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我越来越多地给予时,我发现自己匮乏的心变得丰盛起来了。我知道我是有能力给予的,同时我也不需要通过‘给’来换取什么,以此证明自己。我本就很好,又何需证明呢?”</p><p class="ql-block"> “当我把‘我能为你做些什么’作为常态化的思考时,我总会被自己深深地感动。当一个人愿意为对方做些什么的时候,他就是丰盛富足的,他因给予而有了这份富足。这也是一份自信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这是马龙飞在《爱与感恩》中的话,仿佛就是对文梅志愿者服务队每一位志愿者所说。</p> <p class="ql-block">七月的暑气正盛,天空却酝酿着一场迟迟未落的雨。20日这天,骄阳敛了锋芒,暑热悄然退去,空气里浸着沁人的清爽。枝头鸟雀欢唱,草丛虫鸣唧唧,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文梅志愿者服务队与绿丝带志愿者协会的伙伴们并肩同行,踏着惬意的微风走进了甘润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行,文梅志愿者服务队早已牵线搭桥——晋城市绿丝带志愿者协会特意带来了几包商店撤柜的新衣服,满满当当的心意,要亲手送到甘润村村委手中。而文梅服务队的温暖脚步,更要迈向村里五户特殊的农户家:他们虽不在低保、五保的帮扶名单里,生活却藏着不易。一份份关怀递过去,掌心的温度驱散了日子里的细碎愁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暖意正浓时,张瑞龙书记带着大家漫步村落。说起来,文梅志愿者服务队来甘润村送温暖已有好些年,次数早已数不清,却总因忙碌匆匆来去,从未细细打量过这个革命老区村的模样。这一次,他们特意放慢了脚步,跟着书记的讲述,在时光的脉络里穿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站在“六二六”惨案纪念碑前,那段烽火岁月仿佛在眼前重现;走进文庙(红圣宫),古刹的檐角还挑着旧日的光阴;五虎庙的斑驳墙影里,藏着村民代代相传的故事;西堂的静谧、甘霖寺的禅意、当铺院的老算盘似乎还在滴答作响;东阁与南阁像两位守门的老者,见证着村落的晨昏流转;千年古槐的浓荫下,不知听过多少家长里短;申家大院的雕梁画栋间,仍能窥见往昔的繁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路走,一路看,那些古建、古迹里藏着的历史碎片,那些口耳相传的老故事,都在志愿者们心中慢慢拼凑成完整的甘润村。原来这个熟悉的村庄,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厚重与深情。</p> 送温暖 游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甘润村的历史文化地名故事:探寻岁月深处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文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有一个古老的村落——甘润村。它静静地坐落在晋城市北15公里处,牛南线、陈大路、城北高速口都在村边。2021年底,全村493户、1302口人,六个村民小组,耕地2100亩。甘润村坐落在二龙戏珠之中,南北两条土岭为龙,东南小布达山、牛角山是珠。现村貌如鱼,古迹东阁恰如鱼眼,甘霖寺如鱼鳍,游动在泽州大地上。甘润村虽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韵味。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有着诸多动人的故事,每一段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汤王祈雨,恩泽后世:村名的传奇由来</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关于甘润村名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个与商朝汤王有关的动人传说。商朝时期,天下大旱,连续三年滴雨未下,大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饥饿与绝望笼罩着每一个角落。当朝君主汤王心怀苍生,眼见百姓受苦,心急如焚。为拯救天下百姓,他亲自踏上求雨之路,来到了如今的甘润村。汤王怀着无比的虔诚,在这片土地上举行了盛大而庄重的祈雨仪式,甚至愿以自身为牺牲祭天。或许是汤王的诚意感动了上苍,祈雨仪式结束后,天空突然阴云密布,电闪雷鸣,随后普降甘霖,干涸的大地尽情吮吸着这来之不易的雨露,万物开始复苏,百姓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泽州府志》载:“空桑,在伊侯山。相传伊尹生于空桑,即此。或曰从汤祷雨至此。”《凤台县志》曰:“伊侯山西北距县二十里,有伊尹庙……即古桑林。”甘润村就静静地坐落于伊侯山下,一条发源于伊侯山的伊泽河从村南向村东缓缓流过,四季不涸。甘润村名历史文化悠久,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发现重名之地。《竹书纪年》记载,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于桑林”。《吕氏春秋·顺民》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淮南子》亦云:“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场及时雨不仅拯救了当时的百姓,也成为甘润村历史的重要开端。为纪念这一重大事件,人们将原来的甘露村改名为甘润村,寓意甘甜的雨露滋润这片土地,让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安居乐业。