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年暑期,我们随旅游大军去云南的昆明、大理、丽江、泸沽湖游了一圈。</p><p class="ql-block"> 沿途的风光简直太美了!那苍山、玉龙雪山的云雾缭绕之美,那洱海、滇池、泸沽湖辽阔独特之美,那昆明老街的诗意烟火之美,那大理、丽江古城的古朴之美,那历史文化底蕴的厚重之美,还有那……真是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令人肃然起敬,令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美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记录了昆明、大理;下篇记录了丽江、泸沽湖。本篇为下篇,记录的是丽江、泸沽湖之美。</p> <p class="ql-block">一、丽江</p><p class="ql-block">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明初,由大研古城(含黑龙潭)、白沙民居建筑群和束河民居建筑群三部分组成。总面积7.279平方公里,以纳西族传统建筑和多民族文化交融为特色,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丽江木氏先辈将统治中心由白沙古镇迁至狮子山,开始营造房屋城池,称“大叶场” 。明代,土司制度确立,巩固和完善。使得丽江古城进入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清朝,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手工业的发展,丽江古城逐步发展成为商业中心。</p> <p class="ql-block"> (一)、大研古城 四方街是古城的核心区域,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以其独特的建筑布局,历史文化价值和热闹的市井氛围闻名。 四方街,据传为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占地约6亩,呈长方形布局,其名称寓意“权镇四方”或“四通八达”,四条主街(七一街、五一街等)由此辐射延伸,形成蛛网状街巷体系。四方街在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纳西族、藏族等多民族文化在此交融。</p><p class="ql-block">1、古城街区</p> <p class="ql-block">玉龙雪山仿佛近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游客驻足欣赏古城四方街的文艺演出。</p> <p class="ql-block">2、古城区佛教协会</p> <p class="ql-block">白龙腾飞殿</p> <p class="ql-block">三眼井</p> <p class="ql-block">官门口</p> <p class="ql-block"> 天雨流芳坊,天雨流芳一词,汉纳两音,一语双意,其汉语释义为“皇恩浩荡,如春雨滋润”,纳西音意为“读书去吧”。丽江教育渊源上溯至元朝时期。</p> <p class="ql-block"> 3、木府,全称木氏土司府衙署,始建于明代(1382一1390),地震后,1998年重。它位于丽江市古镇区,占地面积30666.66平方米。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建筑群沿369米中轴线布局,坐西向东,融合了明代中原建筑风格与纳西族传统元素,核心建筑包括忠义坊、光碧楼、议事厅、万卷楼、玉音楼等15幢共162间房,府内悬挂多块明清皇帝钦赐匾额。</p><p class="ql-block"> 木府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府内沟渠纵横,活水长流的部局,又见证了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同时它又是纳西古王国名木名树、奇花异草汇聚一体的园林,它介于皇家园林与苏州庭院园林之间,充分展现了纳西族广采博纳多元化的开放精神。</p> <p class="ql-block"> 忠义坊,位于木府内的明代汉白玉石牌坊,由万历皇帝敕建,以表彰木氏土司的忠诚与边疆治理功绩。现为丽江古城核心历史遗存。</p> <p class="ql-block">议事厅是土司议政之殿</p> <p class="ql-block"> 光碧楼,是后花园门楼,历称其建筑“称甲滇西”。</p> <p class="ql-block"> 万卷楼,位于丽江古城木府建筑群369米中轴线的核心位置,是反映木氏土司“学书明礼”家训的重要文化遗存 。该建筑作为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书楼之一,收藏有东巴经、大藏经、土司诗集及历代名士书画等典籍。</p> <p class="ql-block"> 玉音楼,是接圣旨之所在歌舞宴乐之地。</p> <p class="ql-block"> 过街楼,一头连接前面三个大殿,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另外一头接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p> <p class="ql-block">过街楼穿街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 三清殿是木府最高点,可以俯瞰丽江古城。三清殿是明代丽江木氏土司邸的核心道教建筑,始建于明代,地震后重建于狮子山。为三重檐光顶楼阁式木构建筑,供奉三清神像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是道教三洞经法的代表神,也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观景台上,俯瞰丽江古城</p> <p class="ql-block">4、丽江民族文化交流中心</p> <p class="ql-block"> 5、黑龙潭公园,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俗称“玉泉公园”。