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与追忆,在十全街头(二) 十中、织造署旧址、瑞云峰...

mengyang

<p class="ql-block">最初走入的学校即为十全街带城桥附近的“带城小学”。原想报上一年级结果因我的生日晚了几个月只能从大班读起。</p><p class="ql-block">带城小学的低年级在校本部靠西,校门很小,疑是一条大户人家的备弄。往里走会发现一井一井的屋子,而被改建的屋子成了一个个教室,最里面有一个院子,院子边挖有一个沙坑,这就是我们的操场。</p> <p class="ql-block">现在己无法找到这“备弄”的原址了,但大致就在这一带吧。在这里我有愉快的回忆,当初在二年级时被老师们作为优秀学生挑选进了“三速班”,这个班得到老师们特别的宠爱,同学们相互特别的友好。而后我们直接跳过四年级进入了校本部的五年级。</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带城小学的校本部,但现在学校已经整体搬迁到葑门外更大更完美的校园去了。</p><p class="ql-block">进入校本部的我有点飘了,又是市少年技巧队队员,又是沧浪区少年合唱队队员,又沉溺于市少年之家的航模,也有气象小队活动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学校内部的教学楼,而现在这些已不屑一顾了。而我们当时只有几间破落的平房...</p><p class="ql-block">妈妈对我的学习很少关注,她只是每周日会极认真地检查我的日记。而我却是最烦写日记了,往往是快至周末马马虎虎的连着补写几天的“日记”,并且统一格式: 今天天气很好...</p><p class="ql-block">就在临考初中前的某日,妈妈当着我和我的同学的面说: 这次考初中,谁考得最好,我就送他这枚纪念章。纪念章是妈妈单位的同事作为全国劳模去苏联参观访问带回的,非常的漂亮。</p> <p class="ql-block">当年苏城最好的学校就是“苏高中”和“附中”,而苏高中没有初中部,附中自然是最好的初中了。“附中”的全称是“江苏师院苏州附属中学”,一段历史的折腾后现在叫“十中”了。</p><p class="ql-block">考试的结果让人十分的懊恼,我和附中擦肩而过,妈妈则是毫不犹豫的将苏联纪念章奖励给了我的一个考取了附中的沈同学。从此,附中(十中)成为我难以挥去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今年暑期苏州推出“校园晒宝”活动,组织多所拥有历史文化资源的学校向社会开放,展示建筑、文物和古迹。一天一预约,弄个门票借机会十中走走去。</p><p class="ql-block">十全河畔带城桥下塘,一座前生为“振华女中”的百年名校“十中”座落在“苏州织造署”旧址上。</p> <p class="ql-block">带城桥下塘的姑苏十六贤廊以字体变形的形式展现了范仲淹、唐伯虎、叶圣陶、贝聿铭等十六位苏州历史名人的形象,展现出姑苏深厚之文化底蕴。 ‌</p> <p class="ql-block">十中校园有三宝,这第一宝是苏州织造署旧址,它是江南三织造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宝是织造署西侧的行宫,及行宫前的太湖名石瑞云峰;第三宝是振华女子学校的办学旧址。</p><p class="ql-block">来到十中南校门“苏州织造署旧址”处,所见“苏州织造署”旧址头门。头门为硬山造,面阔三间13.4米,进深6,4米,于脊柱间安断砌门(将军门)三座,门扉六扇及门簪、抱框、连楹、下槛、砷石等均为原物。</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苏州自古为中国丝织中心之一。为满足宫廷需求,自元代起就在苏州设立织造局。明代由太监兼理织造,织染局设在现在的观前北局。清顺治三年(1646),在带城桥东明末贵戚周奎(崇祯帝周皇后之父)故宅建织造局,又名总织局。康熙十三年(1674)改为织造衙门,称织造府或织造署,由内务府派郎官掌管。织造署除在苏州、松江、常州三府自设机房雇工织造以供皇室消费外,兼管三府机户和征收机税等事务,当时与江宁(今南京)、杭州织造署并称“江南三织造”。康熙二十三年,在织造署西部建行宫,作为清帝“南巡驻跸之所”。康熙六下江南,六次都住在苏州织造署;乾隆六次下江南,五次住在织造署。</p> <p class="ql-block">织造署旧址仪门面阔五开间,硬山造,正三间为鱼龙吻脊,设垂脊,东西梢间为哺鸡脊。檐口为蒲鞋头云头挑梓桁,室内方砖铺地,覆盆式连磉柱础。