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奇观,地下长城——冉庄地道战遗址游记

东山

&nbsp; &nbsp; &nbsp; &nbsp;“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是上世纪60年代上映的电影《地道战》主题歌。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新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nbsp; &nbsp; &nbsp; &nbsp;哼唱这熟悉的旋律,我们来到了电影《地道战》“高家庄”的原型——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冉庄村, 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景区。 &nbsp; &nbsp; &nbsp; &nbsp;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冀中平原抗日军民为抵御日本侵略者而采取的一种独特作战方式。自1938年起,这种作战方式成为华北抗日的重要形式。他们开始挖掘地道,巧妙地构建起被誉为“地下长城”的防御工事。 &nbsp; &nbsp; &nbsp; &nbsp;冉庄地道战遗址景区包括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地道及街面旧址区三部分 &nbsp; &nbsp; &nbsp; &nbsp;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nbsp; &nbsp; &nbsp; &nbsp;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是一座集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地道遗址及地下作战设施与地上遗址保护区于一体的历史场馆。 &nbsp; &nbsp; &nbsp; &nbsp;冉庄地道站纪念馆还是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也是“大思政课”与红色文化研学实践基地。 &nbsp; &nbsp; &nbsp; 冉庄地道战展厅,其门匾由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写&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进入展厅的通道 &nbsp; &nbsp; &nbsp; &nbsp;展厅以“抗战奇观,地下长城”为主题,通过现代设计与写实造景的巧妙融合,展厅生动再现了冉庄地道战的创建历程、独特的构造以及战术战法。 &nbsp; &nbsp; &nbsp; &nbsp;水井地道口和街头古槐复原陈列 &nbsp; &nbsp; &nbsp; &nbsp;锅台地道口和马槽地道口复原陈列 展里的抗战宣传画 <p class="ql-block">  电影《地道战》民兵战斗剧照</p> &nbsp; &nbsp; &nbsp; &nbsp;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民兵为了解决弹药不足的问题,自己动手建立起地下土兵工厂。 &nbsp; &nbsp; &nbsp; &nbsp;当年在冉庄村街心墙上的抗日标语 &nbsp; &nbsp; &nbsp; &nbsp;缅怀革命先烈 冉庄参战民兵主要战绩 &nbsp; &nbsp; &nbsp; &nbsp;1945年5月,清苑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将冉庄公布为“抗日模范村”,并发给奖旗一面。 &nbsp; &nbsp; &nbsp; &nbsp;冉庄地道战遗址的地道及工事以冉庄村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干线,长2.25千米。另有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和通往外村的联村地道4条,全长约16千米。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指路牌、油灯、陷阱、厨房、厕所和掩体。 冉庄人民挖掘地道的工具 &nbsp; &nbsp; &nbsp; &nbsp;冉庄地道一般宽1米左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进入地道,成人可以直起腰走路,但有的地方低,得弯着腰走,不然就得碰头。所走过的这段地道已非原貌,经过了后期的加高和加固,但行走在里面,依然有阴冷潮湿的感觉和浓重的陈旧味道。 <p class="ql-block">  从地道口走出,就到达冉庄村街道</p> 冉庄村街景 英雄母亲王霞之家 抗日村公所 &nbsp; &nbsp; &nbsp; &nbsp;街口雕塑 &nbsp; &nbsp; &nbsp; &nbsp;冉庄村十字街口的老槐树上和铁钟 &nbsp; &nbsp; &nbsp; &nbsp;地道设有墙根壁、地平面、牲口槽、炕面、锅台等各种伪装的地道口。 &nbsp; &nbsp; &nbsp; &nbsp;筑有碾盘、地平堡、柜台、烧饼炉、石头堡、高房、小庙等战斗工事及暗室、暗枪眼、水井,都与地道相通,构成了一个纵深立体火力交叉蛛网阵地。 &nbsp; &nbsp; &nbsp; &nbsp;高房工事:是村庄的制高点,民兵可以在高房工事上居高临下打击敌人,与各个工事相结合形成立体火力交叉网。 &nbsp; &nbsp; &nbsp; &nbsp;碾子工事:碾子与地道相通,下面设有暗枪眼,是民兵打击敌人的战斗堡垒。 &nbsp; &nbsp; &nbsp; &nbsp;地平堡工事 &nbsp; &nbsp; &nbsp; &nbsp;冉庄村街道上卖的老区特产抗战饼 &nbsp; &nbsp; &nbsp; &nbsp;向伟大的抗日英雄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