地处丽江古城北端象山之麓,两股泉水从象山山脚的古栗树下涌出,汇成面积近四万平方米的水潭。泉水清澈入玉,水底游鱼如梭,潭畔山清水秀、柳暗花明,亭台楼阁点缀其间。远处玉龙雪山倒影在翠绿的潭水中,形成一幅山水交融的如诗美卷。</p> <p class="ql-block"> 五孔桥是一座汉白玉石拱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桥身设计简洁古朴,中间一大拱两侧各两个小拱。桥体横卧潭上,将水面一分为二,形成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 解脱林,始建于明朝二十九年(1601),最初为木氏土司的家庙,名为“解脱林”。后由明熹宗朱由校赐名“福国寺”,并御赐金匾。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得月楼,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1963年重修。该建筑为三重檐钻尖顶楼阁式结构。高约20米,四面临水,彩绘和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 得月楼远处的玉龙雪山,是丽江市境内雪山群,在丽江北面约15公里处,雪山全长75公里,13座山峰由南向北纵横排列。主峰扇子陡最高处海拔5590.2米,雪线高度介于4800一5000米之间。发育有亚欧大陆距离赤道最近的温带海洋性冰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凤楼,又名法云阁,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原是木氏土司的别墅及家庙,为三叠八角飞檐阁。此楼融汇了汉、藏、纳西族等各民族特点,是纳西族古代建筑的佼佼者。国家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东巴文化博物馆,前身为丽江县博物馆,1994年更名为东巴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采用纳西族传统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建筑格局,与黑龙潭自然景观融合,形成人文与自然共生的展陈环境 。博物馆馆藏文物1.2万件,国家一级文物67件,东巴文物近3000件,是全球东巴文物类型最全的收藏机构。</p> <p class="ql-block">在戏台前,纳西族人翩翩起舞</p> <p class="ql-block"> 她们跳着词曲优美,节奏感强的纳西族舞。</p> <p class="ql-block"> 6、丽江古城文昌宫,始建于1894年,现存主体建筑为清代风格。2023年4月被列入丽江市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观景平台可俯瞰丽江古城全貌,成为游客体验纳西族文物的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丽江古城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二)、白沙古镇,直面玉龙雪山,位于丽江城北约10公里处。北临玉龙雪山,南至龙泉,是纳西族古都,曾经是纳西族丽江政治、经济、商贸和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这里保留着古老的纳西族传统建筑和淳朴民风。古镇规模不大,但充满历史韵味。在这里可以欣赏传统的纳西族壁画,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是体验丽江之美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1、古镇街区</p> <p class="ql-block">自娱自乐</p> <p class="ql-block"> 2、白沙壁画,是明代纳西族社会大开放的产物。其题材兼容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艺术风格,融藏、汉、纳西绘画为一体,从而体现出纳西族文化的地方性和包容性。</p><p class="ql-block"> 白沙壁画无论题材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别开生面,独具风采,不仅在中国壁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极具研究价值,而且也不失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棵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p> <p class="ql-block">文昌帝君</p> <p class="ql-block"> 金沙江岩画自发现以来,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做了大量努力进行保护和研究。其中 ,丽江市玉龙县境内的11个金沙岩点已于1993年2月被原丽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迪庆的“渣日岩”被公布为迪庆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金沙江岩画已经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金沙江岩画,主要内容反映野生动物守猎场景,岩画中动物主要有野牛、鹿、野猪、獐子、刺猬、岩羊、猴等动物。少数岩画还出现了野马、野馿等动物。这些动物大者二、三米,小者身长只有三、四厘米。它们有的成群结队,有的独行孤处,内容丰富,形象准确生动,构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群兽行居图。</p> <p class="ql-block"> (三)、束河古镇,是纳西族先民在丽江坝子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历史可追塑至春秋战国末期。明代起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以皮革加工和商贸闻名。