梁架结构为前后双川。梢间为书条式短窗下半墙。</p><p class="ql-block">仪门上方有匾额“苏州织造暑”五字为何绍基题书。</p><p class="ql-block">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何凌汉长子。晚清诗人,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匾额下方为一大块砖雕“西花园图”。</p><p class="ql-block">清代苏州织造署的“西花园”,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成,曾作为康熙、乾隆南巡时的行宫驻跸地。</p> <p class="ql-block">康熙和乾隆的驻跸之所,不仅仅局限于西花园行宫,而包括整个织造署。乾隆十五年(1760年),曾绘有一张《苏州织造府行宫图》。仪门处砖刻图为复制之作。从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整座行宫坐北朝南临河,河上架构一座红板桥。蔚为壮观的织造署,各类建筑纵向排列广达十一路。宫内因地制宜,设置花厅、照厅、寝宫、佛堂、戏房戏台,以及印书房、内侍房、随侍房、内监房、御膳房、御茶房、更房等。</p> <p class="ql-block">进门一边屋可见有展示刺绣棚架及《红楼梦》中之人物版画像。</p><p class="ql-block">据考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与舅祖李煦曾先后担任苏州织造之职,特别是李煦,在苏州任织造长达几十年,康熙南巡时,四次以织造署作为行宫。有学者认为曹雪芹可能幼时曾随前辈在苏州居住过,因而《红楼梦》中存放着他童年美好的回忆与对这片土地的眷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描写的丝绸服饰和刺绣用品之多、之全、之杂、之真在中国所有古典小说中可谓独一无二。一方面,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对清代贵族生活的描述,反映了康乾时期苏绣的品种、技艺、用途、风格特色。另一方面,书中关于苏绣的描述,也以文字丰富了苏绣的可视形象,为研究这一时期的苏绣提供了翔实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多祉轩”,清代苏州织造署旧址内现存的重要建筑,此轩为歇山式方亭,采用小青瓦屋面和嫩戗发戗做法,檐口设蒲鞋头云头挑梓桁,下悬万川挂落,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清代园林特色。</p><p class="ql-block">“多祉”二字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祈福文化,常用于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祉”意为福祉、吉祥,多祉轩的命名反映了古人希望生活富足安康的美好愿景。 ‌‌</p> <p class="ql-block">轩内有抱柱联是:静多祉轩中的抱柱联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温不增华寒不改叶修身俭以养德,温不增华寒不改叶。</p><p class="ql-block">上联出自于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p><p class="ql-block">下联出三国时期诸葛亮《论交》:“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险夷而益固。”</p> <p class="ql-block">多祉轩左侧靠墙有书条石《重建苏州织造署记》</p><p class="ql-block">《重建苏州织造署记》是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刻立的碑文,记载了苏州织造署在同治十年(1871)重建的历史过程。 ‌该碑记录了织造署由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火后,同治十年启动重建的经过。工程耗时一年,涉及四百多间房廊,耗资四万二千余串,由曾国藩、张之万、何璟、恩锡等多位官员主持。因经费和工程量限制,部分工程未能完成,期待后人续作。