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绍隆寺”

安静

<p class="ql-block">圌山位于景色秀丽的六十里的名山之中,它雄险奇秀,风景秀丽,天然洞之多,有36处悬崖、72个奇洞之说,大者如仙人洞,小者如庙仙洞。千年古刹绍隆寺就坐落在这叠翠峰峦、茂林修竹之中。空中俯瞰,它就像放置在圌山的一盆千年盆景,光彩夺目,因为绍隆寺圌山才有了灵魂;因为绍隆寺圌山才被人们所寻梦;因为绍隆寺黄明踏青的习俗才得以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刹、高僧辈出、塔名东南、绍隆密语、古刹新辉"。绍隆禅寺,始建于唐朝宝历年间,重建于宋绍兴年间,后又被毁,到明朝初年经比丘尼募化,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恢复重建,名曰"莲觉寺"。清康熙二十三年,玄烨首次南巡时,将"莲觉寺"改为"灵觉宝寺",因金山高僧法乳超乐所请,将绍隆禅寺赐给金山寺为下院,作为金山寺高僧大德晚年修心养性之所。将比丘尼迁到圌山桃仙洞。康熙38年,玄烨第三次南巡时,题书"灵觉宝寺"匾额和抱柱联:"上有奇突山峰,下显真象龙脉",并赐绍隆寺铜毗卢遮那佛像、铜观音像、藏经等宝物。</p> <p class="ql-block">“绍隆寺”象“盆景”一样,深藏在圌山丘陵中,寺内古樟成林,竹影婆娑,营造出“深山藏古寺”的幽静氛围,与盆景艺术中“一景二盆三几架”的意境营造异曲同工。盆景通过微缩山水、枯荣相生的手法表现“咫尺山林”的禅意,而古樟景观则以自然生长之态传递“静观自得”的禅思。绍隆禅寺的百年香樟以虬枝盘曲、冠幅如伞的自然形态著称,其枝干虬曲、根系虬结的形态与盆景艺术中“老树虬枝”的审美追求高度契合。盆景艺术家常通过修剪、蟠扎等手法,将树木的天然姿态升华为艺术化的“古”“奇”“险”,而古樟树则通过岁月积淀自然形成类似盆景的苍劲感。</p> <p class="ql-block">清嘉庆丙辰年,绍隆寺再次修缮,由当时丹徒县名人茅元铭(乾隆三十七年,二甲六名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广东学政、以侍讲学士省觐告归原籍丹徒)题写了"绍隆禅院"的门额,灵觉宝寺从此易名为"绍隆禅寺"。</p> <p class="ql-block">绍隆禅寺金匾为康熙御笔,意为“绍继金山禅宗,兴隆历代香火”。山门两侧古银杏参天,枝叶掩映下,“上有奇突山峰,下显真像龙脉”的楹联赫然在目,暗合康熙帝曾在此驻跸时对寺院地脉的赞叹。步入寺内,古柏成行,紫竹婆娑,晨钟声从大雄宝殿隐约传来,瞬间涤荡尘心。依山而建的禅意空间,寺院依五峰山南麓而建,分三进院落,融合明清建筑风格与佛教文化。前院山门嵌乾隆五十九年茅元铭题“绍隆禅院”石额,古银杏树龄逾300年,象征寺院沧桑。中院大雄宝殿,供奉明代铜铸毗卢佛像,两侧壁画描绘佛教故事。玉佛殿,藏西藏千年观音菩萨像,工艺精湛,慈悲庄严。后院法华楼,1989年建成,赵朴初题匾,现为禅修与佛学讲堂。藏经楼存《龙藏》等典籍及乘义老和尚486颗舍利子,为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绍隆寺里有许多传奇。千年之迷"活地"龙脉。绍隆禅寺福慧楼(龙地)里面,有一块被僧人们称为龙舌的"活地",它长2.5米,宽2米,这块"活地"每年约以1-3厘米的速度微微隆起,一般十年左右,寺庙就举行隆重的取土仪式,至今依然。这持续千百年来的奇异现象,令人难得其解。因此,令无数信徒前来朝拜,并先后吸引国内多家电视台前来报道,最为有名的是《国家地理》、《走进科学》栏目﹣﹣古刹"活地之谜",上海同济大学专家对"活地"进行了多日勘探,也未作出最终解答,给此地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绍隆禅寺的老大殿里悬挂着一口神奇的幽冥钟,为明弘治十四年用生铁铸造,重达三千六百斤,上面铸造的祥龙、麒麟等图案清晰可见,该钟中央刻铸的"皇帝万岁"四个金色大字非常醒目,资助铸造该钟的一千多名佛教信徒的名字也刻列其上。该钟如何由五台山来到镇江金山寺?来寺内为何叩钟不鸣从而被遗弃寺内后院?最后由觐云法师请到1983年开放后的绍隆禅寺后,如何从一口哑钟突变为钟声洪亮悠长的响钟等,这一系列的故事说来令人神住。</p> <p class="ql-block">炎炎夏日,热浪沸腾,广场上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盖天敞日,院中的荷花池,荷花亭亭玉立,玉石雕彻的小桥,弯弯曲曲,古木参天,树影婆娑,把两边金碧辉煌的寺殿,烘托勃勃生机,褝意空灵。</p> <p class="ql-block">庭院内褝弦梵音,少男少女们跪地祈祷,和尚在旁念经,高大的菩萨金衣加身,目不转睛,一动不动,威武雄壮,“大雄宝殿”内香火不绝,人头攒动,若大的寺庙,干净,清爽,宁静,仙境。</p> <p class="ql-block">午间在大雄宝殿侧殿静坐,檀香袅袅中,僧人诵经声与檐角铜铃轻响交织。殿内供奉明代铜铸毗卢佛,慈悲低眉;玉佛殿内一尊西藏千年观音像,半裸上身,衣褶流畅,据传由印度传入,历经丝路风霜。寺内茶室提供本地“金山翠芽”,茶汤清冽,佐以寺僧自制的黄精糕,恍然体会“茶禅一味”的深意。</p> <p class="ql-block">午后,寺外圌山脚下的千年古刹渐归宁静,归途中,回头一看,高架桥下的“绍隆寺”依旧是黄墙垒壁,金瓦鳞次,树影婆娑,钟声依旧,心中不由感慨:绍隆禅寺之妙,在于将禅宗“不立文字”的智慧融入山水画卷,让游人在一砖一瓦间,触摸到千年未绝的法脉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