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  <p class="ql-block">  接上篇说到明水古城只开西门,原百脉泉公园门(古城东南门)也关闭了,改变了老百姓公园内晨练后打泉水回家喝茶的生活习惯,从经营的角度看,这是精心设计的(一己之见)。古城三大文化支撑中的两个(李清照故居、百脉泉)都在东边,靠近东南门。古城的刚需看点还是百脉泉,如果开东南门,自然减少了商业文化区的客流量,这与高速公路服务区上厕所的路径是一个道理,上厕所是刚需,要上厕所必须经过购物区。</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聚会结束后多逗留一天)一大早就开始用无人机拍古城,结果是状况频出。在酒店起飞信号不好,接着又是存储卡故障,无奈只好开车到西门停车场起飞拍摄,刚飞完通场,电池告急。以上视频是由飞通场的三段编辑而成,俯视环绕百脉泉是拍不成了。以下是飞通场前的定位照片。</p>  <p class="ql-block">古城位置(下北)在龙泉路以南。</p>  <p class="ql-block">古城全图(右北)</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两个区域,百脉泉(下),商业文化区(上)</p>  百脉泉.东麻湾  <p class="ql-block">东麻湾远眺绣江河公园(上北)</p>  <p class="ql-block">明水一角——唐人中心以南(下北)</p>  <p class="ql-block">  进西门,走小桥,站在小桥上用小电池剩余电量拍四方,就在头顶飞可以用尽电池不怕炸机。</p>  桥南面  桥北面  桥西面  桥东面  <p class="ql-block">  泉水还是要去拍,用手机拍。</p><p class="ql-block">    穿过商业区才能看泉,此时商铺还未营业(9:00营业),景区内只有保洁员在工作,无游客,可以安安静静的拍照。</p><p class="ql-block">     边走边想电池问题,怕是电没充满,完不成我的拍摄计划就罢工了?你电芯老化了不能怪我计划太多吧?当然我没察觉到是我的错。总之是不干活了,怎么和人一样一不顺心就闹脾气,无奈之下只能用手机独当一面。</p>  <p class="ql-block">孟家大院一门、二门</p>  <p class="ql-block">孟家大院内景,有泉水。</p>  <p class="ql-block">织造处,其后有染坊。</p>  <p class="ql-block">晾晒区</p>  <p class="ql-block">晾晒区</p>  <p class="ql-block">布纹清晰匀称,印花鲜艳,可做屏保图案。</p>  <p class="ql-block">  晚上泉秀表演场地。住在景区内酒店的游客可以免古城门票,且可以在舞池中央的小桥上看双秀(表演、飞人),住在景区外属于古城系酒店的游客有一张看单秀的票,在亭子里及二层露台上有几条木凳。普通游客随便围观,不管站在哪,只能看一个表演,人多时外圈不好拍照。</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顺手拍景。</p><p class="ql-block">出自浙江乌镇设计师之手,古城处处赛乌镇。</p>  <p class="ql-block">吉生祥,梦里聊斋</p>  <p class="ql-block">朝日蔷薇鲜艳夺目,隆泉寺苹果平平安安</p>  <p class="ql-block">东麻湾岸柳——明水古城,清照泉城</p>  <p class="ql-block">东麻湾西岸——百脉泉</p>  <p class="ql-block">  百脉泉 ,在龙泉寺院内。水泡像珍珠一样冒出,可称为珍珠泉,因济南有珍珠泉,虽小但得名早。在东麻湾还有比这个面积更大的泉群,细如丝,动如脉,百脉泉名副其实。曾有人将东麻湾改名万泉湖。</p><p class="ql-block"><br></p>        百脉泉形成于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详见百度百科.