上都地区的畜产品,极大地促进了以元上都为中心的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p> <p class="ql-block">1358年,红巾军攻陷上都,宫殿城池毁于兵火。民间传说称,大火连烧数月,宫墙坍塌时“有金龙腾空而去”,象征元朝气数已尽。明军随后彻底夷平城市,以防蒙古势力复燃,这座都城终成废墟,变为城垣尚存的遗址,被史学家称为:跳动了99年的世界心脏,拥抱着巨大文明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御天门</p><p class="ql-block">御天门为宫城正南门,位于皇城和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上,是百官聚集、奉旨听宣之处;门道为砖石砌筑,门外设瓮城,东西宽60米,南北长27米;瓮城外东、西两侧有两排建筑基址,为百官上朝或候旨时的歇息之所。</p> <p class="ql-block">佚名《元代杂咏十首其一》</p><p class="ql-block">御天门前闻诏书,驿马如飞到大都。</p><p class="ql-block">九州四海服训诰,万年天子固皇图。</p> <p class="ql-block">导游介绍,远处山尖处的小土包是当时的烽火台。乌老师分析:应该是敖包。</p><p class="ql-block">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p><p class="ql-block">烽火台大多是为防御北方凶悍的少数民族铁骑而设置,作为横刀立马的元王朝应该是无需防御南方汉族侵袭的。敖包是蒙古族用石头、土或木块堆成的标志物,最初作为道路和界标,后演变为祭祀山神、路神及祈求丰收、家人平安的象征,是蒙古族重要的文化与宗教载体,应是敖包。</p> <p class="ql-block">盛夏同游,学友恩师随导览,聆听讲解,元都遗址寻幽史</p><p class="ql-block">清风作伴,高谈妙问畅襟怀,感古增志,青史华章励壮心</p> <p class="ql-block">大安阁立,曾阅帝王兴废事,尽显元朝气象</p><p class="ql-block">遗址风吟,犹思岁月古今情,长留盛世诗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安阁</p><p class="ql-block">元上都遗址大安阁位于宫城中心,为宫城正殿,是皇帝举行重大朝政典礼、接见外国使臣、临朝、议政、修佛事的地方。现存基址上层为明清时期的喇嘛庙遗址,下层为元代大安阁旧址,平面呈“凸”字形,东西长36.5米,南北宽30米,基址底部转角处的外缘用规整的条形砂岩围筑。</p> <p class="ql-block">茫茫草原上,元上都遗址就像一位沉睡的历史巨人,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宪宗八年(1258年)夏,忽必烈受蒙哥汗委托,在新建的开平"大集九流名出,再加考论,俾僧道两路,斜正分明",举行了一场佛道大辩论,辩论的中心是《老子化胡经》的真伪。到会僧人300余人,道士200余人,儒士、官员200余人。僧人中有来自吐蕃的喇嘛教萨思迦派领袖八思巴、那摩国师以及河西、大理的僧人和汉地的许多知名高僧。辩论到夕阳时分,忽必烈宣布道士失败,令将所古寺宇田产400余处交还释家。并要抗辩的17名道士按照事先的约定,到刚刚建成的大龙华严寺"脱胞去冠"削发为僧。这场辩论会是元代宗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至此,释道并立的局面转变为释在道前,佛教的地位显著提高,在所有宗教中占据首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穆清阁</p><p class="ql-block">元上都遗址穆清阁位于皇城与宫城中轴线北端的宫城北墙中部,是宫城内体量最大的建筑,是皇帝宴乐、议事与居住的大内宫殿,又称”北阙”;遗址留存台基平面呈“凹”字形,高约8米,东西宽137米,南北长67米,总占地面积达9180平方米,其上建有大殿,与东、西两翼的配殿共呈“阙式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穆青阁畔,昔日繁华归旧梦,见证风云变幻</p><p class="ql-block">遗址阶前,今朝胜景入新篇,感知今古交融</p> <p class="ql-block">皇宫流彩飞霞,帝都举世声华,</p><p class="ql-block">兵火城池砾瓦。抚心悲诧,</p><p class="ql-block">尽皆尘土飞沙。</p> <p class="ql-block">土堆杂草黄花,残垣断壁灰沙,</p><p class="ql-block">础石雕龙片瓦。辉煌何去,</p><p class="ql-block">静思朝日西霞。</p> <p class="ql-block">元上都(又称“仙那度”)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被誉为“世界最美的城市”,其宫殿以大理石建造,金碧辉煌,墙上绘有精美的飞鸟走兽,融合了汉式与蒙古传统建筑风格。马可·波罗记载的繁华景象,使元上都成为西方人眼中东方神秘与富庶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七月同游,寻古上都,师生共探千年韵</p><p class="ql-block">一朝留影,忆昔胜景,岁月长铭万古情</p> <p class="ql-block">金莲川草原,碧草接天,黄花漫野,风摇草穗如浪,恍惚见当年旌旗猎猎。遗址处,残垣断壁隐于绿野,夯土城郭犹辨轮廓。登阙台远眺,想忽必烈于此建开平府,后为夏都,一时万国来朝,驼铃摇碎大漠月,毡帐连营接云汉。而今唯见残砖卧草,断柱侵风,摩挲间似有铁骑声远。</p> <p class="ql-block">随着元朝的衰落,元上都也逐渐走向了命运的终点。1368 年,明军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元顺帝北逃至上都,次年上都被明军攻陷,城市遭到严重破坏。此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和自然环境的变迁,元上都逐渐被遗弃,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如今,我们仍能在遗址中看到残存的城墙、宫殿台基、街道遗迹,以及散落的琉璃瓦、汉白玉石柱头等文物,这些无声的遗迹,都是元上都辉煌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元上都遗址融合了蒙古文化、华夏文明,记录了人类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文明阶段;保存良好的宫城、皇城、外城城墙、整齐对称的街巷、错落有致的建筑遗迹、自然生态良好的草原共同构成了元上都这座大型古代都城遗址,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文明和游牧文明交融进程中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作为元上都遗址的配套项目,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坐落于遗址南侧5公里处的乌兰台敖包山东侧半山腰。