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客韵润乡土,研学开新局</b></font></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乡土文化赋能跨学科研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文图/林艳梅</p> 近日,受邀指导深圳市“每周半天计划”校外课开发项目,围绕大田世居研学路线设计,结合跨学科要求,用科学方法确定目标,结合客家建筑结构、匾额及背后故事,让学生在半天研学中,切实感受祖辈迁徙智慧与客家文化魅力。 《铭记光辉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红色课程篇、《感恩思孝 责任担当》传统文化篇以及《制作黄皮豆干 守护匠心工艺》非遗入校园篇。 结合校情与周边资源,我们已开发《铭记光辉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红色课程篇、《感恩思孝 责任担当》传统文化篇以及《制作黄皮豆干 守护匠心工艺》非遗入校园篇三个课程,截至目前,已先后走进韶关新丰三中,东江秀田学校,阳江海陵中学、深圳龙岗育贤小学 ,深圳坪山东纵小学等学校开展推广活动,活动覆盖小学至初中各学段,累计惠及师生3000余人,获“实用性强、接地气”的一致好评,这也成为我们持续开发课程的动力。 高校大学生在双师指导下制作客家文化视频,以小切口将思政课从理论转化为沉浸式实践,编织起思政教育、文化传承与教育实践的育人网络。他们以朋辈身份挖掘客家文化内涵,梳理其与中华文化的关联,用同龄人易懂的语言传播,让教育责任与社会担当从话术变为行动,深化对思政内涵的内化,助力梯级导师团队培养。这一创新使大学生兼具学习者、实践者、传承者身份,实现个人成长与思政一体化、教育强国建设的同频共振。 视频 为解决”文化资源与教学割裂、实践与认知脱节、育人主体单一化“的问题,我们团队创新提出”中学+高校“双轮驱动、”校企家“三方联动,构建高校学术支撑、中学衔接实践的在地化共建体系;以“课程(资源开发)+项目(协同落地)”双轨递进为路径——课程端,聚焦资源开发(如客家文化内容转化为教学模块),项目端,侧重协同落地(如研学活动中家校社场景联动),形成“学校主导课程设计、社会提供实践场景、家庭参与文化浸润”的分工,最终实现目标一致、资源互补的客家研学育人闭环,打破传统理论输出模式。 学生的物化创意成果 在交叠影响域下的乡土文化研学实践中,我们以“中学+高校双轮驱动、双师协同”为创新机制,推动大学生以朋辈视角录制微视频——将客家文化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记忆,既是中小学课堂的具象教材,也是亲子共学的研学载体,更可为企业文旅推广所用,实现文化影响力跨场景渗透。这一做法的亮点在于:大学生制作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传承实践,而视频的课堂应用、家庭传播形成“高校输出—中学吸收—家庭反馈”的交叠影响,既推动乡土研学资源落地,又让客家文化在代际传递中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