碑文由督理苏州织造德寿撰写,进士何绍基书写,金匮周秉锠摹镌,是研究清代苏州织造署变迁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多祉轩中右侧靠墙还有两块书条石</p> <p class="ql-block">《钦命督理织造少司空燦翁陈公去思碑记》</p> <p class="ql-block">《苏州织造署多祉堂记》</p> <p class="ql-block">多祉轩西侧有一口古井,曾于校园改造中被发现并命名为“龙井”。井栏圈底部刻有祥云图案的底座为原物,随同打捞出的“原配”井栏圈发现的已经断裂成几块,但上面依旧能清晰地看到雕刻了“五爪金龙”,图案精美令人赞叹,被视为苏州织造署旧址的“龙”元素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后面的“龙井”两个大字为瓦翁所题。</p><p class="ql-block">瓦翁(1908-2008),本名卫东晨,字止安,苏州人,中国著名书法篆刻家,曾任苏州文联艺指委副主任、东吴印社名誉社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苏州织造署曾经规模宏敞,厅堂、园池、机房、吏舍齐备,占地甚广。可惜咸丰十年全部毁于兵火。同治十年重建,但仍未能恢复旧貌,眼下仅存头门、仪门二进及西侧多祉轩等少量遗迹。</p> <p class="ql-block">多祉轩向西,那一片绿色让人看到了另一番西花园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戊子紫藤棚”,该紫藤棚‌是学校1948年(农历戊子年)毕业生为母校留下的纪念性建筑,位于校园西花园内。</p><p class="ql-block">棚廊一侧走廊口有对联:“以朴为秀古原树,其真自写斜阳花。” 为吴昌硕题书。</p> <p class="ql-block">1948对我来说是一个敏感的数字,游走其中甚是感慨,物是人非啊!</p> <p class="ql-block">棚廊另一侧入口的楹联是:“明月满尊开上阁,古香半榻捡藏书”。</p> <p class="ql-block">棚廊两侧绿树成林,高耸的朴树挺立着,125年的树龄却丝毫没有老态龙钟的腔调。</p> <p class="ql-block">众多人群来到十中参观,相信更为重要的都想亲眼目睹这“瑞云峰”而至。</p><p class="ql-block">“瑞云峰”,不仅为江南三大奇石之首(另二石为西湖绉云峰和豫园玉玲珑),因石头上刻有“臣朱勔进”字样,故被认为是北宋末年花石纲遗物,历代均有著录,是一块流传有序的太湖石。其流转史贯穿千年中国园林史与社会变迁,被李根源誉其为“苏城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瑞云峰原为太湖洞庭西山“小谢姑”峰,与“大谢姑”并称姊妹石,系宋徽宗营建汴梁艮岳御园时,由宠臣朱酚督办采运的“花石纲”进贡石。据《癸辛杂识》载:"大谢姑渡江而北,小谢姑沉湖未起",然高达15米的“大谢姑”毁于靖康年间战火之中。“小谢姑”在运输途中翻船沉入太湖后,虽经多次打捞,但因靖康之变(1127年)金兵破汴京,北运中止,自此遗落太湖之野。</p><p class="ql-block">明代弘治年间为吴县进士陈霁(弘治八年进士,官至国子祭酒,苏州横泾上堡人) 所发现,首次打捞时沉没底盘,仅取石身;后因风水师言其“形如火字不利宅主”,截去六七尺。</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湖州南浔富绅董份购得此石,在运往家乡湖州浔时竟化在同一太湖水域沉没,二次打捞居然先得陈霁所弃底盘,再获石身,终成“峰座合一”奇观。董氏遂将其作嫁妆赠予苏州女婿徐泰时。徐泰时宿置石于私家东园(今留园),改名“瑞云峰”,取“祥瑞凝云”之意,自此名动江南。</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四年,为迎接乾隆第六次南巡(1780),苏州织造太监全德将瑞云峰从留园迁至织造署西花园(行宫),立于水池中央,面朝皇帝行宫,成为皇家御览之核心景观。</p> <p class="ql-block">细观其形质,实造化奇观。总高6.25米,峰体5.12米,宽3.25米,厚1.3米,侏罗纪灰岩经亿万年水蚀,成七十二孔窍,暗合周天星宿。昔人论石"透、漏、瘦、皱"四美,此石尽得风流。袁宏道《园亭纪略》赞其"妍巧甲于江南",非虚言也。月光穿洞,夜现星芒,清《吴门表隐》载 “瑞云峰顶夜吐光,色青白如星,子时最显,土人以为瑞。”,实为自然造化之奇观。</p> <p class="ql-block">瑞云峰北岸同时竖有两块标记为重点文保单位的石碑,分别是1957年的省文保及1985年的市文保。