1997年与丽江古城共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5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1、古镇街区</p> <p class="ql-block"> 2、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位于束河古镇中和路,是明代木司土司“束河院”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原为大觉宫。改宫为中国首家以茶马道历史文化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兼为丽江市普洱茶文化研究机构,占地5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3、九鼎龙潭,束河古镇西山有九座山峰,形如九鼎,山下有潭,称“九鼎龙潭”。</p> <p class="ql-block"> 4、三圣宫,是束河古镇内一座清代道教庙宇。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融合凉亭与四合院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5、青龙桥</p> <p class="ql-block">丽江去泸沽湖,沿途风光</p> <p class="ql-block"> 番人古寨即番人古寨博物馆,位于宁蒗彝族自治县到滇川交界泸沽湖的中间地带的抓如村。番人古寨博物馆的木格楞房在山脚下错落有致,石墙、石门、石屋、石街……景区后面的神山叫“给哩米”,它伟岸的脊梁承载了普米族人朴素的信仰。</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内有“古法酿酒”院落,“传统手工纺织”院落,“古法榨油”院落,梅鹿坊……</p> <p class="ql-block">二、泸沽湖</p><p class="ql-block"> 沪沽湖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交界处,为川滇共辖,湖东为盐源县泸沽湖镇,湖西为宁蒗县永宁乡。湖泊呈北西一东南走向,湖泊面积约为50.1平方公里,湖水库容量为22.52亿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泸沽湖是中国第三大水深湖泊。湖水最深105.1米,平均水深40.3米。泸沽湖周边主要住着摩梭人、彝族和普米族。沿岸居住有蒙古族等7种民族,约1.3万人。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奇特的民族风情,使这里成为著名的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泸沽湖中生长着一种被称为“水性杨花”的花是一大特色。每年5月一10月是花开的季节。泸沽湖周边有草海、走婚桥、里格半岛、落水村,里务比岛等景点。</p><p class="ql-block"> 沪沽湖全景</p> <p class="ql-block"> 1、 里务比岛,位于泸沽湖中南部,与土布半岛与泸沽湖一分为二,西北与蛇岛相望。岛上花丛的尽头为藏传佛教寺院里务比寺,岛顶有一白塔。里务比岛、谢瓦俄岛、里格岛并称为泸沽湖蓬莱阁三岛。</p> <p class="ql-block"> 岛上的里务比寺,属黄教喇嘛寺,始建于公元1634年。里务比寺里供奉的佛象、发器等,都是当地的信教徒自愿集资供奉的。</p> <p class="ql-block"> 里务比寺三白塔,是藏传佛教的典型建筑,象征佛法与祈福。里务比寺作为黄教寺庙,其白塔与转经、法会活动相关。</p> <p class="ql-block"> 2、格姆女神山,睡卧于泸沽湖边上。格姆女神山,也叫狮山,“格姆”意为白色女神,在摩梭人传说中是格姆女神化身。</p><p class="ql-block"> 摩梭人把格姆山神化,看着是女性的化身,顶礼膜拜,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全民祭祀女神,作为隆重的节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3、情人滩</p> <p class="ql-block"> 水性杨花一一波叶海菜花,是泸沽湖独特的水生植物景观,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与观赏性。其存在标志着泸沽湖水质的纯净度达到国家地表水类标准。</p><p class="ql-block"> 水性杨花其特点是,叶片狭长,边缘波状反卷,花朵三瓣纯白,晨开夜沉,随波摇曳,其根系可深入水下12.5米,对水质要求严苛。泸沽湖因其水质透明度达到12.5米的优质水体,成为该植物栖息之地。</p> <p class="ql-block">4、大洛水村的傍晚</p> <p class="ql-block">湖畔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 5、里格半岛,位于泸沽湖北侧,东西南三面环水,仅通过一条2米宽的小路与陆地相连。半岛形如弯月嵌入湖心,晨雾缭绕若隐若现,宛如仙境,湖面随光线变幻蓝绿青等色调,被誉为“高原明珠的眼泪”。</p> <p class="ql-block">白塔,功德碑。</p> <p class="ql-block"> 6、泸沽湖草海,因长期泥沙於积形成浅水区域。平均水深不足2米,水域面积约7平方公里(四川境内占80%),与云南交界处共同构成国家级高原湿地。其生态系统包含37种水生植物(如芦苇、茭草)和42种珍禽鸟类,包括国家级保护动物黑颈鹤,被誉为“高原水生植物陈列馆”和“地球之肾”。</p> <p class="ql-block"> 7、泸沽湖草海走婚桥,走婚桥最早建于土司时代,桥长300米,横跨草海两岸,用木头建造而成。走婚桥不仅方便了两岸的老百姓的通行,同时在过去战争中为土司集中两岸兵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走婚桥是奉行“男不取,女不嫁”的摩梭阿夏羞涩初会时期浪漫步道,是阿夏要走婚的要道,被誉为“天下第一爱情鹊桥”。</p> <p class="ql-block">日出 . 晨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