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觉得,好人与坏人之间,或许只有一个区别:有无良知。即使坏人,也有好的一面,好人也有坏的一面,就体现在做事时刻良知的有无。良知是一个大的概念,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p> <p class="ql-block">孟子以后,儒家思想虽然有很大发展,但没有人专门讲良知,直至明代,才有王阳明重提良知。(王守仁曾在阳明洞修道,故自号阳明子,人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的学术思想虽然有变化,但比较一贯的主要是致良知。他文治武功,戎马倥偬之际,随时不忘讲学,也就是讲良知。有一次,某乡绅请他讲学,问他:“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他用乡绅原话回答:“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他认为那个时代所缺乏的就是良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为什么要重提良知?今天的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我想把它们归结为两点,就是我们今天已经失去了两种最重要的感觉:羞耻感和敬畏心。有一句名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过去也有什么都不怕的人,但是他们怕天,怕天打五雷轰。今天的人们却完全失去了羞耻感和敬畏心,无羞无愧不知耻,天不怕地不怕,可以肆无忌惮了!</p> <p class="ql-block">没有宗教神学的信仰,是否就不能找到敬畏感呢?如有可能,那就是致良知,选择良知去做人做事,而不是抛弃良知与羞耻,做事时考虑是否公平正义,是否利他有益社会,是否伤及他人或公共利益。泯灭良知的人,比野兽还可怕,缺乏敬畏,目无法度,心无廉耻,<span style="font-size:18px;">损人利己,甚至损人害己,祸国殃民,</span>什么坏事做不出来?</p> <p class="ql-block">有敬畏,存良知,做善事,这是做好人的根本,当然,你可以另有选择。但好人与坏人,结局都免不了一死,只不过坏人留下恶名,如秦桧一样遭人唾骂,而好人即使不会留下美名,但绝不会留下骂名,让人祖宗十八代去骂。</p> <p class="ql-block">嗨,诸君,你的选择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