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家·文学洛神萧红】第17期· 悲情萧红

丽华50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称: 丽华50,美篇号: 1062502</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萧红的心情是沉重的。作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文笔和才情令人叹服,模样也还清秀,怎么她的情感生活和命运却是那么的坎坷与凄惨?年纪轻轻就经历过四次失败的婚姻,一生都在生存危机中挣扎,不满31岁就撒手人寰,临终还欠医院400港元。泣泪写下: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说“上天在造就一个天才的同时,也会让他饱受磨难。” 但萧红所经历的磨难也太令人唏嘘了,即使同样是悲剧人物的民国才女张爱玲也比她强了很多,张爱玲以75高龄辞世,一直经济独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萧红的文字,的确被她“诗化的乡土语言”和“以沉浸式儿童般的感官去捕捉生活细节”的真挚和才情所打动。她笔下的故乡火烧云,简直就是一幅绚烂的油画: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写村妇: “芹一个人站在房门外,就像浸在冷水里一样,她的衣裳被风吹着,就像一张纸。” 用“冷水”和“纸”隐喻女性的生存困境,寥寥数笔,让人感受到很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在贫困和疾病中写下的《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名著,被誉为: “以笔为剑”,“在泥沼里仰望星空,刻画人性的深渊与光辉”。鲁迅则盛赞她“力透纸背”,称她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是这样一位最有才情、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却一生都在贫困潦倒和情感不幸中苦苦支撑,这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萧红自己说: “这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我想,或许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她的不幸,除了那个年代对女性的不公平,也许与她的生存智慧与性格缺陷有着某种关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的一切过往,都会为他的人生埋下伏笔。”萧红的原生家庭很糟糕,父亲专横,母亲早逝,继母待她冷漠刻薄。在她的记忆中,小时候只有祖父爱她,教她诵读《千字诗》,带她到后花园玩耍……这样的家庭,让她形成了焦虑、依赖的性格特质,既渴望亲情,又恐惧失去亲情。这种性格,为她后来依附于男性和不能慧眼识人的悲剧埋下了伏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位汪恩甲,是萧红家族指定的未婚夫,萧红是为反抗这桩包办婚姻而逃往北平的。然而当她生活陷入困境时,竟又妥协与其同居,怀孕后又被汪恩甲遗弃,欠下了巨额旅馆费被扣作人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位萧军,是一位控制欲很强很自负的武夫,他虽然救过萧红,却并不爱萧红,用家暴和出轨伤害了萧红。萧红却把他看成是可以托付终身的至爱: “我总以为比我强大的人一定能带我走出泥沼。”(依附心态可见一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端木蕻良是唯一与萧红正式举行过婚礼的男人,却在武汉、重庆两度抛下怀孕的萧红独自逃亡。1940年香港沦陷前夕,又独自撤离,留下病重的萧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萧红读得痛惜扼腕之余,感觉她的人生悲剧与她性格中的依附特质有着很大干系,由此才导致了她经济上的不独立。而一个人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立身之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实中我也曾遇到过一些离婚或遇人不淑的女性,她们一个人带着孩子依然能过得挺好,生存之道便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没有靠山,那就活成自己的靠山”。她们用自强自立证明:“女人嫁得好才是真正的好”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也许这种对比距离萧红的年代远了一点,那就说说同时代的张爱玲吧。张爱玲倾心的胡兰成是十足的渣男,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她在美国的第二任丈夫赖雅又大她29岁,婚后两个月便中风瘫痪,1967年过世。此后的28年是张爱玲一个人的孤苦伶仃,但她经济上是独立的,也因此她过得自由,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去写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方面,她的“财商”值得一提。和萧红一样,她也曾被父亲切断了一切经济供给,但她没有听任命运摆布,她据理力争,要求父亲“补学费”。即使父亲气得摔了花瓶,她依然坚持索要自己应该得到的那一份。1950年她赴美后,仍要求皇冠出版社支付港台地区版税,还通过关系联系相关部门,以确保过渡期的收入。晚年不能写作了,她是靠着相关版税维持了洛杉矶公寓的开支。她对经济往来的总结是: “我习惯先看到关系的尽头,才决定是否开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比之下,萧红在经济上则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父亲切断了经济供给,她的生活便只有饥饿与流亡了。1935年《生死场》初版的稿酬仅200银元也被萧军控制支配。她每次伴侣关系的转换都伴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也由此加重了自己在情感关系中的依赖和焦虑心态,致使每段姻缘都草草收场,孩子也都夭折。1942年肺结核住院需预付4000港元保证金,因筹款不力,直接导致延误治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跟随文学名家追忆文学先贤至此,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萧红、一个才华的萧红、一个悲情的萧红、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萧红,一个在贫困和疾病中依然坚持“以笔为剑,刻画人性的深渊与光辉”的萧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虽然只活了31岁,却给世界留下了很多,无愧于“文学洛神”的美誉。她那交织着爱与痛的人生故事,还为女性的觉醒和奋起提供了深刻又珍贵的启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采用了网图,致谢网图创作者!</span></p> 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