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萤火微光,照亮乡土阅读之路——一名农村幼师的“无心”与初心</p><p class="ql-block">(屋檐星光与沙地上的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昨晚19:00--21:00我参加了北部群第一次《教育家精神读书分享》会,来自北京、湖南、山西、吉林、辽宁铁岭等9位老师讲述了践行教育家的故事,我有幸是其中一位。昨夜倾听其他八位教育星火,(呵呵,我是九分之一)猛然彻悟:当城里孩子遨游绘本森林时,我的农村娃娃们正踮脚采摘屋檐的晨露书香。 </p><p class="ql-block"> 我们读落叶写成的画册,用沾泥小手点数蒲公英的页码;当孩子举着绒毛高喊“书种子飞起来啦!”——那些乍亮的瞳孔,正是星光落进土壤的模样。 </p><p class="ql-block"> 不再焦虑绘本短缺。沙地里树枝写下的歪扭“人”字,爷爷皱纹里绵延的生命之书,都在诉说真谛:教育家精神的筋骨,原就生长在这片泥土地里。 原来所谓追光,不过是让每个乡村孩童相信:你踮脚摘星的姿势,本身已是璀璨星光。 </p><p class="ql-block"> 很荣幸今晚能有十分钟,和北部教育家精神的同仁们,一起参与这次教育家精神征文活动的汇报分享。这与其说是一次汇报,不如说是一份来自田间地头的、微小却炽热的实践报告。</p><p class="ql-block"> 我的切入点很简单,甚至很“土”——点亮农村幼儿园的阅读之光。课件是我在用手机一点一点做出来的,谈不上精美,却凝结着我和孩子们最真实的日常。讲述的,就是如何在我们的农村幼儿园里,带着一群小小孩,去触摸书本的温度,点亮阅读的微光。</p><p class="ql-block"> 能入选(9/45),说实话,最初是意外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细看其他八位入选者,皆来自闪亮的“城里学校”,议题宏大、视角新颖。而我,一个最普通的农村幼儿园长,拿着手机做的简陋课件,讲的只是田野阡陌间的小故事:如何利用有限的绘本资源,如何在家长识字率有限的背景下做亲子共读引导,如何让孩子们在泥土与炊烟中爱上翻书的声音……这份“不一样”,恰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教育的另一种真实——关乎泥土,关乎起点,关乎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份源自实践的真实、这份扎根乡土的独特性,让我的分享呈现出一种“异质性”的生命力。这要归功于老师带领我们进行的教育家精神深入学习!正是在不断的学习反思中,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活化成田间地头的实践,如何把教育家精神的宏大叙事,具象化为一本书、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具体改变。这份学习的赋能,让我找到了将专业性与本土性融合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份源于乡村实践的文字被推荐给了《中国教师报》,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对这个微小领域的肯定信号。回头看去,贯穿始终的,竟是一个质朴的领悟:</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在教育路上放下对“小我名利”的执着,将格局放大,去看见乡土,看见更多农村孩子的现实困境,那份纯粹的初心——只为点亮更多孩子阅读旅程的萤火微光——它本身,就是照亮前路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这份“无心插柳”的背后,是扎根泥土的恒心,是一颗“但问耕耘”的初心。它让我明白,教育的价值,从不在于身处何方、条件优劣,而在于你是否点燃了一盏灯,即使微弱如萤火,也能在某个孩子的世界里,照亮一小段行程。</p><p class="ql-block"> 这份初心,是我继续前行的底气,也愿它能汇聚微光,照亮更辽阔的乡土阅读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