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虽二进双林寺,仍被深深震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原名“中都寺”的双林寺,推测始建于北魏年间至北齐武平年间(公元386-571年),在西汉开始设置的中都县,且自北魏佛教传入平遥,加之寺内石碑记载北齐后主武平二年曾重修,可判断其创建于这一时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因释迦摩尼“双林入灭”的说法,中都寺改名为“双林寺”。明清时期,山西经济繁荣,双林寺发展达到鼎盛,多次大规模修缮,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所重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金元之际,双林寺毁于战火,后于明代依旧址重建,渐呈今日规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双林寺遭受较严重的损毁,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曾驻兵于此,大雄宝殿曾改作伙房,殿内300余尊塑像被烧毁。新中国成立后,双林寺曾作为学校,历史遗存减少,文革期间又成当地粮仓,深陷“破四旧”泥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5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1987年双林寺彩塑艺术馆成立,198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被评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首图是现场拍摄的韦陀立塑像(图二为其头部放大像),是明代彩塑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被誉为“天下第一韦陀”“全国韦陀之冠”等。</p><p class="ql-block"> 韦陀像突破了传统佛教造像的程式化限制,采用了极具动感的“S”形曲线造型,身体扭转程度超出人体生理极限,却通过艺术夸张营造出强大的力度与动势,呈现出“不动之动”的雕塑最高境界 。</p><p class="ql-block">人体肌肉的刻画极为精准,将韦陀肌肉紧绷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者能感受到其体内蕴含的强大力量,大大增强了雕塑的立体感和真实感,仿佛韦陀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勇猛武将。</p><p class="ql-block">韦陀身上的甲胄、战袍飘带等细节处理细腻入微,坚硬的甲胄与柔软的飘带形成鲜明对比,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质感,也展现出工匠高超的技艺,同时甲胄上的纹理、飘带的褶皱等都刻画得一丝不苟,使整个塑像更加生动逼真。</p><p class="ql-block">韦陀剑眉高竖、双目圆睁、鼻翼扩张、嘴唇紧闭,将其刚正严明、威武勇猛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通过眼神和微表情隐约透露出对众生的慈悲关怀,达到了“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使塑像超越了单纯的宗教符号,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p><p class="ql-block">塑像身体重心落于左脚,通过巧妙的姿势设计和结构布局,使整个塑像在看似不平衡中保持了微妙的动态平衡,既符合力学原理,又赋予了塑像蓬勃的生命力,体现了古代匠师将力学与雕塑艺术完美结合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位于天王殿前廊的四大金刚(如后图)则是明代彩塑中表现力量与威严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四大金刚突破了传统宗教造像的静态模式,以夸张的肢体语言塑造出强烈的动感。北方金刚头发如火焰上冲,面部肌肉怒张,肢体扭转幅度极大,仿佛正积蓄力量准备爆发;东方金刚单腿抬起、手持金刚杵的姿态,将“蓄势待发”的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力量的视觉化呈现,让静态的雕塑充满了动态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造像在解剖结构上极具写实性,肌肉的隆起、骨骼的转折符合人体生理特征。臂膀肌肉的紧绷感、腿部肌腱的拉伸状态,都真实得仿佛能触摸到力量的质感。同时,工匠又通过夸张手法强化艺术效果——如放大的头部、突出的眉眼、扩张的鼻孔,既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又精准传递出金刚护法的威严与愤怒,实现了“形神兼备”。</p><p class="ql-block">从铠甲的鳞片纹路、战袍的褶皱层次,到配饰的精巧雕琢,细节处理一丝不苟。坚硬的甲胄与飘动的衣袂形成质感对比,冷硬的金属光泽与肌肤的温润色调相互映衬,既丰富了视觉层次,又服务于整体的力量感塑造,让每一处细节都成为“威严”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四大金刚的表情并非单纯的“愤怒”,而是蕴含着对邪恶的震慑与对众生的守护,这种复杂情感通过眼神(如西方金刚微眯的双眼暗含审视,南方金刚怒目圆睁透着决绝)传递出来,使其超越了单纯的“护法符号”,成为兼具宗教象征意义与人文情感的艺术精品。</p><p class="ql-block"> 正因如此,双林寺四大金刚被誉为“明代彩塑力量美学的典范”,其艺术手法对后世宗教造像影响深远,也成为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传统的生动例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双林寺是全国知名的旅游景点和佛教圣地,寺内唐槐、宋碑、明钟及古代彩塑、壁画等都是珍贵的遗存。</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