</p><p class="ql-block">和留园的冠云峰立于平地不同,瑞云峰矗立在一个水池中。据说,以前水池里养的也不是金鱼,而是鲤鱼。鲤鱼跃龙门,一变为龙,而龙从云,正合瑞云峰的名字。由此细节,即可看出古人的风雅和良苦用心。</p> <p class="ql-block">2013年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十中的“第二宝”。</p> <p class="ql-block">学校最初由王谢长达于1906年创办振华女校,1918年增设中学部,1928年迁至苏州织造署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名为振华女中,1953年起更名为苏州市第十中学。</p><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来,学校不管风风雨雨总是硕果累累。所谓百年树人,其中不乏无数先辈呕心沥血的奋斗...</p><p class="ql-block">“振华女子中学旧址”是十中的第三宝。</p> <p class="ql-block">仪门后为太炎楼,门前竖立《苏州振华女校》市文保碑。</p><p class="ql-block">太炎楼,以振华女校的校董章太炎命名的建筑。集字,字出北碑,虽不知是哪块碑,但字十分漂亮。</p> <p class="ql-block">太炎楼是该校重要的历史建筑,现为校史馆所在地,展示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文物。 ‌</p> <p class="ql-block">学校创办人王谢长达纪念碑,正面刻有“伟绩长留”四字。碑文分别由中国近代的两位文化名人章炳麟(太炎)、李根源撰文和书写。碑文赞颂了王谢长达的美德懿行,对她创办振华女校的伟绩给予极高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李根源的隶书,也堪称书法中的上品。</p><p class="ql-block">王谢长达(1848—1934),出生于安徽谢氏书香世家,22岁嫁入苏州王家,其夫王颂蔚为晚清才子,明代大学士王鏊的后人,曾任两任帝师翁同龢的授业恩师,并倡导西学。1906年,谢长达与陈星昭、周修辉等人创办振华女校,取“振兴中华”之意,以“诚朴仁勇”为校训,成为江苏首所女校。该校培养了大量女性人才,包括科学家、教育家等,其孙辈中更有6人成为院士。</p> <p class="ql-block">王季玉校长塑像</p><p class="ql-block">王季玉(1885-1967)近代教育家王谢长达之女,1917年从美国学成归国,次年接任振华女校校长‌。</p><p class="ql-block">当时其母王谢长达所办的女子学堂,仅有小学,且师资质乏。为此,王季玉各方奔走,筹集经费聘请教师及社会名流蔡元培、费璞庵、胡敦复、张一磨及名师俞庆棠、竺可桢、贝时璋等为校董,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中去欧美留学者不乏其人。</p> <p class="ql-block">王季玉校长塑像之原址名“通泉”,1936年由丙子级毕业生建。水泥基座上塑有仙鹤造型喷泉一座,称“仙鹤喷泉”,后损毁。至九十周年校庆时由振华校友会在通泉旧址修建了王校长之塑像以志纪念。</p> <p class="ql-block">位于西花园草坪东端的“振华堂”无疑是一处凝历史风华、聚人文英才之地。它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老校长王季玉多方筹集资金建设的教育用房,也是师生集会、举行活动和重要典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正门上方“振华堂”三字出自清代书法家尹秉绶。门联: 规制精严迥出群,菁莪德化徧钗裙。张一麐(麟)为振华女校所撰联,张系晚清举人。</p> <p class="ql-block">一侧门有门联: 南思振华缘,北念清华情。</p><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副校长胡东成曾受邀为苏州十中题写此联,呼应其两校历史关联。该校前身振华女校曾由清华校长周诒春担任校董,且早期多有学生考入清华‌。</p> <p class="ql-block">振华堂南门的三穹门建筑延续了清代苏州织造署的官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守觉为南门处书有门联: 培育英才,振兴中华。