该博物馆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精心设计,巧妙结合山体并充分利用废弃的采矿场进行布置。博物馆的展览布局包括从元上都遗址、墓葬群、祭祀遗址及相关地区出土的珍贵元代文物,生动展示了上都的兴建、布局、宫殿建筑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设计理念:建筑设计理念源于元上都“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采用“藏于草原,源于自然”的设计手法,将建筑与周边的草原景观相融合,仿佛是从草原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p><p class="ql-block">外观造型:其外观犹如起伏的草原丘陵,线条流畅自然,屋面绿化与周边草原环境完美衔接。建筑的主体部分采用了蒙古族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蒙古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博物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是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的主题博物馆。该馆始建于2010年,2016年6月正式免费开放,展示元上都遗址及周边墓葬群出土的元代文物,包括镇馆之宝汉白玉雕龙角柱。</p> <p class="ql-block">馆内主要展示了从元上都遗址、周边墓葬群及祭祀遗址等地出土的元代珍贵文物。 文化遗产博物馆基本陈列展示以“走进元上都”为主题,通过“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日的风采”、“领略科技文化的繁荣”等部分,展示了元朝时期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展现了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形象。</p> <p class="ql-block">走进元上都</p><p class="ql-block">在遗址与博物馆间触摸大元王朝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授时历》,为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p><p class="ql-block">公元1276年(元十三年)元世祖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郭守敬、王恂为副,共同研订。</p> <p class="ql-block">忽必烈在元上都继位后,开始发行纸币,并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结束了前朝货币混乱的局面。他于1260年发行《中统元宝交钞》,1287年改行《至元通行宝钞》,确立纸币作为全国唯一流通货币的地位,并禁止金银在民间交易。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元上都遗址——大都总天下,上都连漠北,一座元上都,半部元朝史!</p> <p class="ql-block">站在元上都遗址的高地上,极目远眺,广袤的草原一望无际。微风拂过,似乎还能听见当年的驼铃声、马蹄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这座曾经的世界首都,虽然已化作草原上的遗迹,但其承载的蒙古帝国的历史与文化,以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记忆,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怀古,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金莲川”,原名曷里浒东川,每到夏季,川中开满金莲花,远望如同金色的海洋,绵延分布于滦河上游的上都河两岸,东西长60公里,以元上都遗址所在为最宽处,约5-6公里。 金大定八年(1168年)五月,金世宗以“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意”,将曷里浒东川命名为金莲川。元宪宗元年(1251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下驻帐于此,广征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p> <p class="ql-block">金莲川上,金莲花绽,璀璨似星铺翠野</p><p class="ql-block">元上都中,元史韵留,雄浑如曲绕青原</p><p class="ql-block">金莲川,人杰地灵。风光三百里,古韵新容。金莲川草原上,金莲花仍像800年前一样盛开着。“一望遍地,金色灿然”。</p> <p class="ql-block">金莲花,毛茛科金莲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基生叶是五角形状,三全裂,边缘呈现锯齿状;两侧的裂片二深裂接近底部;萼片黄色,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花瓣属于窄而长;金黄色的花单生或者两三朵组成花序;种子近似倒卵形,是光滑的黑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因其叶片酷似小型莲叶,花色又是艳丽的金黄色,故而得名“金莲花”。</p> <p class="ql-block">锡林郭勒大草原元上都之旅花絮</p> <p class="ql-block">金莲川上金花绽,师生共赏草原景</p><p class="ql-block">碧野风前碧影留,岁月同凝合影情</p> <p class="ql-block">七月同游,金莲川上寻芳影,草原铺画韵</p><p class="ql-block">师生共览,元上都中探古情,岁月蕴诗心</p> <p class="ql-block">编辑摄影: qh</p><p class="ql-block">文字解释:网络</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蓝色的蒙古高原</p><p class="ql-block">演 唱:歌唱家 德德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