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部校史,牵动了六千学子的母校情怀。七月十九日,二百多名毕业于阳城中学的学子及老师们,从北京、从海南、从长沙、从江西、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芮城雅盛宴会厅,热忱庆贺阳中校史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 他们当中,有96岁的老校长祁学明,有年逾八十的首届学长候隆昌,欣闻讯息的各届学子们都尽最大努力,共赴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校友聚会。</p><p class="ql-block"> 阳城中学,是一座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山村中学,远离交通干线,僻居乡村垣野,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段里,学校数百名师生的饮水都难保障,每餐每生只能限供一碗水。就是在这样的简陋条件下,先后任教于此的二百多位名师园丁,兢兢业业,倾心栽培着一茬茬莘莘学子,将他们哺育成对社会的有用之才。</p><p class="ql-block"> 当年刚从安徽大学毕业的青年才俊陈先民,工作的第一站就是到阳城中学任教。他在给校史《日久他乡即故乡》序文中写到,刚来学校的三四天,滿目苍荒的黄土丘陵,与千里平展的安徽故乡,反差是那样的大,大到拔脚就想离开…一个人,茫然中信步由缰,不自觉中,沿着汽路步行三四十里,走到了风陵渡火车站…一声汽笛长鸣,懵懂惊醒,我这是要干什么,我要到哪里去,这是要当逃兵吗?</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交通条件可不是随时都有汽车,夜幕降临,四野漆黑,要走回阳城没有力气,要坐车得等明天,好在身上还有几块钱,只能无奈地住进了旅馆。</p><p class="ql-block"> 没有电话的当年,学校无端地失踪了一位教员,那种寻翻天的焦虑可以想见。</p><p class="ql-block"> 是学校领导的贴心关怀,是其后师生真诚互暖,他的敬业精神如同根植黄土的枣树,奉献着硕果串串,数十年间,业绩不凡,一直走上了县级领导岗位。之后每每路过阳城,他经常会无意识地将车开进已经弃用的荒芜校园…这是一种情怀的使然!</p><p class="ql-block"> 与会的二百多位师尊与校友们,人人心情激荡,可媲室外的七月流火,人人都有一腔割舍不断的情怀续延…</p><p class="ql-block"> 你听,几十位争相发言者,对校史刊印发行极尽盛赞,对与会交流情缘绵绵,是啊,这场迟到的校庆,将同校史作伴,留念永远!</p> <p class="ql-block">为阳中校史揭去神秘的面纱</p> <p class="ql-block">阳中校史发行会会场</p> <p class="ql-block">原阳中老校长祁学明</p> <p class="ql-block">芮城县党史办主任董少锋</p> <p class="ql-block">芮城县教体局副局长肖建宏</p> <p class="ql-block">芮城县阳城镇党委副书记卫琦</p> <p class="ql-block">阳中校史编委主任刘重光因病不能来到校史发行会场,委托任党军代他发言。</p> <p class="ql-block">阳中校史编委会副主任、原运城市农委副主任刘志英</p> <p class="ql-block">阳中校史编委裴继宗,他深情的说到:纵观校史整个编纂过程,可以说我们动员了千军万马,走遍了千家方户,说尽了千言万语,历经了千难才阻。但我们无怨无悔,能够亲眼见证校史的成功出版发行,我们如释重负,深感欣慰。再一次道一声: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阳中校史编委任玉怀</p> <p class="ql-block">阳中校史编委骆作华</p> <p class="ql-block">阳城中学现任校长王瑞华在发言中表示,全体师生将以校史精神为指引,以实干担当为笔,以改革创新为墨,在新时代画卷上续写阳城中学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阳城村党支部书记任华学</p> <p class="ql-block">阳中优秀学子,原运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任爱梅,任爱梅在阳中校史首发式上的发言,以赤子之心回溯岁月,以真挚之情串联记忆,字字温暖,句句动人。这不仅是一位校友对母校阳中的深情告白,更是将个人记忆升华为精神传承,让阳中“明德笃行”校训在岁月长河中愈发璀璨。</p> <p class="ql-block">阳中优秀学子张作俭。张作俭是阳中优秀学子,且是阳中起飞的杰出人才企业界的翘楚。1990年创建西安和丰电力冶金没备有限公司,承担了国家重大装备攻关项目一一V0D真空系统进级、即机械泵在钢液真空精炼的应用。目前所研发的钢液精炼系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所提出的理论受到国务院专家组的肯定。应用于三峡叶片、中国第一支页岩气管、坦克腹甲、潜艇发动机筹。