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写在前面的话</span></p><p class="ql-block"> 这两天,我四十九年前在唐山抗震前线写的长篇通讯《红色电波通北京》,以《八一特稿》为栏题,在《龙鑫园公众号》上再一次发表后,不少网友要求我讲一讲当年的采写体会。</p><p class="ql-block"> 早在1980年,上海《文汇报通讯》就约我写一篇采写札记,我以《只有″抠″材如命,才能下笔如神》把自已的采写体会写出来后,《文汇报通讯》1980年笫10期全文发表了。现原文转载,以满足广大网友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只有“抠”材如命,才能下笔如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崇发</p><p class="ql-block"> 一些初学写稿的同志,由于见报心切,往往处理不好采访与写作的关系。常常是:一打听到可以写稿的题材,只了解个大概,就认为“行了”,“够了”,“可以写了”,匆忙动起笔来。结果,一写起来,老是缺这少那,很不顺手。比如,稿子里需要写比较具体一些的时间,而他只了解到某月某日,不知道是上午下午;需要写具体地点,他笔记本上只记了个“在工地上”,没记是几号工地,那个部位。特别是涉及到写思想、写动作时,就更傻了眼,不知道人家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动作的。</p><p class="ql-block"> 写不下去了,怎么办呢?写作态度较认真的同志,这时只好放下稿子,再跑一趟,重新采访没有了解到的情况,然后再写。有的同志遇到这种情况,却是“走捷径”,来个“笔下生花”,或是含糊过去。比如,用“有一次”来代替没有了解到的具体时间,就是某些同志的常用手法。</p><p class="ql-block"> 要克服这些毛病,主要应在采访上下功夫。要知道,采访是决定写作成败的关键,采访不深不细,纵然你写作技巧再高,也是难把稿子写好的。人们常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相反,如果采访得又深又细,掌握了大量生动的素材,写起来就要什么有什么,十分顺手。</p><p class="ql-block"> 我是部队的新闻干事,在写作实践中,对这一点是体会很深的。这里,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采访越深越细,写起来就越顺越快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六年七月廿八日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后,我奔赴地震现场,进行采写活动。在那里,我写过一个舍生忘死抢救电台,临危不惧坚持发报,第一个与上级沟通联系,第一个向上级报告了震情的无线电报务员吴东亮的英雄事迹。小吴在地震发生的一刹那,冒着生命危险,三进四出摇摇欲坠的报房,前后不过十八分钟,情节不太复杂,按说了解他在这一段时间内的情况和事迹,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气力。但我记住以往的经验教训,没有那样做,而是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深入挖掘,力争掌握尽可能丰富的材料。</p><p class="ql-block"> 我先是和许多专业记者一起,围着吴东亮采访,了解了他抢电台、发电报的全过程。后来,其他记者同志陆续走了,我也曾想赶紧回到帐篷里写出个草稿来,因为担心动手晚了,自己的稿子可能还未发到报社,记者们写的稿子就登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可是,我转念一想:万一写起来某一方面材料不够,再找吴东亮就难了。因为当时正是救灾最忙的时候,吴东亮及他周围的人都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来为采访者提供情况。于是,我就没离开吴东亮,紧接着单独追问了他不少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问了他家乡过去闹过大灾没有,那时他是啥心情;问了他平时军事训练成绩如何;还问了他抢出电台、在露天发报时,遇到过什么困难没有。他按照我的问题详细作了说明,又使我获得了许多十分生动的材料。</p><p class="ql-block"> 之后,我又两次到吴东亮的报房(已遭到地震破坏)及他露天发报的地点,仔细进行了现场观察。坍塌的天花板,歪斜的暖气管,吴东亮三进四出的窗户,窗外的堆积物,发报点的砖石瓦砾,掩埋于地下的电线头等等,我都一一过目,并作了记录。</p><p class="ql-block"> 当我动笔写稿以后,我就发现那些进一步采访所得到的材料都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吴东亮的家乡冀中平原,六三年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党中央、毛主席关怀冀中人民,派飞机空投物资。吴东亮的父母当时教育吴东亮长大了不要忘记党中央、毛主席的恩情。这正是吴东亮决心抢出电台,立即向党中央发报的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 再如,吴东亮平时苦练发报技术,曾创造过发报一万六千组全程无差错的优异成绩。这就为他在无电文的情况下,急中生智用密码发报,作了最有力的说明。</p><p class="ql-block"> 写稿时,我用倒叙、插叙、回忆等手法,把这些单独挖来的材料,与抢电台、发电报的情节挂钩,有效地衬托、印证了吴东亮的英雄行为,增强了报道的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我充分地占有了材料,所以写起来十分顺手,只用子一个下午和半个晚上的时间,就写出了初稿。7天后,《人民日报》就在头版头条位置,以《红色电波通北京》为题发表了。</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成功的实践,教育我牢记“要在深入采访上下功夫”。所以,我劝初学写稿的通讯员同志们,一定记着:了解情况时,不要怕人说“贪得无厌”,一定要坚持“得寸进尺”。越觉得材料“够了”,越要耐着性子再搜罗搜罗。只有抠“材”如命,才能下笔如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文字:张崇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照片:张崇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制作:张崇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