百脉泉),这如同我们石油行业一样,四川有些地方冒天然气(火井镇),新疆克拉玛依黑油山上还在冒油气(上图2010年拍摄),说明地下油气压力大,打出的井犹如墨泉、梅花泉那样喷,叫自喷井,只是压力比泉水大多了。所不同的是,自喷井时间长了就不喷了,需要泵抽,而百脉泉水源是南部山区的地表水,虽每年流量超过一亿立方也不会枯竭,因为有雨就有泉,老天不枯泉不枯,雨季旱季泉高泉低也是正常现象。。          泉水集合:景区内金镜泉、墨泉、梅花泉、漱玉泉,景区外(明堂街):瑞蚨泉、荷花泉(眼明泉没水)。        夜观梅花泉,周围无人一片寂静,只有泉水喷涌哗哗的流水声,有满满的治愈感。  莲花池旁一小景,乍一看像蟒蛇皮。  实际是溪流        这个设计独具匠心,不但形成了花纹,而且水花也像酒花均匀细腻的一瓶老酒。        还不到九点这家商户就开门营业,我也饿了,吃一碗虾尾拌面,22元。        面还没吃完,眼前的戏剧也开唱了,守时经营。旁边直播带货的也上岗了,生活不易,都辛苦啦!  我不懂这是什么戏,看他们演唱还是很卖力。  路过一楼洞,木梁花纹不错,拍一张。        出游客中心,在大厅里遇到淄博来的小旅游团在排队入场,天真的孩子们叽叽喳喳,老师带他们不容易。此时是9:25分,看来古城客流不错。      西麻湾(全景照片),与百脉泉东麻湾对称,在明堂街我住的酒店门口,眼明泉就在南面一点,这里与百脉泉、秀江河整个水系都是联通的。      回酒店退房开车回家,路过秀江河公园西南角,头一天同学们来公园时,因这里无处停车而去了东门停车场。  我把车停在公园管理处小院内,回头走到这个广场拍雕塑。  这座以母亲为主题的雕塑,与兰州黄河母亲的雕塑主题一致,只是一个躺着,一个站着。      绣江河公园在龙泉路北,与明水古城一路之隔,百脉泉水流入绣江河。  绣江河公园全景,下方台阶处是我们拍合影照的地方。  鸟瞰绣江河        聚会第二天(13号)上午参观母校结束后来到绣江河公园游览,拍下了这次聚会最后一张合影。大家纷纷在河边留影纪念。  绣江河公园东门。  <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来到小江南生态园用餐。位置在绣江河公园北门外,吕家村西。我们有同学老家就在吕家,这个生态园占地是他们过去的稻田。</p>  这里可以举行大型婚礼,宴席档次不低。  在大厅合影,当一次男生代表。        两桌中间有个墙拐角,开席讲话时,并没有注意到她们那一桌在拍视频。就以该视频作为聚会告别午宴的祝福吧!        按聚会日程,第二天(13号)早餐后去母校参观。从章丘宾馆到学校16公里,中巴车行车半个小时。<div>  进校园第一项活动是拍合影照,背景是章丘二中,而我们毕业是章丘十一中,这就涉及到学校的历史沿革。</div><div><div>      学校创建于1960年,名为章丘县第十一中学 ,是初级中学,1970年升级为高中,1989年改名为章丘二中,2004年又调整为初中至今。</div><div>      上世纪的公社时代,章丘全县分为16个公社,有19所高中,每个公社都有高中,章丘十一中就在埠村公社驻地。现如今章丘区只有5所高中,小学、初中也集中办学,大部分自然村没有了小学。</div></div>         合影人数比第一天少了8位同学,大多是半程参会的同学。这次聚会一开始就设计了可全程或半程参加聚会,半程参会的就是只参加第一天。还分住宿和不住宿两种情况,就像当年有住校生和走读生一样。<div>  半程参会的同学,主要是第二天工作离不开、参加另一场同学聚会等原因,还有同学为聚会推迟了预约手术。第二天还增加了一位同学,该同学当年转学到四中,她是昨天参加四中同学聚会,两边的聚会都参加,可见其难忘同学情深意长。</div>  <p class="ql-block">  进入校园,全是楼房,一点也看不出原来的样子。还好是原地翻建,没有搬迁,这给大家留下了回忆空间,还有回校参观的念想。</p>        当年学校西面是一条水沟,水沟西面是一个回族村庄,满地污水加上很浓的羊骚味。现在这个村已经变成一个楼房社区。西面食堂的位置当年是一个大厕所,哈哈!逆循环了。(图:食堂)       当年学校全是平房,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校园特大,教室宽敞明亮,与乡下的老房子比较,进校就是进城了,其实那时候还没进过县城,更没有去过济南。       