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小说是一部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我与《三国演义》小说结缘,还要从少年时代开始。记得是1957年初,还在上小学的我,不意间从收音机中听到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播放连阔如先生的评书《三国演义》。听过几次之后,竟让人再难割舍。连先生以他那绘声绘色的语言一下子把“三国”中那“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故事人物说活了。一幕幕交战厮杀的场面,牢牢地刻印在了我的心中。尤其是每当大将策马,上阵冲杀之时,总要伴随着的那一声“啊呀呀……”的怪叫,让我至今记忆难忘。那时候,小学要到五年级才开始有历史课,而当时我尚对历史一无所知,而连先生竟然充当了我的历史课启蒙教师。</p> <p class="ql-block"> 随着评书一次次每说到热闹紧要之处便戛然而止的感叹,我忽然感觉耳听终究不如眼见,三国人物究竟是何等风采,还是应该一睹为快,因此萌发了购买“三国”连环画的念头。在得到父母支持后,我就拥有了第一本三国故事连环画。这就是画家陈光镒先生绘画的那本《张飞》,这也是我第一次购买古代故事连环画。这本《张飞》画家画得很细致,一百多幅画面展现了张飞一生的主要事迹,内容从鞭挞督邮开始,包括醉失徐州,三顾茅庐,火烧博望,义释严颜,一直到阆中遇害为止。陈先生笔下的张飞,形象显得极为突出,魁伟的身材,雄壮的体魄,既表现出了张飞一贯率真耿直,疾恶如仇和粗中有细的一面,也暴露了其性情粗鲁暴躁,好纵酒使气的缺憾。虽然张飞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历史人物,但张飞的英勇善战,使其一时竟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对其终因纵酒暴躁而引来杀身之祸,曾令我深感惋惜。后来,我又购买到《陈宫和曹操》,《三气周瑜》,《长坂坡》和《失街亭》等册。不知是由于先入为主的关系,还是由于陈先生画的张飞成了我心目中的标准像,当我再看到《陈宫和曹操》等书中的张飞形象时,总觉得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再有就是那本《关羽之死》,最早是从同学手里看到的,看过之后,尽管书店中仍有此书在卖,我却始终不忍再见关羽之死那英雄末路的悲壮一幕。</p> <p class="ql-block"> 时间来到了1958年之初,一天来到书店,忽然发现柜台里摆放了多种成套的三国连环画,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那统一的暗蓝色边框衬托着一幅幅精彩的封面画,白色的书名,遒劲的字体,十分醒目。我首先买了第一分册《桃园结义》,翻看后着实让我爱不释手,原本只听大人说有“桃园三结义”之事,现在由一幅幅画面真切地显现在眼前,同样由徐正平先生所画,这册中的张飞形象却一洗《陈宫和曹操》中张飞的委琐面貌,尤其是那幅张飞怒目圆睁,咬牙切齿,手持钢刀要杀董卓的特写画面,真叫人拍案叫绝。记得后来1963年8月在中国美术館举办的首届全国连环画展览中,还展出过这幅画的原稿。展览中除有《桃园结义》的多幅画稿外,还有《跨江击刘表》,《长坂坡》和《三顾茅庐》等册连环画的原稿。</p> <p class="ql-block"> 三国连环画全套六十册,但并未按照分册的顺序出书。在我买了第二分册《董卓进京》之后,就只好喜欢那本就选择买那本了。一天我从邻居伙伴那里借来了一本新出的《连环画报》,其中有介绍三国连环画创作方面的文章,原来三国连环画在绘画之前,就为那些主要人物设计好了统一造型,作为画家绘画之时的参照。文章中还特别以张飞为图例,说明人物造型在前后不同时期的不同装束。《连环画报》的封面还刋出了四幅三国连环画的封面画,是“桃园结义”、“虎牢关”、“白门楼“和“煮酒论英雄”。我极为欣赏《虎牢关》这册的封面,非常想购此册连环画一饱眼福,可不知什么原因,却很长时间无法买到。到了1958年的下半年,书店里原本摆放连环画的专柜却大部分让位给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宣传画片,连环画的新书好像停滞了出版,三国连环画也很难见到新书了。更让人困惑的是,原本厚厚的那册《桃园结义》忽然变薄了,让营业员拿出来一看,竟然许多画面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 到了1959年后半年,终于又见到三国连环画的新书了。不过印书的纸张变得很差并粗糙了,而且一些分册的书名与原来总目录的名称不同,进行了改换。