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第二故乡

兵友8729

<p class="ql-block"> 军人将服役驻地视为‌第二故乡‌,源于军营生活中的成长蜕变、与当地社区和群众百姓的深厚情感联结,以及对这片土地的责任与守护。</p><p class="ql-block"> * * * * *</p><p class="ql-block"> 三天三夜的火车从春意盎然的南方把我们拉到春寒料峭的京西太行山谷。虽然我们来自同一地方,但都素不相识,战战兢兢有些拘谨。在严苛训练与集体生活中,白天进行军事学习和训练:内容包括军队军事条例,纪律条例,内务条例。队列操练,持枪瞄靶,紧急集合。还有很多很多。。。晚上政治学习。我们完成从青涩少年到军人的蜕变,驻地的山山水水足以见证我们体魄与意志的锤炼。记得我们刚到军营的战友们,都难免会思念家乡、思念远在南方的亲人。踏入军营的第一餐,就是玉米糊糊加花糕,好看却难以下咽。风沙大很干燥,冷水刷牙洗脸,还要省着点用,想起家乡走出家门就是大河,常年河水哗啦啦。这里有太多的不适应,南北差别、水土不服;也是客观事实。但经过一段时间适应之后,艰苦的磨练难不倒我们,因为我们要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等到离开几十年后,曾经泪洒这方热土的自己,成了一辈子的怀念,就像当初想念自己的故乡一样,想念那片成长的土地。在部队的那些年,每到一个地方,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是我生命中的记忆。因为这些我记忆中的碎片,无论身在何处、无论离开多久,翻出来,总会有太多念想和感动。军人所到之处,四海为家;所思之处,国为大家。军人像爱家乡一样,爱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爱着那里的乡亲。</p> <p class="ql-block"> 通过助民劳动,军爱民、民拥军等活动,军人将"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的信念付诸实践。春种秋收季节,我们都到驻地社队参加助民劳动,增进军民团结。最有意思的是北方农村农具和我们南方不同,我们南方挖地是锄头,而北方使用的是铁锹。第一次用不来,它是往地上一插,然后抬起一只脚往铁锹上一踩,让铁锹插得更深把土掀起来。秋天收割的镰刀也不一样,我们南方的镰刀是直勾的北方的镰刀是月牙形的。柄长接触面大相对省力一些。还有我们团卫生队的医护人员以及连队卫生员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为当地百姓看病治病,传为佳话,至今老一辈人还有记忆。我们连队和村上的老百姓关系挺好。村上缺水,我们连队派出士兵,带上机械设备,利用晚上的时间帮村里打一口大井,解决了村庄群众的饮水问题。我们铁道兵一顶帐篷,四海为家。每到一地,当地政府和百姓都热情和愉快的接纳了我们,给我们部队腾房子腾场地,把好住的给我们,把好吃的给我们。</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党和国家两件大事: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由于五年前毛主席发出"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伟大号召,由于军队在文化革命的"三支两军"发挥的重大作用,这一年军爱民、民拥军,军政、军民团结情绪空前高涨。加上当时全国掀起制作毛主席像章热,我们团也有制作毛主席像章。所以这年的八一建军节前后,部队的电影队和文艺团体,地方的文艺团体,甚至乡镇(村)的演出队都纷纷来到我们部队慰问演出,每个晚上的电影或演出都安排二场以上,有时持续到下半夜一、两点,时间长达半个月之久。他们演出过后,我们团政治处都会送他们一包毛主席像章,参演人员至少每人都能得到一枚。我们部队营房没有围墙,周末或节假日部队放电影或文艺演出,当地群众百姓都是可以和我们一起观看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只要脚踏着祖国的土地,无论是富饶还是贫穷,我们都会感到一种由衷的亲切和神圣。这种亲切来自于祖国的广袤土地,山山水水连在一起,多像母亲温暖的怀抱,从不排斥抗拒,有的只是包容接纳。</p><p class="ql-block"> 军人何处不家乡,家乡何处不军人。第二故乡承载着我的军旅生涯记忆和家国情怀的情感寄托,也是见证我们青春岁月放歌的地方。此生都对第二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思念,始终忘不掉军民鱼水般的那段情愫。北京水头村的鸭梨,皮薄肉厚最香甜。我们把连队工程车开进果林,坐在驾驶室里向外伸手,就能摘到想要的梨。黄元井的大枣,皮薄核小、香脆含糖高。我们在助民劳动中,他们整筐送来大枣让我们品尝。当地群众百姓说,这里的梨和枣,你们铁道兵可以随便摘随便吃。山西代县枣林镇的小米,米香醇厚、口感软糯,那叫一个香。只有团仓库、汽车连的部分人员能经常吃得到。东河南的大烧鸡,周日的早餐一人一只拿着啃。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偶尔也能吃得个满嘴流油也实属不易,我们连队和炊事班在改善伙食方面是动了脑筋的。我们炊事班拿着连队小米与当地生产队换玉米,晚上班务会后全连官兵啃玉米,第二天早上醒来每人枕头边上全是没啃完的玉米棒。河北三河给部队供应的天津小站大米,口感香甜、糯而不腻;一兵一餐一斤米饭轻松下肚,也是我今生吃过最好吃的米饭。</p><p class="ql-block"> 当年还让我感慨的一件事就是:我当通信员的时候,常常外出团部在公路上走,只要后面有汽车来,军队的、地方的,只要我一抬手,都会停下让我上车,把我捎到我要去的地方或岔路口。甚至驻地的几个美丽村姑,北京林学院邮电所的大姐,凡是在路上见到我都会用她的自行车捎带我一程。她们可不管你部队纪律不纪律的,看到我这个小兵弟弟就拉上车,把我送到连队门口。别的地方不知道,但我们那一带的所有军车、地方车都能做到:不分兵种,有招即停,让出门在外的军人上车,暖心服务在山沟施工、执勤的官兵。还有北京房山变电站刘师傅的自行车,我随用随借,从不吝啬。所有的所有,第二故乡人民的深情厚谊,足足在我脑海里记忆几十年。</p><p class="ql-block"> 流金的岁月滚烫的情,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p><p class="ql-block"> 致敬北京水头黄元井,致敬山西灵丘东河南,致敬河北三河大枣林,致敬可爱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