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文:唐鲜华(江西唐氏信息)2017年10月28日,九江市庐山市唐氏宗亲会组织发起,由“唐氏热能”老板一一唐海滚在重阳节邀请庐山市唐氏宗亲65岁以上老人共聚一堂,到场人数有被邀请的老年人以及周边区域的宗亲老年人的部分代表约70多人,海滚宗亲免费请他们吃饭团圆,是个非常有意义的重阳节。</h3><h3> 江西省九江市唐氏宗亲会会长唐茂华,唐海滚等宗亲组织,亲临每一位唐氏家人家里亲自接出来一起吃饭,聊天,共叙唐家情,继承和发扬孝道精神,尊老爱幼,关心和爱护每一位亲人的健康,值得我们年青人学习。聚会结束后,把每一位唐家老人安全的送回家中。这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道文化精神值得每一位唐家人学习。</h3> <h3>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庐山市唐海滚宗亲。</h3> <h3>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h3><div>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div><div>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div> <h3>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馀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br></h3><div>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div><div>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div><div>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div><div>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div><div>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div><div>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div> <h3>江西省唐氏宗亲会秘书长与九江市唐氏宗亲会会长唐茂华合影留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