从此,“甘润”这个充满希望与感恩的名字,便一直伴随着这个村庄,见证着它的兴衰荣辱,传承着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古寺悠悠,传承千年信仰:甘霖寺的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甘润村,有一座古老的庙宇——甘霖寺,它与村名的由来紧密相连,也是村民们心中的信仰寄托。甘霖寺最早建于金代,其正殿祭祀的正是商朝的成汤王,因此它也被认为是一座汤帝庙。这座庙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岁月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元代皇庆年间,天下又遇大旱,皇帝下旨令全国各地修建汤帝庙祭祀汤王,以祈求风调雨顺。甘润村的甘霖寺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修缮和扩建。每年的三月二十,是甘润村庙会的日子,也是村民们祭祀汤王的重要时刻。这一天,整个村子热闹非凡,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甘霖寺。庙会上,唱大戏、耍故事等活动精彩纷呈,人们怀着敬畏之心焚香祭拜汤王,祈求他保佑村庄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平安顺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甘霖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虽历经多次修缮,却依然保留着金代建筑的特征。其中廊前柱子皆从底部往上逐渐变细,呈梯形状,这便是典型的金代收分做法,而且柱子上还留有金代的题记,为研究这座寺庙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除了祭祀功能,甘霖寺还是村民们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甘润村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发展,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38年,甘润村曾作为晋城中心县委所在地,甘霖寺亦作为“火炬”编辑部存在。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桥岭村作为甘润村的编村建立起了军鞋厂,甘润村为革命老区的抗战、后勤及宣传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东阁观音阁:庇佑一方的慈悲传奇</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甘润村的东阁是一座观音庙,其正下方是“东桥”古道,是晋城市通往大阳古镇的必经之路。骑桥而上,一座四五米高的高台之上有一所古院,便是观音阁。上世纪70年代,这里是甘润村生产二队的粮食库房。其中一块清代古碑记载:这座观音庙历史久远,虽难以精确考证始建年代,但在村民代代相传的记忆里,它一直是守护村庄的神圣所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岁月无情,风雨侵蚀使得东阁不堪重负、摇摇欲坠,院子中间塌下一个大窟窿,房顶墙壁均有坍塌,成为危房,人员不可进入。2022年至2023年,在驻村书记张瑞龙为首的村领导组织下,村民众志成城,在外工作人员与村里居民共同捐资捐力,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东阁进行了修缮。2023年11月1日(农历九月十八),东阁连续三天举行开光大吉仪式。无论是塌陷的危房时期,还是修缮后的新房时期,东阁一直有信徒村民不计报酬地值守敬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传说很久以前,甘润村遭遇了一场罕见的瘟疫,病魔肆虐,许多村民染病在床,痛苦不堪。郎中们用尽各种药方,却都无济于事。就在村民们陷入绝望之时,一位云游至此的高僧途经东阁,听闻村庄的惨状,心生怜悯。高僧在观音庙中虔诚地为村民祈福诵经,希望观音菩萨能大发慈悲,拯救村民于苦难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也许是高僧的诚心和村民们的苦苦哀求感动了上天,当晚,村民们纷纷梦到一位慈眉善目的白衣女子,手持净瓶向他们洒下甘霖。第二天,奇迹发生了,那些患病的村民病情开始逐渐好转,不出几日便都康复如初。村民们相信,这一定是观音菩萨显灵,前来拯救他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东阁观音庙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它融合了当地传统建筑的元素,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不减其庄严神圣。在岁月的长河中,观音庙不仅是村民们的信仰寄托,也是他们心灵的慰藉之所。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村民们都会来到这里,向观音菩萨倾诉,寻求心灵的安宁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甘润村除了甘霖寺、东阁,还有西堂、五虎庙、文昌阁、观音堂等古庙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修缮前的东阁</p> <p class="ql-block">修缮后的东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红色记忆,永不磨灭:抗战时期的甘润村</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甘润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抗日战争时期,它还是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记忆。