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令两个月后,烟酒行业状况如何?

杨海鹏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却总在某些节点留下相似的轨迹。白酒行业便是如此,继2012年“八项规定”引发行业震荡后,今年5月,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重磅出台,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禁酒令”。政策风暴再次席卷白酒市场,行业格局悄然生变。</p> <p class="ql-block">  如今,距离“史上最严禁酒令”发布已过去两个多月。回望这段时间,真正陷入困境的并非白酒企业,而是遍布街头巷尾的烟酒店。经历了多轮政策洗礼后,酒企早已调整战略,大幅降低政企消费占比,抗压能力显著增强。事实上,中证白酒板块并未因禁酒令而大幅下跌,整体维持横盘态势。真正受到重创的,是依赖政企团购订单的烟酒店,它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p> <p class="ql-block">  烟酒店,这个曾被视为白酒流通命脉的终端,如今正站在生死边缘。根据酒类自媒体调研,禁酒令实施后的一个月内,部分省市烟酒店白酒销量同比骤降80%。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彻底打破了烟酒店赖以生存的商业逻辑。表面上看,烟酒店是面向消费者的零售门店,实则更像披着C端外衣的B端生意。一家生意红火的烟酒店,背后往往依赖政企单位的团购订单,其中私企团购约占30%,国企及事业单位团购占比高达50%,零售仅占20%。</p> <p class="ql-block">  禁酒令明确要求工作餐全面禁酒,这意味着烟酒店赖以生存的“半壁江山”——国企与事业单位的采购需求几乎一夜之间蒸发。烟酒店的商业根基被彻底动摇,其竞争逻辑也从“关系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在这一背景下,烟酒店不得不面对剧烈的转型压力,甚至有不少门店选择转行另谋出路。</p> <p class="ql-block">  压垮烟酒店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政策的全面收紧。回顾历史,烟酒店曾是白酒行业繁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1998年国家取消酒水专卖制度后,烟酒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连接酒企与消费者的桥梁。2019年全国烟酒店数量达到560万家,较2015年增长2.5倍。然而,随着白酒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动销停滞、库存积压、价格倒挂等问题接踵而至,烟酒店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2021至2024年间,烟酒店终端门店平均营收缩水40%。中国烟酒流通协会预测,2025年烟酒店数量将减少约25%。而此次禁酒令的出台,无疑给本已脆弱的烟酒店生态带来“急性休克”。据市场调研,禁酒令实施后,南宁90%以上的烟酒店销售下滑,烟酒店主普遍认为,此次禁酒令的影响远超以往,不仅覆盖范围更广、执行力度更大,且管理更为严格,甚至出现公职人员私人聚会也禁酒的情况。在政策层层加码下,烟酒店的生存环境愈发艰难。</p> <p class="ql-block">  烟酒店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披着零售外衣的政企团购生意。尽管在商场周边,烟酒店门可罗雀,远不如便利店、服装店热闹,但它们却能长期屹立不倒。这背后,是其独特的客户结构支撑。根据市场调研,一家生意兴隆的烟酒店,其营收主要来源于政企单位团购,国企、医院、银行、科研院所等机构是其核心客户。这种“政企团购+少量零售”的模式,使烟酒店长期依赖关系资源,而非零售运营能力。而禁酒令的实施,直接切断了这一核心收入来源,烟酒店的商业模式也随之崩塌。</p> <p class="ql-block">  烟酒店将何去何从?从客户资源驱动转向市场化竞争,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p><p class="ql-block"> 根据酒业专家调研,不同类型烟酒店受影响程度不一:高端团购型下滑最严重,达50%;大众零售和团购型下滑约30%;即时零售型受影响最小,仅下滑15%-20%。这为烟酒店指明了转型方向:从“关系生意”转向“市场生意”。一些烟酒店开始积极布局线上渠道,入驻京东、美团、淘宝等平台,拓展即时零售业务;另一些则瞄准礼品市场,发力礼品卡的发行与回收。然而,转型之路并不平坦。大型连锁商超和便利店凭借规模与便利性,在市场化竞争中占据优势。烟酒店虽拥有名酒代理的“牌照优势”,但在团购萎缩、C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这一优势能否真正转化为竞争力,仍有待观察。烟酒店作为酒类流通的重要节点,不会彻底消失,但在行业洗牌的大潮中,大量门店将面临巨大的转型或转行的挑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