如《破袁绍》更名为《战官渡》,《击鼓骂曹》一册换成了《传书救刘备》,更为奇怪的是原来书名都是由三、四、五个字组成,现在却出来一册《诸葛亮渡泸水》的六字书名。从1958年开始购买套书三国连环画第一册,直到1961年暑假,买完最后一本《二士争功》,没想到竟用了四年时间,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由于自己喜好绘画,又喜欢那些三国人物故事,因此,时常临摹这套书中的人物和封面画。可惜好景不长,1966年夏季一场空前的劫难降临了,因此我的“三国”梦断,六十册三国及其他一些连环画都化为了乌有。</p> <p class="ql-block"> 现在虽然我的少年时代的“三国”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又拥有了多种版本的《三国演义》小说原著。</p><p class="ql-block"> 第一种是:1972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上下册)。这是多年中断古典文学书籍出版后的重新再版本,当时曾洛阳纸贵,还不易买到。这种以毛宗岗加工修订本为底本,参照明嘉靖壬午(1522)年序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校订的通行本,最早是1953年11月第一次出版过的,现以1954年的整理本重版印行。</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是:1980年4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上下册),是书前有“弘治甲寅仲春幾望庸愚子拜书”序言和“嘉靖壬午孟夏吉望关中修髯子书于居易草亭”引言的现存最早的《三国演义》刋本。</p><p class="ql-block"> 第三种是:1983年8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图绣像三国演义》(全三册),书前有“顺治岁次甲申嘉平朔日金人瑞圣叹氏题”的序文和“咸丰三年孟夏勾吴清溪居士书”的序言,书中则有毛宗岗的批语。</p><p class="ql-block"> 第四种是:1985年9月由中国书店出版的《增像全图三国演义》(全三册)影印本。书中刋印有三国人物及故事绘画绣像,是一种毛宗岗的评批本。书前有“順治岁次甲申嘉平朔日金人瑞圣叹氏题”的序及“光绪十四年孟夏勾吴飞云館主书”的“重刊三国志演义序”,书中还题署“圣叹外书,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声山别集,吴门杭永年资能氏定”。</p><p class="ql-block"> 第五种是:1991年1月由齐鲁书社出版的《三国演义》(全二册),是属于明代《四大奇书》中的一种。底本是“大魁堂藏版本”,署有“金圣叹外书,毛声山评点三国志,绣像金批第一才子书”。参校本是“康熙醉畊堂刋本”和“咸丰三年善成堂刋本”。</p><p class="ql-block"> 第六种是:1995年12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话六种”之一的《三国志平话》,即元代至治年间的建安虞氏刊本《新全相三国志平话》。</p><p class="ql-block"> 第七种是:2009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二册),又称“叶逢春本”。书前有署名“嘉靖二十七年岁次戊申春正月下浣之吉钟陵元峰子书”的“三国志加像序”,第一卷署有“东原罗贯中编次,书林苍溪叶逢春䌽像”。</p> <p class="ql-block"> 这七种《三国演义》版本,可以说是自1972年后约四十年我国《三国演义》小说出版情况的一个缩影。元代的平话本只是三国故事的一个雏型,明代的二种版本基本体现了当时三国小说版本尚未定型的状况,清代的四种版本都是经过毛宗岗修定加工后已经版本定型的面貌。</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三国演义》版本,都已经不是罗贯中著作的原本了。明嘉靖元年(壬午1522)刋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版本,明代至今还存世的《三国演义》版本约有三十多种。上海古籍版《三国志通俗演义》前言指出:“至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到底写于元末还是写于明初,更是一个尚未弄清楚的问题。一般文学史著作都把它作为明代文学来叙述,其实也只是一个尚无证据的假定。”