1938年,中共晋城中心县委就设在甘润村,这里成为了领导当地抗日斗争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38年7月20日,日寇派出3个密探到县城北部的庄头、甘润一带侦察,准备前来抢粮。甘润村村民发现这3人不是当地口音,顿时警觉起来。密探见身份被识破,撒腿就跑,村民们操起镰刀、棍棒边追边喊,最终在村南捉住一人。经盘问得知是日军密探后,几个青年村民愤怒之下将其当场打死,并把尸体扔进附近煤窑的圪筒内,随后向村自卫队报告了事情经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天,20多名日军进村报复,却遭到早有埋伏的游击队、自卫队的迎头痛击,日军受伤逃跑。第三天晚上,日军先派出便衣悄悄埋伏在附近的佛堂沟、小不堆山进行侦察。次日黎明时分,鬼子突然包围了甘润村。当自卫队岗哨发现时已为时已晚,只能鸣枪报警,并护送村民们往村外转移。天大亮后,在迫击炮、机关枪的掩护下,鬼子进入甘润村内。他们烧毁了38座院子,共计270多间房屋,掠走牲畜家禽500多头(只),29名村民惨遭杀害,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六·二六”惨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甘润村人并没有被日寇的血腥屠杀所吓倒。在晋城牺盟会的领导下,他们化悲痛为力量,配合游击队展开了更加机动、灵活的抗日武装斗争。村民们积极参与送情报、运物资、掩护伤员等工作,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为了铭记这段历史,警示后人,泽州县巴公镇甘润村的22位老人捐资上万元,在村内竖起了“甘润村‘六·二六’惨案纪念碑”,并在明代所建的文庙中开设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展。展览室面积有100多平方米,分“抗日热潮的兴起”“骇人听闻的‘六·二六’惨案”“伟大胜利千秋颂,复兴圆梦慰忠魂”三部分,详细记载了当年惨案发生的背景和经过,以及甘润村村民英勇抗日的事迹。这里成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让后人永远铭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古建瑰宝,岁月沉淀之美:申家大院与当铺院</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甘润村,除了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故事,还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古民居建筑,如申家大院、郜家大院、当铺院等。这些明清时期的老院子,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见证着甘润村曾经的繁荣与辉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申家大院是村中的大户人家宅院,其建筑风格典雅大气,布局严谨。大门高大巍峨,门头上精美的砖雕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相传申家大院里有一位傻大姑,相貌丑陋,疯疯癫癫。邻里乡亲都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家里人也一样善待她,日子如常过着。有一天,傻大姑说:“我要出门了,我要出门了。”大家只当她胡乱说话,没有当回事。第二天,傻大姑果然不见了,人们在村里村外寻找,不见人影,却看见大门外的青石上有个姑娘的脚印,还发现门前有一条白线。于是众人招呼邻里一起顺着白线寻找,一直向西北方向,翻了九座山,过了九条河,在虎头山下的董峰河边,看见一个草棚,白线到这里就没有了。人们过去打听,门前一位白须老翁说:“白龙已回宫,龙女上董峰。”大家这才知道,上董峰圣姑庙里有一女子成了神仙,圣姑的父母虽恋恋不舍,也只得和乡亲们返回甘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一年,村里大旱急需祈雨,听说高平董峰有神祈雨灵验。甘润村急忙组织人员带礼前往祈雨,来到圣姑洞前,洞里的圣姑说:“我的娘家人来了。”大家一愣,难道圣姑的故乡在甘润村?于是甘润村人受到了特别款待。当祈雨人返回甘润村,途经大阳、马村,走在半路上时,大雨已倾盆而下。老百姓口口相传:“东咚咚,西咚咚,不如甘润上董峰。”现甘霖寺内还有圣姑殿,每年农历七月初五为圣姑生日,申家大院每年都会香烛瓜果供奉,为圣姑庆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铺院位于甘润村北,在甘润古道兴盛期间,成为重要的商贸往来金银财宝集散地。当铺院大门里里外外有很多道锁掼设置的古迹,被晋城市列为53号古院,现在是甘润村第一号传统院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进大院,荒草茂盛,昔日热闹非凡的院子如今已无人居住,只留下随处可见的木雕、石雕、砖雕,每一处细节都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我们只能从残留的建筑构件中感受当年当铺院的富足与显赫。这是一个宽大高深的四合院,四面房屋都是二层楼房,连角落也是二层楼底。大院进门就是一块影壁墙,右侧有圆拱门连接到东面院落。东院里有水井,还有遗留的练功石。口口相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当铺院底下窄、上头宽,下面墙里有木栏。”当铺院大门叫骡门,为使当铺交易银两的骡车顺利通过,修建的门面约长5米、宽3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于我而言,还记得七十年代末,这间南屋里住着一位退休老先生,他头发花白,个子高高壮壮,十分儒雅慈祥,还有订阅的报纸。读小学的我们新学期包书皮时,都渴望能得到他的一张旧报纸。于是我们几个学生去他家讨要,别人动作快,进门就很快拿到了合适的旧报纸,而我手慢,没能拿到。