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蝉鸣把三伏天泡得发胀,天气预报里的高温预警像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人不敢出门。几把钓鱼竿竖立在墙角的钓具架上,竿梢上的红绳被空调风吹得晃啊晃,晃得人心头发痒;博古架上的笔筒里插满了浮漂,长短不齐的簇拥在一起,像一盆盛开的花朵;退休后的我无所事事,唯一的爱好就是钓鱼;在家避暑的日子里,电视剧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我看的节奏;手机的光亮刺痛了我疲倦的双眼,唉!什么时候才能有个凉快天啊?</p><p class="ql-block">这一天终于来了,正赶上大暑节气。凌晨三点半的闹钟响时,我几乎是弹跳起来。手机屏幕上"阴天有雨,东北风三级,26至35度"的字眼,比冰镇啤酒还让人提神——前几天地表温度飙到四十多度时,连河边的柳树都蔫头耷脑,如今总算等来个像样的日子。</p><p class="ql-block">"钓瘾犯了是吧?"电话那头的洪哥笑声震得听筒发颤,"我跟炮哥在楼下等你,带件薄外套,水边凉。"</p><p class="ql-block">下楼时,楼道里的声控灯应声而亮,照见我肩上扛着的鱼竿包、手里拎着的钓箱,还有胳膊肘夹着的抄网,活像个搬家的。小区门口的路灯下,洪哥正把渔具往后备箱塞,他一米八的个头往那儿一站,比旁边的SUV还显敦实,嗓门却比发动机还响:"你这装备够全乎,是打算在水库住下?"</p><p class="ql-block">副驾驶座上探出一个人头来,他是炮哥,比我早退休一年,头发白了大半,背却挺得笔直,每次钓鱼他都很积极,他吐出一口烟后道:"年轻人就是讲究,我当年一根竹竿钓遍南湾水库。"</p><p class="ql-block">炮哥最善于使用炮竿,也就是传统钓。他最短的竿是二十米,最长的三十五米,我们都习惯称他为炮哥也是来源于此。</p><p class="ql-block">炮哥说他钓遍南湾水库这话不假。他说的那都是几十多年前的事儿了。</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南湾水库让钓鱼,钓鱼的人也不多,不像现在,钓鱼的人比鱼还多。</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在南湾水库钓鱼每人只收3块钱,有时还卖月票和年票。由于台钓还没有在大陆问世,钓鱼人使用的都是传统钓法,最长的钓竿只有十米左右,有的人还使用竹竿制作的钓鱼竿,出竿时一节一节的往前接,收竿的时候一节一节的拔下来,非常麻烦。</p><p class="ql-block">那时候钓鱼,条件好的骑上摩托车,条件一般的就骑二八大杠自行车。那时候装鱼的东西不叫鱼护叫鱼扒篓。简易钓箱是用6个圆的钢筋焊吧焊吧,找几根打包带编一个长方形的篓子,又能当凳子坐,又能装东西。你还别说,那时候商品极其短缺,钓鱼人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用中药酒泡制的小米作窝料,去污水沟砖瓦块子底下挖出来的几根蚯蚓当钓饵,还有的人用自家养的会下蛋的鸡刚下的蛋,取蛋黄一个,用蒸馍的面和成团再加几滴小磨香油,鱼饵就成了。小鱼不闹窝就用蚯蚓,小杂鱼多了就用面饵,如此这般,每天都钓得天昏地暗,鱼获满满。</p><p class="ql-block">炮哥是个狠人,有一次他骑摩托去钓鱼,快到钓点的时候,摩托车被路上的河沙滑倒了,摔的不轻。我问他还能钓不?不行就回家。炮哥拍打拍打衣服上泥土,站起来笑笑说没事。就这样他坚持钓了一天鱼,谁知第二天他去医院拍片子,左边的肋骨骨折了三根。</p><p class="ql-block">由于水源保护,南湾水库禁钓了。有一家网箱的老板与管水库的“关系”处理的比较好,别人不让开钓,他那网箱随便钓。炮哥有一次去钓鱼,从早到晚硬是没有一口,同伴们都走了,他一个人死守,天黑之前终于等来了一口,这一口不得了,他用3.0的主线、2.0的子线与鱼斗智斗勇一个多小时,硬是盘上来一条28斤重的大草鱼。</p><p class="ql-block">(本故事纯属虚构,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