</p> <p class="ql-block"> 我所拥有的两种明代版本的印刷本,虽然嘉靖元年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出版早于嘉靖27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本,即“叶逢春本”二十多年,可“叶逢春本”却保存着比“嘉靖元年本”更早期和元代成书时的一些痕迹。</p><p class="ql-block"> 据《辞源》一书记载:“元来”与“原来”是同一词汇的历史变体,明代因政治避讳,将“元来”改为“原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认为“元来”暗含元朝复辟的政治隐喻,于1368年(洪武元年)下诏改“元来”为“原来”。另外,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国初讳用元字”条,也有“余家先世分关中,写吴原年,洪武原年,俱不用元字”的说法。这也是我们现在仍在沿用“原来”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在“叶逢春本”卷一,“王允定计诛董卓”中文字有“元来李儒到相府见从人曰”,而在“嘉靖元年本”“王允授计诛董卓”中,此处作“原来李儒到相府门,见从者言曰”。另外,“叶逢春本”卷一“司徒王允说貂蝉”中也有“词曰:元是昭阳宫中人”,卷六“黄忠馘斩夏侯渊”中还有“元来却是刘封孟达那两个散在四下里虚作疑兵”等都用“元”字,而在“嘉靖元年本”中却用“原”字。</p><p class="ql-block"> 在“叶逢春本”卷七“玉泉山关公显圣”文中有“故累代加封,圣朝赠号义勇武安王”,且“圣朝”两字顶格高出一行书写。关羽被累代加封,是从宋朝开始的,徽宗大观二年(1108)封为“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封为“义勇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1128)被封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孝宗淳熙14年(1187)又封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最后元朝文宗天历元年(1328)再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到了明清两代则不再称“武安王”,改称“关圣大帝”和“关圣帝君”了。由此可见文中“圣朝”所指,只能是指当代的元朝而非指前代的宋朝,更不会指后来的明朝。在“嘉靖元年本”中,此处文字作“后累代加封义勇武安王、崇宁真君”,没有了“圣朝”两字。</p> <p class="ql-block"> 还有“嘉靖元年本”“张永年反难杨修”文中“此书乃战国时无名氏所作,蜀中小儿皆能暗诵。操曰:莫非古人与吾暗合欤!遂令扯碎其书烧之。”其下有小字注文“柴世宗时方刋版,旧本:书作版,差矣。”查“叶逢春本”此处文字为“此春秋无名氏所作之书,蜀中小儿皆能诵之。修未信,其人暗诵如瓶泻水,乃此博文强记,世之罕有。曹曰:莫非古人与吾暗合否?遂命破板烧之。”“破板烧之”正是注文中所谓“旧本”文字,可见“叶逢春本”更具有早期版本特征。</p> <p class="ql-block"> “叶逢春本”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所存八卷正文中录有52首署名周静轩的诗。</p><p class="ql-block"> 据嘉庆《余杭县志》中的“周礼小传”记载“周礼,字德恭,号静轩。生而颖异,居护国山,以著述为业。所著有《通鉴外记论断》、《朱子纲目折衷》、《续编纲目发明》,弘治中礼部进呈,刋行天下。”周静轩应该是位《三国演义》一书的爱好者,因此在书中题写了“观此有感,遂吟一绝以咏叹之”的许多首诗。后来被某书商得到,为标新立异而刻在了新刋本中以售卖得利。据有关研究者统计,在现存的三十多种《三国演义》版本中共保存了周静轩诗达87首,是署名诗中最多的。由于在“嘉靖元年本”中看不到周静轩署名的诗,就有人把周静轩诗的有无,拿来作为判断《三国演义》版本早晚的一个依据。其实不然,“嘉靖元年本”中仍然有未署名的周静轩诗14首。就是清初的“毛宗岗本”也没有直接标明周静轩的诗,而且书前《凡例》还特别说明:“俗本每至后人有诗叹曰,便处处是周静轩先生,而其诗又甚俚鄙可笑。今此编悉取唐宋名人作以实之,与俗本大不相同。”其实“毛宗岗本”中仍有29首周静轩之诗,只是未署名而已。</p><p class="ql-block"> 总之,《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对我而言,所感兴趣比不上《红楼梦》,但三国的版本之谜与人物故事及绘画,一直都是使我与其保持始终缘份的不可或缺的理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