</p><p class="ql-block">王守觉的祖父王颂蔚是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的进士,其祖母王谢长达则是振华女中创办者,其家族三代涌现出多位科学家、教育家等杰出人才。</p> <p class="ql-block">来看看王谢长达的子女们:</p><p class="ql-block">长子王季烈,清光绪甲辰(1904年)科进士,蔡元培参加会时的恩师,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之一。次子,王季同,数学家和机电专家,为近代中国数学方面的先驱之一。三子王季点,毕业于东京工业学院应用化学科是位化学家,回国创办火柴公司、北京玉泉酿酒公司等企业。四子王季绪,英国剑桥大学毕业,中国最早的的机械工程专家之一。长女王季昭,生物学专家,留学日本时与杨绛的姑姑杨荫榆是同学。次女王季苣,中国第一批官费女子留美生之一,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也是第一位华人女化学博士。三女王季玉:留学日、美,教育家。四女王季山,教育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8个子女都是国家栋梁之才。小女王季常,教育家,1933年创办苏州“私立安定初级商科职业中学”。后此校又多次更名,最后并入平江实验小学后,定名为“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p> <p class="ql-block">振华堂内民国年代的礼堂格局搭配木质的长椅、古朴的吊灯和电扇。遥想1936年建校30周年典礼,长凳上坐着于右任、叶楚伧,演讲台上是蔡元培和竺可桢,他们慷慨陈情,高谈阔论,会是怎样一种场景?</p> <p class="ql-block">2006年,学校百年华诞典礼在振华堂举行,曾经聆听竺可桢发言的一位老校友再次坐在台下,热泪盈眶。振华堂见证了多少岁月变迁,留存下多少学子的情义。</p> <p class="ql-block">“时璋楼”,1979年建成的3号楼,后为纪念校董贝时璋先生而更名。</p> <p class="ql-block">“红楼”与“元培楼”,同期1号楼、2号楼分别改为“红楼”、“元培楼”‌‌。</p><p class="ql-block">元培楼为记念蔡元培先生而命名,该校1906年由王谢长达创办时,蔡元培与章炳麟共同担任校董,为早期办学提供重要支持‌。</p> <p class="ql-block">“王鏊厅”是十中举办大型会议、典礼的核心场地,该厅以明代文渊阁大学士王鏊命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鏊为明代正德朝宰相,</span>王谢长达的丈夫王颂蔚是王鏊的第十三世孙‌。王颂蔚为清末进士,曾师从翁同龢,并培养过 蔡元培 ‌。</p> <p class="ql-block">”泽慧楼”是十中的化学生物实验楼,由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题写楼名。</p><p class="ql-block">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何泽慧是中国原子能物理事业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她与钱三强共同书写了中国核物理学的不朽传奇。</p><p class="ql-block">何泽慧的小学、中学是在外祖母王谢长达创办“振华女校”里度过的,是十中最杰出的院士校友。</p> <p class="ql-block">2005年,她为苏州十中百年校庆题字“爱国奋进”。在泽慧楼附近能看到被复刻“爱国奋进”四字的字迹。</p> <p class="ql-block">“凝怀亭”,1937年由丁丑级毕业生建,亭名由故址织造署凝怀室而得,取“凝聚对母校的怀念”之意。</p><p class="ql-block">亭内有对联: 为学心难满,忘言理更精。化用陶渊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的意境,暗指真理的深邃往往超越语言表述,需通过实践与感悟深化理解。</p> <p class="ql-block">凝怀亭附近有“恩钿月季园”。</p><p class="ql-block">蒋恩钿,振华1929届毕业,入清华,育月季,陈毅誉她为“月季夫人”。