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永不落地的球

草重

<p class="ql-block">美篇号:19890141</p><p class="ql-block">撰文:草重</p><p class="ql-block">摄影:草重</p><p class="ql-block"> 羽毛球馆的一隅,父子二人的球场静静铺展。今天,我又远远望见他们,那片场地仿佛只属于他们两人,与世隔绝。球拍挥动间,回响的不只是羽毛球的节奏,还有那份沉默却深沉的陪伴。</p><p class="ql-block"> 半年前,在另一球馆和他们初见,让我记忆犹新。那个清晨,尽管球场内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不断,但他们却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中年男子球技生疏,只能勉强打直线球,少年约莫十多岁,穿着整洁的运动服,身形壮实,却动作僵硬别扭,移动时总是慢了半拍。他们机械地重复着击球动作,看似没有明显的进步。男子始终面带温和的笑容,不急不躁,仿佛打球的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子俩能一起站在球场上。</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误以为少年仅是初学者,便热心地上前指导:“小同学,打球要调整步伐,主动迎球,侧身挥拍才能打好。”我边说边示范动作,期待他能有所回应。然而,少年仿佛没听见,目光穿过我,迷茫地直视远方。我尴尬地停下示范,他仍机械地重复原来的动作。随后,他低声嘟囔了句什么,把球拍往场地中央一扔,头也不回地走向卫生间。</p><p class="ql-block"> 中年男子快步走近我,低声解释:“实在抱歉,我儿子……他有些特殊。”见我有些疑惑,他苦笑着,眼角的皱纹更深了:“他患有严重的自闭症,不会与人交流,也无法正常上学,天天宅在家里看电视。”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却坚定,"三年前,他突然爱上打羽毛球,我们都很高兴。从此,我每周请假陪他打三次,风雨无阻,坚持至今。等一下还请专业教练单独练习,看能不能帮他进步一点,哪怕只收获一份快乐也好。”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望着他疲惫却执着的眼神,心里顿时涌起难以言喻的敬意,不由自主地朝他竖起了大拇指。</p><p class="ql-block"> 孩子摇摇晃晃地回到场地,父亲立即迎上前去,脸上绽放出温暖的笑容,继续陪他打球。在球馆明亮的灯光下,父子俩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那两道交错的影子仿佛包裹了整个球馆的孤独。没有言语交流,只有球拍击球的"啪啪"声在场地里回响,但这份无声的陪伴,却比千言万语更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 此次又重逢,我不禁停下挥拍,静静注视角落的父子。确<span style="font-size:18px;">实,他长高长壮了,和父亲对打的回合也多了些。我原以为</span>经过专业教练指导和半年练习,他的动作能更协调舒展。然而现实依然令人唏嘘——球技依旧生硬笨拙,反应迟缓,就像一株被风雨定格的小树,始终保持着凝固的姿态。球馆灯光下,两道被拉长的影子交织成孤独的茧,唯有“啪啪”的击球声,在诉说着比千言万语更厚重的爱。</p> <p class="ql-block">  倒是那位父亲,球技进步了不少,每一个动作都透着熟练与沉稳。或许,他早已不再追求球技,而是日复一日地练习着如何把球稳稳地送到儿子面前,让那颗孤独的心在每一次挥拍中,都能感受到一丝被接纳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当他捡球走近时,我看见他的运动鞋边缘已磨破,那是无数个陪练日子留下的印记。这一刻我突然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爱不需要言语,它藏在每一个重复的动作里,在每一滴无声的汗水中,在每一双磨破的鞋底上。</p> <p class="ql-block">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社交互动障碍、沟通困难和行为刻板。约70%的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在我的前半生,这个疾病几乎闻所未闻,直到近年才通过新闻了解这个特殊群体。而今天亲眼见到这位少年的表现,让我内心充满复杂的情感——震撼、心疼,还有深深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据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报告,全球平均每54个儿童中就有一名自闭症患者,患病率约1.85%,男女比例约为4:1。这些数字令人震惊,也让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疾病?专家指出,主要风险因素包括基因突变、高龄父母生育,以及孕期感染、缺氧等生理因素。而“疫苗导致自闭症”“电子屏幕诱发症状”“家庭教育不当”等说法,已被证实是误解。这些误解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给患者家庭带来额外的社会压力。场上那位父亲耐心陪练的身影,让我深深体会到,对自闭症群体的理解与包容,这是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补上的一课。</p> <p class="ql-block">  看着那位父亲一次次喂球,耐心等待儿子迟缓的反应,我突然读懂了他眼中那份执着的温柔——这哪里是陪练?分明是用自己的青春,为孩子搭建通往世界的桥梁。这些特殊的父母,早已将事业梦想锁进抽屉,把个人爱好束之高阁,日复一日穿行在医院与训练机构之间。他们像精密的传感器,时刻捕捉孩子转瞬即逝的情绪波动;又如技艺精湛的修复师,小心翼翼地将支离破碎的社交能力一点点拼凑。</p><p class="ql-block"> 或许,真正的生命奇迹不在于医学上的完全治愈,而在于这些特殊家庭向我们展示的——当命运强行按下静音键时,爱依然能谱写出最动人的乐章。那些在旁人眼中微不足道的进步:一个短暂的眼神接触、一次主动的肢体靠近,对他们而言都是值得珍藏的胜利勋章。</p> <p class="ql-block">   在那位父亲日复一日的陪练下,孩子虽然动作依然笨拙,却已能稳稳接住六七成来球,偶尔还能打上四五个来回。这让我想起前初见时,他连球拍都握不稳的模样。每一个细微的进步背后,是父亲无数次弯腰捡球的背影,是母亲深夜拭去的泪水,更是全家人不言放弃的执着守望。 </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自闭症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这位父亲用行动告诉我:不是他们不愿走出来,而是我们需要找到通往他们世界的门。当孩子打出一个像样的回球时,父亲眼里的光芒,胜过世间所有奖杯。他就像孩子生命中永不落地的羽毛球——用最温柔的弧线,画出了最深沉的爱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