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萍//铭记星光——读张俊彪先生《我的第一位评论家》有感

玉雪

<p class="ql-block"> 张俊彪先生从微信给我转发了他的《我的第一位评论家》,我一口气看完,被先生的真诚和谦虚深深打动。这篇文章绝非仅仅是一段尘封往事的简单回放。它是一曲饱含深情的文人相重之歌,一幅映照时代波折与人性温度的浮世绘,更是一座由无数星光点缀而成的、关于感恩与记忆的丰碑。捧读此文,我心中激荡着双重感慨:一为先生与林家英教授等名家之间那份纯粹而珍贵的文学情谊;二为先生在文末那浩瀚星河般的名单中,竟也提及了我的名字——这份意外与荣光,瞬间拉近了我与先生文字的距离,更让我深切体会到先生心中那份对“贵人”近乎虔诚的铭记。</p><p class="ql-block">一、 雪中送炭:林家英教授与文学初心的烛照</p><p class="ql-block"> 文章最核心也最动人的篇章,无疑是关于林家英教授的回忆。这段往事,被先生描绘得如此细腻、温暖,又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艰辛底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艰难时世中的文学微光</p><p class="ql-block"> 文章开篇即奠定了基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艺界的百废待兴。张俊彪先生虽出版了《刘志丹的故事》,但喜悦很快被现实的冰冷浇灭:为求一篇千字书评,竟四处碰壁。那几位曾受他鼎力相助、得以平反安置的文人前辈,在需要他们“反哺”文学新苗时,却以各种理由断然拒绝。这鲜明的对比,不仅揭示了特定历史时期文人圈层的复杂生态,更凸显了张俊彪先生彼时的孤独与无助。这份艰难,让后来林家英的出现,显得如同暗夜中的烛火般珍贵。病榻上的承诺与风骨:</p><p class="ql-block"> 林家英教授的形象在先生的笔下熠熠生辉。她卧病在床,丈夫在旁煎药,环境是昏暗的灯光与简陋的铁火炉。然而,当得知这位年轻人的困境和梁胜明的推荐后,她没有丝毫推诿。一句“书带来没有?”尽显其率真与对文学的赤诚。更令人动容的是,她不顾病体沉重,慨然应允“后天晚上来拿稿子”。这份承诺,重逾千金。她深知一篇及时的评论对年轻作者意味着什么,这份责任感和对后辈的提携之心,是真正的文人风骨。</p><p class="ql-block">炉火温热”与“星月交辉” : </p><p class="ql-block"> 取稿的场景更是充满画面感和情感张力。依旧是病榻,依旧是昏黄的灯光,林教授刚刚服完药沉沉睡去。她的丈夫小心地递上誊抄校对好的稿子。当先生鞠躬致谢时,他感受到的是“炉火的一股温热气息”。这“温热”,是林家英抱病挥毫的赤诚,是她丈夫默默支持的爱意,更是文学薪火传递的温度。先生离开时,“满天星月輝耀”,这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他内心被林家英的人格光辉所照亮后的写照。梁胜明读稿后的兴奋与评价,则从侧面印证了林家英文章的分量及其在文坛的地位。她的评论,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对一个年轻作家文学生命的及时肯定与有力托举。</p><p class="ql-block"> 林家英教授,这位“兰大才女”、“校花”,在张俊彪先生的生命叙事中,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象征着文学传承的无私,象征着困境中人性的温暖,象征着真正的学术大家应有的胸襟与担当。她不仅是“第一位评论家”,更是先生文学道路上至关重要的“引路人”和“守护者”。多年后西丽湖的会面与题诗墨宝,则是这份情谊跨越时空的延续与升华。</p><p class="ql-block">二、 星河璀璨:一份名单的重量与感恩的铭刻</p><p class="ql-block"> 文章后半部分,尤其是那份长达两百多人的名单,带给读者的震撼是巨大的。这绝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张俊彪先生用数十年光阴精心编织的“感恩图谱”。</p><p class="ql-block"> 从“第一位”到“浩瀚星河”: </p><p class="ql-block"> 从林家英开始,这份名单不断延伸、扩展,汇聚成一条文学的星河。杨植霖的序言,冰心、丁玲等文坛泰斗的关注,以及后续众多评论家、学者、记者们的研究专著、评论文章、报道……每一位名字的背后,都代表着一次肯定、一份支持、一段对张俊彪先生文学世界的探索与解读。这份名单,是先生文学成就被广泛接受和深度研究的明证。</p><p class="ql-block">“铭记”作为一种德性与操守:</p><p class="ql-block"> 张俊彪先生对这份名单倾注了深沉的情感。他反复强调“铭记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贵人,每一位恩人,既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操守”。这绝非客套之言。经历过早期求评的艰难,他比任何人都更懂得“雪中送炭”的珍贵。