世界月季协会联合会于2008年把法国最新优秀月季“梅昂2003”命名为“恩钿女士”。“恩钿女士”月季花型杯状,花辨近百,草莓红色,芳香馥郁。</p> <p class="ql-block">疑是半亭一间,走近发现后面另有通道。亭中上悬匾额“质朴大气”,两侧有楹联: “过如春年难尽,学似秋云积不多”,为姚文田自书。</p><p class="ql-block">姚文田(1758年—1827年),字秋农, 号梅漪。归安(浙江吴兴)人。清代状元。他曾以这副对联描述自己心情,上联说:人在仕途,过失就像春天野草一样,割除不完;下联说:人的学识,仿佛秋天的云彩,怎么积累也不能满足。</p> <p class="ql-block">半亭竟是“费孝通图书馆”之入口。</p><p class="ql-block">费孝通(1910-2005年)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出生于江苏苏州。14岁时因母亲担忧其体弱,被送入苏州振华女中就读,成为该校唯一男生‌。这段经历塑造了他早期的性格,并在此结识了后来成为文学家的杨绛,开启了一段单方面的初恋‌。</p> <p class="ql-block">十中的校友长廊名为‌“闻道廊”‌,是校园内纪念校友的重要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廊间有一砖刻嵌于墙上十分醒目。上书:“寄梅以春”,左侧小字是:周诒春先生字寄梅曾为清华校长梅校长之前任同为振华校董,右侧小字是:当二零一七届高三学子毕业之际勒石西花园以纪念 丁酉年孟春 柳袁照书。</p> <p class="ql-block">周诒春(1883-1966),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曾任清华大学校长(1913-1918),后担任苏州振华女校校董‌。他与苏州十中的渊源源于振华女校时期,其担任校董可能影响了该校学生多报考清华的现象‌。</p><p class="ql-block">十中为纪念周诒春,在校友长廊镌刻其生平纪念碑,并引用其字号“寄梅以春”作为象征性表达‌。</p> <p class="ql-block">关于胡适,因其在三十年代应邀参加了振华毕业典礼,在织造府谈及《红楼梦》,又畅言女子教育,宣扬提倡女权等被篆刻于闻道廊。</p> <p class="ql-block">苏雪林(1897--1999),振华女教员,作家、诗人和学者。</p><p class="ql-block">廊道校友众多,不再一一复录于此了。</p> <p class="ql-block">“季康亭”,纪念杨绛的校园亭阁。</p><p class="ql-block">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振华女中1928届校友。受王季玉校长举荐,1938年至1939年间任振华女中上海分校校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以其名冠称此亭,意在留住彼此的思念和牵挂,即为兑现母校对杨先生“把我的思念带回去”的承诺,亦为晚辈师生继续振毕文脉而铭志。</p> <p class="ql-block">季玉厅是十中(原振华女校)内纪念第二任校长王季玉的厅堂建筑‌。季玉厅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更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绝美的木雕艺术,成为了校园里的一颗璀璨明珠。从门窗到檐廊,每一处都遍布着大量精美的木雕,这些木雕情节丰富,栩栩如生,仿佛能讲述一段段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季玉厅厅前的楹联为清代乾隆朝苏州状元,紫阳书院主讲石韫玉的对联: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处意气平。</p><p class="ql-block">而厅内的“真水无香”的牌匾,则是十中另一个校园文化精神,告诉老师和学生们要返璞归真,学做真人,不雕琢,不作假,淳朴一生。它就像一座神圣的精神殿堂,耸立在十中校园内,时刻提醒着师生们,为人做学问的深刻道理</p> <p class="ql-block">长达图书馆在原正寝宫旧址之上,由王谢长达创办,旨在纪念其创办振华女校的功绩。该馆于1931年建成,图书馆由蔡元培题写馆名,内部陈列振华女校的校史文物,包括创办人王谢长达的生平事迹、学校发展历程等。馆内还保存了章太炎撰写的碑文和李根源书写的碑文,记录了王谢长达的办学理念与成就。 ‌</p><p class="ql-block">长达图书馆门前有对联: “观天地事万殊一致,会古今文诸贤同群。”对联出自清末思想家、书法家康有为的楷书八言联。</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先生雕像。</p><p class="ql-block">蔡元培与章太炎、李根源、竺可桢等名士共同出任过振华女校校董,对学校早期发展有过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位于校园西花园西北梅岭上的“己巳亭”由1929届毕业生给母校留下的纪念物,由杨绛等校友共同参与设计建造。十年后,即1939年苏州沦陷,学校搬迁到上海,杨绛期间担任了校长。</p> <p class="ql-block">初见该亭,面对匾额上书“己巳亭”三字也是一脸盲然,更是有游客上前对我说: 老师,这三个字怎么念? 尴尬中只是怪自已事前功课没做好,惭愧啊惭愧~</p> <p class="ql-block">亭前有对联: “相与观所尚,时还读我书”</p><p class="ql-block">对联取自祝允明(祝枝山)题苏州拙政园联,它是一副集联。上联是西晋文学家左思《招隐二首》第二首中的句子。“相与观所尚”,与志同道合者一起观瞻学习美好高尚的品物,意即“各祟所尚,则义不亏矣”。下联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第一首中的句子。“时还读我书”,在孟夏播种后的农闲里,在无拘无束的外出活动后,回到家里愉快地读自己喜欢的书。</p> <p class="ql-block">亭中有碑文“己巳亭记”。碑头刻有“二龙戏珠”纹饰图案。纹饰仿汉唐纹饰造型,古朴典雅,苍劲有力。亭中碑文由己巳级学生陈浣华撰文,张镜蓉书丹,张如兰篆额,叙写了她们的同学之谊,爱校之情,费孝通、杨绛、蒋恩钿等等都在同一级就读。“虽形体分驰,而精神则永永固结也” 是《己巳亭记》中最为动人的句子,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百年名校的办学传统,先辈学子的精神,振华的精魂,在每一位振华人的精神中,“永永固结,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来今雨斋”由1930年庚午级毕业生建造,取自唐代杜甫《秋述》中“旧雨来今雨不来”的典故,反训其义得名。斋中匾额由庚午级同学撰文并丹书,表达了毕业同学对母校的深厚情感。</p> <p class="ql-block">来今雨斋掩映在西花园的苍树假山之中,粉墙黛瓦,花窗翘檐,是一间坐落在石砌平台上的古朴小屋。如今挂牌为校友会使用‌,亦是十分的幽静雅致之地。</p> <p class="ql-block">顶着烈日游走完了十中(织造署)暑假期间所开放的景区,出校门见十全河上有一全新的石桥——“织造桥”。</p> <p class="ql-block">记得上带城小学时,学校之十全街另一侧有一开阔地,当地居民告诉说这里原是有顶桥的,叫“红板桥”。清康熙、乾隆南巡到苏,均以织造署充行宫,出入必经此桥。民国时仍为木桥,1951年由于十中学校大门改到孔付司巷,桥因此也被拆除了。</p><p class="ql-block">2009年5月始,位于原红板桥原址西侧重建,11月底峻工。为避免与葑门红板桥名重复,定名“织造桥”。</p> <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织造桥”,采用的是汉白玉栏杆,栏板上镌刻桃树图案,而柱顶则选用李子图案,暗喻桃李满天下。桥宽3.1米,跨径4.8米。桥坡设计采用两侧分流的踏步形式,方便人流分散。</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走进十中(附中)真是感慨无限,如此深厚底蕴的校园造就着一代代优秀的学子。难怪当初玩伴马其、邻居王明以及夺了我的苏联纪念章的沈同学等等和人说话时腰板就那么挺直~</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这次光顾十中只是看了学校的一小部分而已,其余部分是被围住不让进的,并且还有许多值勤(学生)看管着。有几次我因越界被他们拦住,同时很客气的询问: 你是校友吗? 你是学长吗? </p><p class="ql-block">我说……</p><p class="ql-block">真想爽爽的回答: 是的,因为...</p> <p class="ql-block">十全街头,还有很多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