他发财不忘乡梓,意向在家乡投资办厂。他的讲话中把所做出的成就归功于培养他成才的母校中的所有恩师,获得学子们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阳中优秀学子赵正跃。 当年风华正茂 阳中就读谈理想</p><p class="ql-block"> 今天鬓发斑白 雅盛欢聚话人生</p><p class="ql-block"> 我作为学子代表在阳城中学校史首发仪式上发言深感荣幸!首先,我向各位领导和在座的恩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心有大我、甘于奉献,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感谢阳城中学的培养,使我们这些农村娃走向社会各界,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我是原中瑶公社西侯度大队新村人,1965至1968年就读阳城中学第22班。毕业之际正赶上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因而义不容辞返回家乡接受再教育。1972年冬季听从祖国召唤,踊跃报名应征入伍。很快就到师司令部服役。由于自己勤奋好学,苦练杀敌本领,掌握了军事技能,不足八年时间迅速被提拔为作战训练科副科长、侦察科科长。对越作战打响后,于1986年11月份,作为全师唯一的侦察科长,参加了第27集团军赴滇作战先遣支队,先于大部队一个月到达云南边境战区。</p><p class="ql-block"> 侦察兵是步兵师的特种兵,是首长的眼睛,是部队的脊梁。在一年的作战中,我一大半时间都是在一线阵地度过的,这就意味着它比猫耳洞里的干部战士更危险,且多次在敌人的鼻子底下行动,与死神擦肩。</p><p class="ql-block"> 作战一年来,我们采取捕捉“舌头”、剿洞侦察、引蛇出洞、深入敌营、伏击制敌等多种战术手段,先后完成侦察作战任务一百余次,所获情报为师首长制定最佳的作战方案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得到成都军区前线指挥部的嘉奖表彰,并给个人记了战功!</p><p class="ql-block"> 我深深地感到:我在阳城中学学到了知识,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学会了做人。</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用老同学焦振杰送给我的几句话作为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奉命出征 老山前线</p><p class="ql-block"> 赴汤蹈火 浴血奋战</p><p class="ql-block"> 誓死捍卫 祖国尊严</p><p class="ql-block"> 国旗风采 将士血染</p> <p class="ql-block">阳中优秀学子李立端在发行会上,心情激动即兴发言。</p> <p class="ql-block">芮中副校长裴亚芬。裴亚芬的精彩发言,引起参会者高度赞扬,从不同方面体现了阳中校史的价值和意义。也展现出他非凡的口才天赋和高度概括能力,更体现了他文学功底深厚。</p> <p class="ql-block">编委会副主任刘志英与阳中首届学长原芮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侯隆昌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阳中校史编委会副主任刘志英(左)与原阳中副校长段木兰(右)及阳中高二班封艳琴(中)在阳中校史发行会上</p> <p class="ql-block">阳中优秀教师张觉民在校史发行会上</p> <p class="ql-block">李文贤老师的大儿子李保社(右)昨天专程从太原赶来参加首发式,一再要求为校史捐款,被谢绝后过意不去,看见会议饮用水供应不足,又亲自从商店扛回几箱纯净水以解急需。其心可鉴,其情可感!从他身上似乎又看到了当年李文贤老师“爱生如子”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阳中原老校长祁学明(前中),其子阳中高三班学子祁锋(后中)与阳中高三班学子李会芳(后右)姚玉兰(后左)在发行会留影</p> <p class="ql-block">阳中校史编委会向芮城县教育体育局赠送阳中校史</p> <p class="ql-block">阳中校史编委会向芮城县档案馆赠送阳中校史</p> <p class="ql-block">芮城县档案馆向阳中校史编委会出具的(阳中校史)收藏证书</p> <p class="ql-block">阳中校史编委会向风陵渡镇人民政府赠送阳中校史</p> <p class="ql-block">阳中优秀教师苏垂正在拜读校史</p> <p class="ql-block">阳中校史编委会向张玉宽老师之子赠送校史</p> <p class="ql-block">阳中校史编委会向优秀教师翟炳忠赠送校史</p> <p class="ql-block">阳中校史编委会向优秀教师苗俊秀赠送校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