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唐开元年间,蒲州(现山西省永济市)是全国六大雄城之一,蒲津渡则是黄河的重要渡口。因原有蒲津桥破败不堪,难以承载车马重负,兵部尚书向唐明皇奏请重建新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任命尚书张说主持修建,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耗费铁、锡高达180余万斤,采用泥范铸造、铁范铸造等工艺,铸造了重达70-75吨的黄河铁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蒲津渡浮桥的地锚,与铁柱、铁山、铁人等共同组成坚固的地锚系统,起到固定浮桥的作用。同时,古人认为牛是吉祥之物,铸铁牛置于河岸,有镇河、制胜水患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元朝初年,蒲津铁索桥被烧毁,蒲津渡口一度荒废,但铁牛仍存。明代皇帝又先后四次利用铁牛建桥。清代因黄河逐渐向西改道(现今的黄河已离蒲津渡遗址数公里远),蒲津渡彻底废弃,20世纪40年代,逐渐被泥沙埋没,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经查访,确定铁牛位置后决定挖掘。1989年7月31日,第一尊铁牛出土,8月7日,四尊铁牛全部出土。1999年10月至2000年4月,进行了二次考古发掘。出土后的黄河铁牛面临保护难题,有关部门选择了山西省文物局的就地提升方案,将铁牛、铁人、铁柱等从原地提升12.2米,在地表以上恢复原貌,露天陈列。</p><p class="ql-block">黄河铁牛对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桥梁架设、冶炼铸造以及黄河地理变迁等提供了珍贵材料。其体积之宏、分量之重、铁质之优、造型之妙、工艺之精,显示了唐代的强大国力和高超的铸铁技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蒲津渡遗址和黄河铁牛已成山西永济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近距离感受唐代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