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八一军旗的红映亮七月的风,当《南泥湾》的旋律漫过黄土高坡的沟壑——2025年7月26日,在安塞艺海艺术教育李占东老师的精心筹备下,艺海艺术教育百人合唱团踏着建军节的序曲,走进这片镌刻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色土地。以传承红色文化、提升艺术素养、增强团队凝聚力、唱响时代最强音为目的,在南泥湾的红色沃土上,完成了一场“歌声与初心”的双向奔赴。让红歌的赤诚与民歌的质朴,在南泥湾的田埂上交织成最动人的交响乐。</span></p> 第一篇章 颂歌献给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占东老师带着对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解,将红色研学与艺术实践巧妙融合。当《南泥湾》熟悉的旋律在党徽广场响起,像一粒火种点燃了在场每个人的热情。游客们放慢脚步,从最初的驻足聆听,到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再到纷纷加入合唱的行列——老人的嗓音带着岁月的厚重,孩童的声线清亮如溪。小国旗在手中挥舞,与广场鲜红的党徽交相辉映,歌声里有对“陕北的好江南”的向往,更有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共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刻,没有舞台与观众的界限,只有共同的感动在传递,红色经典从来不是封存在历史里的符号,而是能穿越时空的纽带,让每一个与它相遇的人,都能触摸到信仰的温度,感受到精神的传承。</span></p> 第二篇章 军歌嘹亮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军民大生产广场,全体艺海合唱团唱响了《军民大生产》。那“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的铿锵节奏,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时光的闸门。队员们昂首挺胸,歌声里带着镢头开垦荒地的厚重,藏着纺车转动的绵密,更透着军民同心的炽热。高低声部交替递进,像当年开荒的号子在山谷间回荡,又似千万双手共同托起的希望,在广场上空久久盘旋。路过的参观者纷纷驻足,有人跟着打起节拍,有人眼中泛起泪光——这歌声,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致敬,更是让大生产精神在新时代的广场上焕发着永不褪色的光芒。</span></p> 第三篇章 歌唱祖国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延安鲁艺广场,当冼星海等音乐家的图片映入眼帘,那些定格在历史中的身影仿佛正凝视着这片土地,艺海合唱团的成员们按捺不住心中的激荡,不约而同地唱起了《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嘶吼里,藏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筋骨,也映照着鲁艺师生当年用文艺作枪、唤醒民众的赤子之心。这不仅是对经典的复刻,更是新一代艺术学习者对“文艺为人民”初心的呼应,让鲁艺的火种,在歌声里继续燎原。</span></p> 第四篇章 唱响时代新声 <p class="ql-block"> 随着夜幕降临,全体合唱团员来到延安文化艺术广场,参加延安合唱协会承办的“村歌嘹亮”暨“清凉一夏 乐享延安”消夏晚会,与延安市八支兄弟合唱团开展合唱联谊活动。此时天空下起小雨,雨水打湿了歌谱,却浇不灭大家歌唱的热情。雨是这场联谊的意外注脚,却让“以歌会友”的情谊更显真挚。不同的团队,相同的热忱,在延安的雨夜里,用歌声续写着艺术的共鸣,也让这场相聚,成了每个人心中难忘的记忆,雨中的歌声更添了几分赤诚与豪迈。</p>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我的祖国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英雄赞歌 万岁!毛主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歌是历史的注脚,民歌是土地的呼吸。当《难忘今宵》的前奏响起,全场自发举起手机闪光灯,点点光亮在雨夜里跳动,与歌声交织成一片温暖的海洋。一曲曲优美的歌声回荡在延安的天空,那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艺海人以歌声回应时代的宣言——让红色基因在音符中传承,让奋斗精神在合唱里延续,让南泥湾的故事,在新时代的歌声里永远鲜活。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