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风情藏历年

东山望月

<p class="ql-block">  最能集中体现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莫过于年节文化。</p><p class="ql-block"> 藏族年节文化,以拉萨地区的藏历年最具代表性。从十五年前那个秋天来到拉萨,有十年没有回乡过春节,虽然增添了几分思乡之情,却也得到了在拉萨过藏历年的亲身体验。</p><p class="ql-block"> 藏历如同农历,藏历新年如同内地的春节,不同的是藏历新年一般此农历春节延后一天,而四年一闰的规则使其到闰年时足足延后一个月。由于藏历年和春节都是法定假日,幸运的拉萨人就有机会一年中享受两次过年长假。一进入藏历十二月份,拉萨人就作过年准备,这时家家户户开始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藏历初一那天,要将长到一、二寸的青稞幼苗,摆于佛龛前的供桌之上,预祝新的一年丰收吉祥。从十二月中旬开始,家家户户准备酥油和白面,并陆续炸卡赛(果子)。卡赛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苦过”,有长方形的“那夏”,有勺子形的“宾宾斗豆”,有圆盘状的“不鲁”,有大麻花似的“木东”等,花样繁多。近年来,人们可以花钱买到青稞苗和炸卡赛,省却了许多麻烦,方便多了。</p><p class="ql-block"> 供桌上还摆放一个叫“切玛”的五谷斗。斗用木料制成,外面绘有各种花纹图案,市面上的售价不一,根据大小、工艺,少则几十圆、多则几百圆。斗里面一半装炒熟的麦粒和蚕豆,一半装糌粑面和人参果,斗上面插青稞穗,点缀一些小块酥油。有的人家还用酥油雕塑一个彩色羊头,藏语称为“隆过”。“切玛”的主要是标志过去一年来的好收成,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盈。</p><p class="ql-block"> 藏历十二月二十八,二十九,家家户户要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屋里铺上新卡垫,贴上新年画。二十九日晚饭前,要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用糌粑粉撒上“八吉祥徽”,在大门上用石灰,白油漆或糌粑粉画像征吉祥,的图案,有的人还在房梁上画很多白粉点,表示人丁兴旺,粮食满仓……除夕晚上,各家要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准备好节日的盛装。晚餐要吃一种叫古突的面疙瘩汤,就象北方人三十晚上吃饺子一样,面疙瘩里要裹上石子、羊毛、辣椒、木炭、钱币、糖果等东西,用来预测吃到口里人的一年运气,也为餐桌的增添了不少欢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除夕深夜,街上的十字路口燃起了驱鬼的火焰。在八廓街一带的老城区景象颇为壮观:一堆篝火照亮夜空,火焰裹着纸屑烟灰扶摇直上,大人小孩围在火堆旁燃放鞭炮。听着从大昭寺中传来的低沉的法号声,令人仿佛从地狱中听到天国的召唤。藏历初一,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燃起象征吉祥的桑烟,整个城市都充斥着侧柏叶的气息。各家的橱柜上和茶桌上摆满了油炸的“卡赛”,整块酥油,大盘的熟肉、干肉和糖果,成箱成桶的酒水堆放在地上,这些都象征吉祥和富裕。</p><p class="ql-block"> 按着旧俗,天不亮,妇女们要河边背回“吉祥水”,老人洗漱完毕,到河边打上第一桶水来喂牲口。之后,全家人换上新衣,按老少辈份坐下,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依次抓一点来吃,这时长辈祝大家“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或“洛莎尔桑”(新年好),晚辈们回贺“祝您身体健康,永远幸福”。然后吃土粑和酥油煎的人参果,接着相互敬酒,这天,各家基本上闭门欢聚,互不走访。现在的情况有了变化,特别是在机关大院和各安居小区,初一早上一般是相约去汉族同事或邻居家拜年。那阵式,想起来都后怕!三口一杯的喝酒,喝了这家就得喝那家的,为了民族团结,为了兄弟情谊,每年都要喝趴下……</p><p class="ql-block"> 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祝贺,此活动持续三、五天。客人们进门道一声“扎西德勒”,主人立即迎上回敬一声“洛莎尔桑”,有的还赠送哈达,然后宾主一起进入室内,坐在崭新的卡垫上,主人端来“切玛”,客人依次拈点糌耙面撒向空中,祈敬天神,地神等,之后拈一点放在嘴里。刚吃完,主人又提着盛满青稞酒的壶,拿着酒碗,笑盈盈地走来,请客人喝酒.这时,客人必须用无名指在酒碗中点三下,弹向空中,才能喝酒。为了尊重主人,必须三口喝完。如果喝不完,好客的主人则委托亲戚好友唱歌劝酒、歌声一落,客人一定要一饮而尽。记得2003年藏历年期间去才旺桑珠家拜年,老人家用生鲜牦牛肉和伊力特曲做招待,两人边吃边喝聊得兴起,不知不觉间消灭了一条前腿(足有五、六斤肉),二斤白酒,闹得我肚子胀了半个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拉萨机关单位,节假日值班一直遵循这样的规矩:春节放假由藏族值斑,藏历年由汉族值班,实在排不开另算。每当藏历年值班,单位里的藏族同事都会争相送来吃食,那份情谊令人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