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上午,杨浦区长海路街道盛世豪园居委,继续举办学生暑期活动,推出了一档名为“江南好乡韵”长三角地方戏汇演的节目。活动的主办方和演出方等的本意,应该是为丰富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并借此向孩子们传播地方戏曲知识,至少是让他们有个初步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虹口区所属的上海枫樵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演员的演出十分尽心,但令人遗憾的是观众寥寥,原本通知邀请的小朋友和老朋友,不知是不感兴趣还是其他原因,拢共才来了二十人不到。这种场面不禁有点让人尴尬,也显示出地方戏曲传承令人担忧的一些问题。</span></p> 送长三角地方戏到社区 演员们因陋就简化妆 人数不多的观众 沪剧选段《看龙船》 沪剧选段《卖桃子》 戏曲联唱《江南好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毕竟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文化娱乐活动单调缺乏,现在孩子的娱乐选择太多了,短视频、动漫、游戏等,似乎更契合他们的认知节奏和兴趣点。而传统地方戏的唱腔、节奏、故事背景,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太大的距离,再加听惯和说惯普通话的孩子,连戏中最基本的语言也听不懂。于是,尽管台上演员尽心尽力在唱,台下的观众则是懵里懵懂,甚至莫名其妙。如此,怎么能让孩子们觉得有趣?!</span></p> 苏州弹词《杜十娘》 锡剧《珍珠塔》选段 越剧《红楼梦》选段 上海说唱《老年朋友》 黄梅戏选段 演员向观众谢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说,如今地方戏的传播方式还是比较传统。若只是单纯的“汇演”,对不熟悉传统戏曲的小朋友来说,可能像在看“陌生人的故事”。若是能结合他们熟悉的元素——比如把戏曲片段编成动画、用戏曲唱腔唱他们熟悉的儿歌,或者让他们参与简单的戏曲体验(画脸谱、学几个动作)等活动,或许还能拉近些距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地方戏的传播和传承,不能只是“等观众来”,而是要主动走到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和孩子们的身边。或许可以从“体验感”和“关联性”入手,让地方戏在孩子们眼中不再是“老古董”,不再看不懂,而是成为能和当下生活产生连接的文化符号,慢慢让小朋友觉得“这东西还挺酷的”和是完全可以接受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显然,地方戏的传播和传承的路还很长,该做的工作还很多,这些都是有关方面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写于2025年7月29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