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辑\拍摄: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0853011</p> <p class="ql-block"> 初识右玉,缘起于一部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该剧播出之时,我从头追到尾,被剧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打动,更被右玉人坚韧不拔、久久为功的精神深深震撼。那一刻,心底便悄然埋下了一颗种子——去右玉走一走、看一看。今年七月十二日,终于如愿以偿,我们一行二十余人踏上右玉这片热土,开启为期两日的旅程,只为近距离感受这座边城今日的绿意与风骨。</p> <p class="ql-block"> 右玉县博物馆是我们参观游览的第一站,这里也是游客的必到之处。广场上立有康熙跃马扬鞭的铜像,公元一六九六年康熙御驾西征,“杀虎口”为西征大军的后勤大营。碑文上有详细记载。</p> <p class="ql-block"> 走进右玉博物馆,仿佛翻开了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从边塞烽烟到生态奇迹,从人文积淀到时代变迁,一一在眼前铺陈开来;从边塞文化、军事文化、晋商文化和西口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丰富的实物展品和详实的文字资料,参观者可以深入了解右玉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杀虎口”就是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称参合口,建于明朝,是明长城北部的关口之一,已有两千多年历史。</span>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险峻,地理位置特殊,<span style="font-size:18px;">紧邻晋蒙两省交接处,</span>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p> <p class="ql-block"> “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从昔日这一带地区流传的民谣中不难看出,走西口实为无奈之举。“杀虎口”不远处名为“通顺桥”的旧石桥,意为走过此桥,一路平安顺遂,桥面上的青石上斑驳的坑洼痕迹,留下了无数人的足迹,人们带着祈盼从这里出发,踏上外出谋生的漫漫长路。</p> <p class="ql-block"> 中共右玉县委旧址位于右玉县右卫镇关厅街,是“右玉精神”的发源地,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提出“要想风沙住,就要多栽树”的治理理念,开启了70余年植树造林的奋斗史。 </p><p class="ql-block"> 县委旧址2021年11月被列入第一批省级红色文化遗址名录,并作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保护。</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右玉干部学院,学院成立于2017年,是经中组部批准的省(部)级党委(党组)干部党性教育基地。 </p><p class="ql-block"> 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曾因风沙肆虐、土地沙化被称为“不毛之地”。通过70多年造林治沙,22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林木绿化率从0.3%提升至57%,把昔日“不毛之地”,变为今日的塞上绿洲。</p> <p class="ql-block"> 参观林场、所到之处,漫山遍野皆是绿色,天空湛蓝如洗,空气清新,让人兴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登上高高的瞭望塔,遥望苍茫大地,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绿意交织,令人不禁感慨:右玉:真是一片用汗水与信念浇灌出的热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