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茂林修竹清泉,院落鸡鸣狗吠。胡朝英塆自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从阳新县木港镇迁此定居后,便以这种古朴模样,散发出小桥流水式的诗画意境和鸟鸣山更幽的宁静,仿佛是天上掉落在梁子湖大地的绝美遗珠。整个村庄形如半月,背依青山,面向溪流,以始迁祖舜一公父亲--胡朝英取其塆名,历经26代、近700年,现有278户,1212人。</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山川凸显神韵的村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衬托得村庄钟灵毓秀。朝英古井,始建于明代中叶,六百年清泉不竭,松筒筑井底,青龙潜深潭,一脉甘霖润泽世代兴旺;门口林南山脚处的金盆养鲤,黄土托石成鱼形,头东尾西,灵动摇曳,静卧山脚守岁岁丰年;山尾东北脚下的龟池,状成三角,四季清澈,长年不竭,留传乌龟修炼成灵物故事;英雄山中季林窝地,三梁环抱如翠屏,昼无蝇扰,夜无蚊侵,口传风水宝地系牛窝;胡姓老坟藏扑虎之势,墓后依一奇石,两边山梁护抱,引风水大师前来观测;山北脚下倒挂金钩,六米长石卧平野,光滑如刃划地脉,暗藏天工造化神功;门口林山岭五六株野桂花,耸立岭巅如一柱擎香,满山馥郁压八月,花谢犹留余韵绕村烟。山有骨,水有魂,一石一木凝结着岁月的记忆,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气息和人文特色。</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自带勇义风骨的村庄。将军岭上马蹄声还在回响。永乐二年(1404年),时任明朝千总官职的朝英庄第二代落业祖汝七公回家省亲,腊月廿五日突接皇上圣旨,立赴广西桂林,征剿麻阳十八洞南蛮叛军。家人深知汝七公忠勇,又喜欢吃家人烧的红烧肉,便在腊月廿六日提前吃团年饭为其饯行。便流传下“朝英太公喜吃肉,年饭办在二十六。圣旨催征蛮洞险,红烧一碗壮行酬。”的诗句,至今胡朝英塆仍保留有腊月廿六日吃年饭的习俗。汝七公出发时留恋故土,随牵马侍卫步行至门口林岭上,环顾四周,告别家人再上马出发。汝七公因平叛15洞征剿有功,皇上赐金带一条、盒伞一把,并晋升为指挥使。汝七公在后3洞作战中不幸中计、英勇牺牲,族人为了纪念汝七公,把当年上马处取名为将军岭。浩然正气,勇义长歌。大革命时期,胡国其、胡国盛、朱莲英、胡金安、柯益胜等16位革命先烈,在胡朝英塆成立党支部,组建赤卫队“打土豪、分田地”,“国其、国盛各了其事”的风骨永长存;1925年春,朝英祠堂内,女共产党员朱莲英和丈夫创办列宁小学,招收本村和邻村五十多名蒙童在这里上学,宣传新思想、教唱革命歌曲的洪亮声音仍在回荡。</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文化娱乐欢腾的村庄。每当华灯初上,塆中8000多平方米文化广场,成为全村最聚人气、最热闹、文化活动最为丰富的场所。村民三五成群地在广场里散步乘凉、拉家常、话农事;孩子们或你追我赶,或围着健身器材玩耍,笑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妇女们伴着韵律十足的广场舞音乐节奏翩翩起舞。退休回家居住的胡老师高兴地写下《村夜欢歌》:锣鼓威风震夜空,喇叭欢快牌子隆。媪翁踏拍摇蒲扇,稚子追光戏影丛。同时,文化广场也成为广大群众弘扬先进文化、普及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传播文明新风的“助推器”,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健康加油站”和村湾里的“星光大道”。</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美丽庭院如画的村庄。漫步塆中,仿佛走进一幅徐徐展开的田园画卷——白墙黛瓦的农舍错落有致,家家户户的院落收拾得整洁雅致。最靓丽风景的是位于314省道旁几十户人家,统一青瓦白墙风格的小洋楼,家家门前辟出一方小园,有的藤蔓轻摇、花香浮动;有的几畦时今蔬菜、绿意盎然;有的几株果树,春来花开如雪,秋至果满枝头……村民们匠心独运,将自家庭院打理得别具韵味。青石板铺就的小径蜿蜒通向屋门,墙角摆着几盆花卉或绿植,古朴的陶缸里养着几尾锦鲤,水波荡漾间更添生机。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院落的瓜架藤蔓上,光影斑驳,与不远处青山稻田相映成趣。在这里,庭院不仅是家的延伸,更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诠释。一砖一瓦、一花一木,皆承载着乡愁与诗意,让整个村庄在四季轮转中,始终焕发着恬淡而温暖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 古村古韵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完美结合,勇毅前行与忠诚担当抒写答卷。如今的胡朝英塆,一幅路畅村美、家旺业兴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幸福河畔徐徐铺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