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芋和山芋梗梗

翼文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山芋”是我们苏南地方的叫法,学名应该叫番薯(十六世纪时由国外传入我国),北方人称之“地瓜”。因品种和颜色不同,又有“红薯”、“紫薯”、“白芋”等称呼。而“山芋梗梗”是溧阳方言,书面语叫“红薯藤”,其实精准的描述应该是红薯藤上长出来的“茎叶”部分,“梗梗”就是“茎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暑假里,会隔三岔五去山里的老丈人家拎回许多时令蔬菜,如黄瓜、丝瓜、空心菜、韭菜,以及“山芋梗梗”等。此外,还时不时顺带一两只散养的鸡或鸭。其中“山芋梗梗”往往是拿的最多的,塞了一大包。老丈人说把它放在冰箱里,要吃多少就“撕多少”,一个礼拜也不会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最近每次做饭前,我都要先从冰箱里掏出一把“山芋梗梗”,撕去它的外皮(纤维膜),折成2-3厘米长一段一段的。洗净后略微晾干,然后下热油锅爆炒,拌几个红辣椒丝,外加少许盐和味精,便可成就一盘鲜艳脆嫩可口的消暑佳肴。当然,剥去山芋梗外皮是一项技术活,“慢工出细活”。每次撕完一盘山芋梗,看着自己手指上沾满青褐色汁液,和窗外正盛的暑气,以及耳中充斥的嘈杂的蝉鸣声,我的思绪不由地飞回到孩提时山村生活的场景里,特别是对山芋和山芋梗梗的印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山芋,曾经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饥饿时期农村人最重要的充饥粮食之一。年过半百的我,属于自小在山村里长大的“七零后”的典型代表,对于“山芋”有着十分深刻的生活体验。它能生吃,从地里拔出来,洗干净,啃掉皮,就可以当“鲜水果”一样吃下去;也能做成熟食摆上饭桌的,如“焖山芋”、“烘山芋”、“烤山芋”、“蒸山芋”等等。有时母亲在早上会用大块的山芋拌些米粒煮上一大锅“山芋粥”,有时晚上会将山芋切成1厘米的小方块放在水中熬成一盆“山芋汤”,加上些盐、香葱或蒜叶,若能再滴入几滴菜油则更佳。当时无论是菜油还是猪油都是绝对稀缺的食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山芋固然能够解决人们碌碌饥肠的一时之需,但如果吃多了会因“胃酸过多”而出现“反胃”、“烧心”现象。而我小时最不喜欢吃的是一种叫“山芋丝饭”,即将晒干的生山芋丝(条)撒在土灶上正在上气的饭锅里,和米饭一起焖熟。做这种“山芋丝饭”主要是为了节省些大米,但味道总是怪怪的,似乎有一股馊酸之味。六七岁的我因为讨厌吃它,故每每见到便称之“烂死饭”。今天想来当年的我着实有些不懂事。然而,儿时的记忆里好像总是趣事更多,比如想起我小时候在野外“煨山芋”的经历就感觉十分开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我们“七零后”的记忆里,“煨山芋”一直是一种美味副食,百吃不厌。记得十一二岁时,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便常常和同村的小伙伴们一起去山上放牛和捡柴火。路过山脚下的生产队的牧场时,会向看牧场的老人讨要几个山芋,顺便抓一捆稻草(或麦秆),选择山路边的一块空地,点燃草把,将四五个山芋扔在其间,再覆上些稻草,另外从旁边割些新鲜的茅草压在上面,让这火堆慢慢燃烧。大约两小时后,待我们从山上放牛下来,卸下肩上的柴火担,便开始用木棍或竹竿掏出火堆灰里“煨山芋”。将其在地面上敲几下,一是敲去表面的灰碳,二是让它快速降温,防止烫手。然后便剥去焦黑的外皮,顿时一股热腾腾的香气扑鼻而入,咬一口那金黄或者红黄的山芋肉,嘴里充满了软糯甘甜的味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简单的“煨山芋”能迅速填补饥饿修复劳累,而且不用花一分钱,简直就是当时每个小伙伴心中最美的食品。可能还因为:有着儿时伙伴天真陪伴,有着山林间自由的追逐与攀援,有着悠哉闲散的老牛和虫鸟,还有山珍野果和清凉的山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到了八十年代初,山村里开始实行“包产到户”,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于是就有了以山芋为原料而制作的“芝麻薯条”。这是山里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在山芋上翻出的“新花样”。即将山芋煮熟捣烂,摊成薄薄的薯饼,两面撒上芝麻,晾到七成干后切成细条状,最后放在油锅里炸一下,便制成了香甜脆酥的“芝麻薯条”。这在当时人们眼里属于精制“口销货”,往往只在过年时才肯拿出来招待上门拜年的客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再后来,随着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山芋也逐步退出了各家各户的餐桌,而成为农村家畜——猪牛羊的主要饲料。山芋藤也属于饲料的一部分,我的印象中一般将新鲜的山芋藤直接喂养给牛或者羊;而喂养猪时,则将山芋藤切成小段煮熟,有时还要拌些米糠,怪不得农户家里的猪总是长得很肥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现在人们对于山芋确实吃的很少了,但吃山芋梗的却越来越多。每年七八月份,是山芋藤蔓初长成的时候,那翠嫩翠嫩的“山芋梗梗”,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一道时令蔬菜。采摘“山芋梗梗”也是有讲究的,要选择粗壮鲜嫩的,连带叶子一同摘下来,而对于那些短小瘦细或枯老发黄的则一律舍弃。这一点可能城里人并十分不清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山芋梗梗做菜最麻烦的一道工序是“去皮”,即要将一根根“山芋梗”的外皮撕去。前面讲过这是一道“技术活”,对此我算是一名“熟练工”,得益于小时候的经常锻炼。一般做法,先从叶子茎部开始掐破半边的“皮”,然后折断茎肉带着另半边的“皮”一撕到底,其次是“反其道而行之”,将另半边的“皮”也一撕到底,最后按照2-3厘米长度标准折成若干小段。当然,每折一小段同时也可以清除残留的“皮”。有些品种的“山芋梗”皮很难剥离,我们称之为“洋山芋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撕山芋梗”这个活虽然有些麻烦,但还是包含着许多玩耍的乐趣的。例如,小伙伴们会将“山芋梗梗”折制成“项链”“耳坠”“头饰”“佛挂”,以及“手链”和“脚链”等等。当然这些美妙的“作品”更多出自女孩子之手,她们互相装扮,各自欣赏。这难道不是“七零后人”最原始的审美行为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所以,我今天要真诚的感谢那些年里的“山芋”和“山芋梗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