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短评:《安锦若来》第十五章 读后

磨子李

<p class="ql-block">《安锦若来》第十五集简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人物塑造:鲜活立体,凸显亲情与人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集在人物塑造上极为成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使众多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鲜活立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姚氏无疑是核心人物,她一生勤劳善良,为家庭默默付出。丧夫之痛尚未平复,又突患重疾,最终离世。她的命运令人唏嘘,而她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宽容,更是让人动容。她对子女的牵挂,尤其是对幺儿家庭不和的操心,体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即便自身经济拮据,仍以钱物补给幺儿家用,只为求得家庭的一时安宁,这种隐忍和付出令人心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来的形象也十分鲜明。他对姥姥的孝顺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送姥姥回家时,小心翼翼地搀扶,迁就姥姥的步伐,迈着小碎步,尽显贴心与关怀。得知姥姥跌倒中风后,他心急如焚,第一时间赶到杨家,在丧礼上与茂魁一起端着香炉走在最前面,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对姥姥的哀思与敬意,展现出他的重情重义和责任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杨贞、二舅、三姨等人物也各具特色。杨贞身体不好却仍关心母亲,二舅、三姨在母亲病重时齐心协力照顾,这些都从侧面烘托出家族中浓厚的亲情氛围,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古文的作用:增添韵味,深化主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文在本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古风韵味,深化了主题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语言风格上看,古文的运用使文本更具典雅之美。例如“外公杨文轩驾鹤入住仙班”“瞌然长逝”等表述,简洁而富有韵味,比现代白话更能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家族场景之中,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文化传承方面,古文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文中提及的回民风俗,如出殡时由长孙端香炉的习俗,通过古文的描述显得更加神秘而庄重,让读者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丰富了故事的文化底蕴。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展现,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主题深化角度而言,古文有助于更深刻地表达家族亲情和命运无常的主题。“人终有一死,我在西边先给你探路,到你百年时就不会迷路”,杨父临终前的这番话,用古文表达出来,充满了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命运的无奈,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亲情的珍贵。而杨姚氏的离世,以及家族中众人在面对这一变故时的反应,也在古文的渲染下,更凸显出命运的无常和亲情的坚韧,使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体而言,《安锦若来》第十五集在人物塑造上生动鲜活,通过古文的巧妙运用,为故事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深化了主题内涵,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