他将那些帮助过他的人,视为改变其命运轨迹、照亮其人生旅程的“星光”。没有他们,“自己的人生旅程,可能将会更加艰险危难,更加扑朔迷离”。这种认知,源于他深刻的生命体验和谦卑感恩的品格。</p><p class="ql-block">名单的震撼力与“抱憾”:</p><p class="ql-block"> 这份名单的震撼力,不仅在于其长度(200多万字的研究评论,两百多个名字),更在于其细节——先生甚至清晰地记得那些“没有留下姓名”或“被我忘却了”的人,并为此感到“抱憾终生,不可饶恕”。这种近乎“负罪感”的表达,将“感恩”这一情感推向了极致。它表明,在先生心中,这份“铭记”的责任是如此之重,任何疏漏都让他难以释怀。这份名单,已内化为他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是他对文学、对人生、对情义最深沉的回应。</p><p class="ql-block">三、 提及我名:一份意外的荣光与深切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当我的目光扫过那浩瀚星河般的名单,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名字也忝列其中时,心中涌起的感慨难以言表。这绝非仅仅是名字被提及的虚荣。</p><p class="ql-block">被“星光”照耀的感动:</p><p class="ql-block"> 在先生所感念的、那众多曾为他投注过关注与心力的名字中,竟也有我的存在。这让我感到无比荣幸,同时也深受感动。这意味着,我那些微末的文字或工作,曾有幸触碰到先生的文学世界,并被他视为值得铭记的“星光”之一。这份肯定,温暖而厚重。</p><p class="ql-block">更深切地理解“铭记”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我的名字出现在这份名单里,让我瞬间与文章中那份深沉的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我更能体会到先生书写这份名单时的心境——那是一种对文学情缘的珍视,对他人善意的敬畏,对“滴水之恩”的涌泉相报。它让我反思:我们是否也能如此珍视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铭记那些曾给予我们帮助和启发的“贵人”?张俊彪先生用他的行动和文字,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关于“铭记”的典范。</p><p class="ql-block">融入文学传承的链条:</p><p class="ql-block"> 看到自己的名字与林家英、霍松林、冰心、丁玲等如雷贯耳的名字并列(尽管位置不同),仿佛自己也短暂地融入了这条由先生所见证的、温暖而坚韧的文学传承链条之中。这份名单,不仅记录了张俊彪先生的感恩,也记录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传播史上的一段生动侧影。能成为其中的一个微小节点,深感与有荣焉。</p><p class="ql-block">星光永恒,情义长存</p><p class="ql-block"> 《我的第一位评论家》是一篇关于“遇见”与“铭记”的杰作。张俊彪先生以真挚的笔触,还原了与林家英教授相遇的温暖瞬间,那病榻上的承诺、昏灯下的文稿、炉火的温热、星月的辉光,共同铸就了文学史上一个关于无私提携与深切感恩的永恒画面。而那份沉甸甸的名单,则是他将这份感恩之情无限延伸,试图铭刻所有曾照耀过他的“星光”。这既是对个人文学旅程的深情回望,也是对一种珍贵文学伦理的坚守与弘扬——珍视每一份善意,铭记每一份恩情。</p><p class="ql-block"> 先生感慨:“他或她的出现”可能改变命运的轨迹。而我们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的,正是无数“他或她”的星光汇聚,如何照亮了一位作家,也温暖了文学的道路。林家英教授作为那第一束最温暖的光,其意义尤为重大。而先生这份近乎偏执的“铭记”,则让这所有的星光得以永恒闪耀。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德性”与“操守”,更是馈赠给所有读者的一份关于情义、关于感恩、关于文学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读罢此文,掩卷长思,心中唯有敬意与感动。为林家英教授的风骨,为张俊彪先生的深情,也为文学世界中那些默默传递的温暖与力量。这份星光,值得我们所有人仰望与铭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胡玉萍(网名玉雪),女,医务工作者。文学爱好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楹联学会会员、咸阳市作协会员、咸阳市书法协会会员、咸阳市女子诗社副社长、旬邑蒹葭诗社社长、旬邑县张俊彪文学艺术研究会理事。著有《玉影流年》《且听风吟》、合集《蒹葭诗集》《豳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