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南阳之行”

吟秋

<p class="ql-block">  美篇号 367618</p><p class="ql-block"> 昵称 吟秋</p> <p class="ql-block">  不久前,应家在河南南阳牛教授之邀,与北京的王老师同去南阳参观游览。来去五天,游览了多个景区,参观了一所大学和高中。体会多多,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1,游览卧龙岗</p><p class="ql-block"> 卧龙岗,是南阳的文化地标,这里岗峦起伏,曲折回旋,势如卧龙,这里是诸葛亮青年时期躬耕十年的地方,是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地,是历代官方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也是一座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文化古迹。</p><p class="ql-block">这里占地2000余亩,有多座千年前的古建筑和千年古柏,传说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度过了十年的躬耕生活。走进了卧龙岗,如同穿越到了古代三国。</p><p class="ql-block">卧龙岗,一个名字就带着几分历史厚重感的地方。踏入这片土地,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年代。红墙黛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檐角悬挂的红灯笼随风轻摆,像是在欢迎每一位到访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卧龙岗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  三顾广场</p><p class="ql-block"> 前面的铜雕气势恢宏,三位骑马人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从雕塑中跃出,驰骋沙场。广场上行人不多,却更显出一种庄重的氛围。站在铜雕前,想象着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与执着,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敬意。远处的传统建筑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仿佛也在默默见证着这段千古传颂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  千古人龙牌坊</p> <p class="ql-block">  湖边的“卧龙潭”静静伫立,碑文清晰可辨。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岸边的垂柳,微风拂过,柳枝轻舞,水波荡漾。</p> <p class="ql-block">  诸葛草庐</p><p class="ql-block"> 传说诸葛亮躬耕读书生活的地方。茅草顶的亭子掩映在绿意之中,红柱绿墙,古色古香,“诸葛草庐”挂在亭前,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湖上拱桥如一道弯月,倒影在水中清晰可见。桥边绿树成荫,垂柳拂面,微风中带着湖水的清凉。远处的建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宁静,仿佛一幅水墨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占地2200余亩的卧龙岗景区大的实在逛不过来,先后进来两次,第二次是乘观光车跑马看花才转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 2,走进南阳师范学院</p><p class="ql-block"> 有幸走进了南阳师范学院参观游览。师院建于50年代初,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南阳县办的师范传习所。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校园占地2000多亩(比卧龙岗武侯祠园区还大),校内有通勤车,十分钟一趟。教学楼和食堂门前停满了电动车。我们在学校老干部处张老师带领下参观了校园。校园里,到处都是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学生们有的骑着电动车,有的步履匆匆,走向教学楼,看着他们忙碌而充实的身影,心中不禁感慨:这就是青春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美丽的校园</p> <p class="ql-block">教学楼</p><p class="ql-block"> 楼前的电动车整齐排列,自行车倒是很鲜见。楼顶的“逸夫教学楼”几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学校运动场</p><p class="ql-block"> 大操场真漂亮!</p> <p class="ql-block">大山深处走出来的音乐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 南阳之行,结识了许多新朋友。音乐学院教授、女高音歌唱家赵慧琴老师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初次见面,就送我们一大捧花儿。很快就热聊了起来。</p><p class="ql-block">这个豫西大山深处走出来的音乐学院教授,不仅在教学岗位上培养了许多歌唱新秀,更是利用假期回家乡和她的同行好友,尽一己之力助农。给山村孩子们送书送校服,义务帮助那里的中小学培训音乐教师,修村口的活动广场。她们还借力建设美丽乡村的好政策,把贫穷落后的家乡小山村,变成了香菇村,猕猴桃村和新型乡村民俗。山村盛产猕猴桃,村民们把猕猴桃做成了纯果汁,远销国内外。果汁清香甜美,营养丰富,上市后很受欢迎。赵教授还给我们带来一大箱请大家品尝。听赵教授动情的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我们都恨不得马上就去她的家乡一趟。</p> <p class="ql-block">  舞台上的歌唱家</p><p class="ql-block"> 赵教授还是南阳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在校内培养出了无数出色的歌唱演员。她还经常登上舞台,为观众演唱。</p><p class="ql-block">看着赵老师身穿黄裙,张开双臂笑容灿烂的演唱,仿佛被这份热情所感染,心中燃起一股莫名的感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讲台上是教书育人的声乐老师</p><p class="ql-block">她的学生遍布各地,都在各自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还经常来到赵老师身边看望和汇报交流。