眼看着只剩下一张看似崭新的报纸,我不知如何是好,眼泪都快要流下来了。老先生见状,快速浏览了一下,还是把最后这份报纸给了我。那时候,我是多么羡慕能看得起报纸的人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甘润村里除了我们参观的申家大院、当铺院,还有郜家大院、文庙跟王院、十字正兴德院、北头李宅院、麻地西大院、西头靳宅院、文庙跟郜宅院、西南圪垯梁院等古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古民居建筑不仅是甘润村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它们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记忆,见证了村庄的发展变迁,是甘润村最宝贵的财富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六、甘润古槐树:树坚强</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来时,古槐树正花开叶茂,如火炬又如迎客松,挺立在村中央。这棵大槐树在申家大院的南侧,据说是甘润村三棵唐槐之一,但至今保留下来的只有这一棵古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居住的十字正兴德院房后有一棵古槐树,非常高大。我在八十年代初离开甘润村后,不知道这棵充满我记忆的古树去了哪里,也不知道它是不是甘润村三棵唐槐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在这棵唯一的古槐树,我是在泽州新闻里第一次看到的。据村民介绍,这棵古树在1950年被烧毁,树干中空,看不见树皮,大家都以为树死了。不曾想,近年来它竟复活了,还长出了新枝。新枝把枯死的树干环抱怀中,如子抱母状。这棵古树被烧70多年来,不仅没有枯萎,反而越来越旺盛,大家都称之为“树坚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七、山西省非遗项目:甘润漾杠箱</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甘润漾杠箱是一种民间舞蹈,原型是过去为皇帝抬贡银的箱子。通常地方官员进京献贡时,民夫衙役抬着杠箱走在前面,后面有大批官员保卫护送,场面十分壮观。甘润百姓为了到汤帝庙祈雨,便仿做杠箱,由两人抬着杠箱打头阵,舞狮、高跷等民间庆祝活动紧随其后。一顶杠箱是在木质长方形箱上镶一根圆形五尺长木桩,桩中挂有铜制串铃和一些装饰品,箱体里面挂着几只较大的铁质铃铛,俗称牛圪铃。两人将杠抬起,碎步而行,上下颠簸,铜串铃发出的清脆悦耳之声和箱体内铁铃铛自行撞击的咕咚咕咚声响,十分动听。一伙故事由四至六个杠箱组成。杠箱故事的音乐以大鼓为主,三锣、三镲为辅,还有三小镲相伴。旋律欢快,婉转嘹亮,特殊的音色汇成浑厚有力的音响效果,显得十分和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文脉传承,桃李芬芳:文人辈出的甘润村</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甘润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文人辈出。过去,这里出过秀才、举人,为了尊崇文化、祭祀文人,村里还修建了文人庙。这座庙宇不仅是对文化的敬仰,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甘润学子努力求学,传承知识的火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受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甘润村一直重视教育。至今,在晋城以北地区,甘润村的教师数量依然众多,他们遍布各个学校,为培养下一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些教师们不仅传授知识,还将甘润村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传递给学生,让甘润村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古老的文人庙到如今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甘润村的文脉传承从未间断。这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教育的重视,使得甘润村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也为村庄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甘润村,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老村落,无论是它的名字由来、古寺庙宇、红色记忆,还是古民居建筑和文化传承,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和魅力。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又像一首悠扬的老歌,每一个音符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甘润村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甘润村将继续传承和发扬自己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成为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文梅的发小秋娥给志愿者们做了美味午餐😀</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志愿者们拍摄,版权归拍摄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