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进士蝶变为北大校长----绍兴游历之十九

湘左屏藩颍秀池

<p class="ql-block">蔡元培图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在绍兴笔飞弄青石板上,抬头望见黑色门楣上“蔡元培故居”匾额,台门后面的宅院是孕育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摇篮,书写着一位清朝翰林蝶变为现代教育奠基者的惊艳传奇。</b></p> <p class="ql-block">绍兴笔飞弄</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故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门厅通往堂厅的天井特别开阔,气势不凡。蔡元培的祖籍在绍兴诸暨,明末迁到绍兴城里定居。他的祖父为典当行经理,有了积蓄便购地置产。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诞生于此,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28岁授职翰林院编修。</b></p> <p class="ql-block">天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进堂厅正中是蔡元培半身塑像,一派长者风范。大厅上方悬挂毛泽东褒誉先生“学界泰斗”匾额,周恩来总理题写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高度概括了先生历史功绩。纵观其74年的人生历程,先后担任清政府的翰林院编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和北大校长、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院长,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始终坚持民族革命和民主自由的宗旨,致力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b></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半身塑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展厅史迹陈列室,大量的图片、照片、实物、手迹、资料等,为我们徐徐展开了“稽山鉴水育英才”、“从事民主革命,投身教育事业”、“兼容并包,孕育新北大”、“功垂百世,德耀千秋”其人生长卷。沿着时间线进入第一展厅,1894年中进士那年,爆发甲午战争;1898年任翰林院编修,戊戌变法失败,让这位清代的“翰林进士”意识到闭关锁国的落后武器装备、小墙高院的腐朽政府维新,难以救国救民。强烈的民族危机感让他毅然辞官回到故乡,担任绍郡中西学堂的校长,就把一所书院式的旧学堂,改造成为清末为数不多新式学堂,当时学校有国文、算学,英、日、法多门外语,体现了中西结合的教育思想,探索教育救国之路。</b></p> <p class="ql-block">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展厅“从事民主革命,投身教育事业”,为我们展示了蔡元培投身新式教育、民主革命的坎坷历程。1901年他来到上海,担任澄衷高中校长、南洋公学总教习,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从事革命活动。1903年办起《警钟日报》,1904年建立光复会。1905年同盟会成立,光复会并入,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1907年5月他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开始了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淬炼出美育教育观,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b></p> <p class="ql-block">史料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二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蔡元培回国后担作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集思广益,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搭建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的四梁八柱。1912年7月,蔡元培因不愿与袁世凯政府合作而辞职,1913年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在留欧的三年时间里,又编撰了不少哲学美学著作。</b></p> <p class="ql-block">担任教育总长图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展厅“兼容并包,孕育新北大”,是蔡元培人生的高光时刻。1916年12月26日,黎元洪的北京政府任命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间长达11年。他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领袖来校任教,同时也聘请传统学者黄侃、辜鸿铭等,诠释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奠定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石,让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推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革。美国学者杜威曾这样评价:世界各国的名校校长中,在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以一个校长身份能领导大学对一个民族和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恐怕只有蔡元培一人。</b></p> <p class="ql-block">北大校长委任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积极进取,学贯中西,博采众长,确立“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的战略方向;主张实施“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展品有一帧帧女大学生的校园合影,让教育平等的理想照进现实。对学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的具体要求。1919年的“五四”运动,支持学生“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为了保全北大的师生,决定辞去北大校长这一职务,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新青年的呐喊响彻中华大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思想准备。</b></p> <p class="ql-block">北大女生同校学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展厅“功垂百世,德耀千秋”,纵观其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充满艰辛,但他宽容雅量,崇尚自然。身居无数要职,但经历了20多次辞职,每一次辞职,表面看是蔡元培的放弃,实际上却是他对理想的坚持。他投身于历史洪流之中,但爱国救国之心始终未变。</b></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与萧伯纳、鲁迅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在日常生活中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广交朋友,热情款待,慷慨捐献。他生前居无定所,几乎每隔一二年,都得搬一两次家,这种频繁的搬迁,对已进入老年的蔡元培而言,生活有诸多不便。1937年10月,蔡元培全家搬到上海华山路寓所,一个月后,为躲避战乱,他们又南下香港。直至1940年3月5日,蔡元培病逝时,仍旧租住在别人的房子里。一生为国家、学术劳瘁的蔡元培,真正是“无恒产而有恒心”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b></p> <p class="ql-block">清朝翰林蝶变为北大校长</p> <p class="ql-block">孑民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望蔡元培故居“翰林”匾额,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评价神奇化为叠影,他拆解了自己走上仁途荣光的科举高墙,又在虚墟上点亮了接轨世界的教育灯塔。故居边上的“孑民图书馆”是为了蔡元培诞辰155周年所建,是研究弘扬先生思想的新文化地标,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绍兴古城出现过何燮侯、蔡元培、蒋梦麟、马寅初四位北大校长,说不定在孑民图书馆里的座位上会出现未来第五位北大校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如侵即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