真是教书育人的好老师。</p> <p class="ql-block">赵教授的家乡</p><p class="ql-block"> 这个曾贫困落后的豫西山区,经过几十年发展,现在成为了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p> <p class="ql-block">  桂花飘香的美丽乡村</p><p class="ql-block"> 这是赵老师的家乡,豫西大山深处的故乡。硬化的路面,笔直的公路直接通往省城。</p> <p class="ql-block">赵慧琴老师演唱《那片红叶》</p> <p class="ql-block">  3,参观张仲景医圣祠</p><p class="ql-block"> 南阳,人文荟萃,藏龙卧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到了南阳,才清楚医圣张仲景是南阳人。</p><p class="ql-block">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距今已1800多年了,他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被后世尊为医圣。他留下的药方成为现代人类的治病良方。在武汉疫情中,他的三药三方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p><p class="ql-block"> 走进医圣祠,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红色的牌坊上,“医圣祠”三个大字熠熠生辉,两侧的石狮威严而静默。缓步走过牌坊,仿佛能感受到张仲景当年悬壶济世的仁心。祠内古树参天,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地面,斑驳陆离,仿佛时光在此停驻。</p> <p class="ql-block"> 医圣祠的牌坊前,绿植环绕,阳光明媚。站在牌坊下,仰望着“医圣祠”三个字,心中充满敬意。这里不仅是一座祠堂,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红色横幅上写着“纪念医圣张仲景诞辰1873周年祭拜医圣大典”,灯笼高挂,游客三三两两地参观。站在横幅下,听着导游的讲解,仿佛能看见当年人们祭拜医圣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张仲景医圣雕像</p> <p class="ql-block">  医圣张仲景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  祠堂入口处,一块黑色石碑静静矗立,两侧鲜花怒放。走近石碑,细细阅读上面的文字,仿佛能听见张仲景在耳边轻声讲述着医道之理。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宁静与敬仰。</p> <p class="ql-block">  水池中央的葫芦雕塑静静流淌着清泉,红色木门上的对联“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显得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  “小柴胡馆序”几个金字在红色背景上格外耀眼,旁边列出的关键词如“辨证八纲”、“善治伤寒”等,仿佛在揭示了中医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4,“考生大省”看南阳</p><p class="ql-block"> 跟随曾在此读书的牛老师走进了南阳邓州镇属的一所高中。邓州共有四所高中校,这个学校高中生有三千多名,教职员工仅有100多,学生们全部住校封闭管理,学园硬件设施不错,但师资短缺导致超大班级,每个班有80多个学生,走到一个高三班门口,看到他们课桌上厚厚的几摞书本,趁课间休息,我问看向我的男生,这是你们教室?是啊,你们班有多少人啊?八十人。顺间感觉到了他们的压力。真是考生大省啊!</p><p class="ql-block">校园里,学生们步履匆匆,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期待。看着他们从身边走过,心中不禁感慨:这就是青春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高三教室</p><p class="ql-block"> 那个看向我的男生,笑容里带着自信。祝他高考成功!</p> <p class="ql-block"> 林荫小道上,树影斑驳,学生们或交谈或独行,脚步轻快而坚定。祝学子们在通往未来的路上,一路前行。</p> <p class="ql-block">  校园雕塑“希望之星”</p> <p class="ql-block">  和高三年级的两位班主任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南阳的早餐</p><p class="ql-block"> 必须得写上几笔,经济实惠,品种丰富,好吃不贵。尤其是牛肉胡辣汤(5元),还有菜饺(2元),胡辣汤是几乎每个上学的孩子必点,看他们大口胡啦呼啦吃的挺香,我也忍不住不住点了一碗。</p> <p class="ql-block">  5, 完整遗存南阳府衙</p><p class="ql-block"> 老干部处张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南阳府衙。始建于1271年,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历史时期,共历199任知府。</p><p class="ql-block">南阳府署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规制完备的知府衙门。是秦始皇设置郡县制以来,留下的一个完整的郡级实物标本。现存建筑就是一个历史档案馆,它既是北京故宫的缩影,又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建筑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府衙门前的牌匾上,“南阳府署”四个字苍劲有力,两侧对联庄重肃穆。站在大门前,仿佛能听见当年官员们议事的声音。府衙内,壁画上的官场百态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尘封的故事。站在壁画前,细细品味,仿佛也走进了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  南阳府署</p> <p class="ql-block">  官署衙门 俗语文化</p> <p class="ql-block">  思燕堂</p> <p class="ql-block">  府衙院内小憩</p><p class="ql-block"> 偶遇来自郑州的老两口,他们自驾车旅游,跑遍了半个中国,这天到了南阳。