我们班教室在最南面一排的东头,教室南面有树林和菜地,院墙外是一个粮所,现在变成了居民小区。(图左侧:南)        学校东面(图左)是有家室带孩子的教职工宿舍,南北向一排房子,班主任老师就在这排房子的南头。        回忆老师:我从毕业照班干部合影中截屏四位老师的照片,修复放大后能清晰看到当年风华正茂的老师们。<br>  教语文的班主任孙发英老师,写的一手好字,楷草兼顾,苍劲有力,若只看字面不见人,不会想到是位女老师。我初中时孙老师教我语文,毕业后又助我踏入社会第一步,师恩难忘。          在纪念高中毕业50周年之际,远道而来的同学前去探望孙老师。老师今年81岁,身体和精神状态很好,她那位“师长”林同志,身体更棒,每天健身跑步。祝老师生活愉快,健康长寿!        教语文的秦琛老师曾代理过班主任,北京人,部队文工团出身,他朗诵《海燕》的情景记忆犹新(见第一篇描述)。他给我们讲他女儿从小在体育馆练体操,把我们羡慕的不行,城乡差别啊。  教英语的丛岗老师(左),轻声细语,和蔼可亲。<div>教体育的张培明老师(右),年轻教师,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我的毕业留言册上有张老师的留言。</div><div>    还有:教数学的程淑和老师,教化学的刘玉梅老师,教物理的李家全老师,教政治的李林阁老师。虽没有照片,至今还能想起他们讲课的样子。</div>        负责校办工厂的马凤海老师,戴深度近视眼镜。镀锌(见第一篇)、水泥瓦是两大业务。手工水泥瓦不是合模灌注,是一种手工刮模工具,一片铁瓦作为下模,放到方框内,抹上废机油,水泥砂浆填满后,双手握住长条状的刮模(上模)在上面来回推,余料被推刮出去,压实并表面光滑后取出,摆放阴凉处晾干。        诸多回忆在刘同学《毕业五十年(散文诗)》中都有提及,批林批孔、下乡劳动、体育运动会、象征性长跑、军训打靶(详见第一篇)        操场南面是学校食堂,负责给住校学生热干粮,煮玉米粥,做菜汤。我们吃的也简单,地瓜、地瓜面煎饼、地瓜面窝头(外号黑桃老A),多少会掺和一点玉米面,要不然咬不动。<div>  早饭晚饭吃干粮就咸菜喝玉米粥,中午吃煎饼,加5分钱一碗菜汤,可以泡干透了的煎饼吃,一周两毛五,一月一块钱。</div><div>     每周回家一次带干粮咸菜,带够5天的量,星期六中午回家。盼着回家的顺口溜:过了星期三,一天快似一天,过了星期五,还有一上午,步行<font color="#333333">七公里到家饿的像狼一样。</font></div>        那时候学生有病感冒发烧,班主任开一个条子通知食堂做病号饭,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我吃过一次,印象中是炝锅面,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很香好吃,吃完面条心里热乎乎的。         只顾着拍照,来不及和大家交流。其实我家与章丘十一中有缘,大哥是1960年建校的第一批初中生,二哥是1970年的第一批高中生,三哥是七二级、我是七三级学生,1976年二哥师范毕业后又回到十一中当高中老师。一家兄弟四个都读十一中的在村里独此一家,在山区生活艰苦的年代,父母坚持让孩子读书,实属不易。        我从1973年初升高进入十一中开始,考试与命运紧密相连,在此之前都是推荐上学,包括上高中、中专、大学。我升高中时采取了学校(初中)按招生名额1:1.5的比例推荐了14人,大队革委会审核批准,然后参加十一中的统一考试,择优录取9人,这是第一次靠考试赢得主动权。高中毕业2年后才有被推荐上大学中专的资格,我本来就没资格了,刚满两年就赶上1977年冬天恢复高考了,考试又一次改变了命运,此后人生各种大考陪伴至退休。高考持续到现在已48年,培养了大批人才,包括我们在内,为国家发展贡献了力量。<div>  我在写第二篇时,恰逢7月22日高考开榜,我和高考中榜的学子们一样高兴,喝酒祝贺,“四瓶啤酒一到位,各种才艺我都会”,兴奋之下唱了平时唱不上去的那首《西部放歌》,水平一般但有勇气和底气,用歌声结束同学聚会美篇,最后一篇!</div><div>    愿老同学们身体像黄河奔腾那样有力量!</div><div>   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