</p> <p class="ql-block">  府衙里有历史的院落</p><p class="ql-block"> 还保持了过去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古代的地牢</p><p class="ql-block"> 地牢的牌匾下,文字清晰可见,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悲惨的故事。站在牌匾前,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敬畏。这里不仅是一处遗迹,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进入到了地牢,里边展示着各种古代刑具,有点阴森恐怖,赶快撤了。</p> <p class="ql-block">府衙的演艺厅</p><p class="ql-block"> 每天都有附近退休的职工来这里演唱豫剧,度过美好晚年生活。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此听戏休息。</p> <p class="ql-block">  走到小演厅,看他们演出时,随手录了一段河南豫剧,唱腔唱功做派堪比专业。</p> <p class="ql-block">  6,“汉画像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来南阳才知晓这里还有个著名的“汉画馆”,位于卧龙岗文化园旁边,它是建馆最早,藏品最多的汉画像石博物馆。汉画,简单说就是自汉朝就有在石上作画或石刻,用于殿堂的建筑装修中。这个汉画馆建于1935年,2009年免费对社会开放。馆藏精品画像石“投壶”、“嫦娥奔月”、“仙人乘龟”等曾到日本、意大利等国展出。南阳汉画馆以气势恢宏的仿汉建筑景观,新颖独特的陈列设计形式,精美绝伦的汉代石刻文物而享誉海内外。</p><p class="ql-block">这个地域2.6万平方公里,人口仅一千余万的南阳,却拥有这么悠久的石画文化,不由得让人感叹点赞!南阳汉画馆汉画馆的入口处,“汉画馆”三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花坛中的花朵争奇斗艳,仿佛在欢迎每一位到访者。走进馆内,一幅幅汉画浮雕映入眼帘,那些古老的神话故事仿佛在眼前重现。</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穿着统一的黄背心,像一队国学的小学生。排着队在老师引领下朝着汉画馆走去。</p> <p class="ql-block">  大厅镇厅之宝</p><p class="ql-block"> 壁画和石雕塑。</p> <p class="ql-block">  石雕艺术品前,“南阳汉画像石基本陈列”的标牌清晰可见,旁边的一尊木雕仿佛也在静静诉说着历史。站在石雕前,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沉静与厚重。</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内,石墙与仿古建筑模型相映成趣,几人正在参观,神情专注。走在光滑的地面上,抬头看着天花板上的木质横梁,仿佛也走进了那段历史之中。</p> <p class="ql-block">  汉画像石上的龙与云纹雕刻得栩栩如生,站在像石前,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古老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有历史感的汉画石雕</p> <p class="ql-block">  7,伟大工程 南水北调 </p><p class="ql-block"> 南阳之行的最后一天,和王老师从南阳到丹江大观苑游览,路过渠首,停车一睹当年南水北调工程的昔日景象。</p><p class="ql-block"> 看展示图片,了解到,南水北调构想是解放初期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提出来的,比较分析了50多种方案后确定的。水源来自位于湖北河南的丹江口水库。</p><p class="ql-block"> 经过了几代人艰苦努力,特别是河南淅川几十万沿线农民为工程大批移民到青海等外省,做出了重大贡献。2014年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全面通水。重点解决了河北河南北京天津4省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沿线十几座大中城市提供生产生活和工农业用水。</p><p class="ql-block"> 水坝工程宏伟壮观,每天都有很多游人在去丹江大观苑游览的路上,专程开到这里停下来,仔细观赏这一南水北调建筑,现在已经成为了历史。但一直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中线工程标志</p> <p class="ql-block">  伟大工程</p><p class="ql-block">有多少当地老百姓和他们的家庭,为了这一工程,移民青海,移民他乡。向他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8, 丹江大观苑</p><p class="ql-block"> 南阳有一处湖泊景观,依山傍水,山水相连,景色宜人,景点多多。这就是在丹江口水库基础上建成的丹江大观苑。也就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之地。</p> <p class="ql-block">  丹江大观苑景点</p> <p class="ql-block">  丹江大观苑景点</p> <p class="ql-block">  南水北调 700亿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受益人口 1.76亿人</p><p class="ql-block"> 南水北调工程最初是始于毛泽东在1952年视察黄河时候提出的,在历经50多种方案的分析后,确定东,中,西三段,中段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今天天津和北京的用水多亏了丹江口水库的支援和贡献。 从1958开始的南水北调,沟通了长江黄河海河淮河四大流域。中线工程到2014年通水。</p><p class="ql-block"> 目前,南水占北京城区供水量70%以上,几乎占天津主城区供水量的100%。</p> <p class="ql-block">丹江口水库</p><p class="ql-block"> 1958年9月1日开工,自1959年至1978年,随着丹江口水库的修建,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先后有20.4969万人告别故土,西进青海、南下荆门,远赴他乡。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了巨大牺牲。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美友们阅读与分享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