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筑屯堡·封存明时记忆

菲菲

<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07</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贵州安顺云峰屯堡</p><p class="ql-block">拍摄器材:华为手机P60Art</p><p class="ql-block">作者:菲菲</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466733</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贵州安顺的群山中,散落着一片独特的石头建筑群﹣﹣云峰屯堡。这些由青石垒砌的村寨,如同一颗颗被时光封存的明珠,静静诉说着六百年前的军事传奇与文化交融。作为明代军屯文化的活化石,云峰屯堡不仅是建筑史上的瑰宝,更是一段移民史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峰屯堡群由云山屯、本寨、雷屯等八个村寨组成,其中云山屯和本寨最具代表性。走进村寨,目光所及皆是石头的世界:石墙、石屋、石街、石巷,连屋顶的瓦片都覆盖着一层青石板。这种全石结构的建筑风格,既适应了贵州多石少木的地理环境,更体现了军事防御的智慧。村寨四周的石墙高达数米,设有望楼、枪眼和瓮城,一旦外敌入侵,村民可迅速关闭寨门,凭借坚固的防御体系抵御进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山屯是云峰屯堡中保存最完整的军事屯堡。沿着蜿蜒的石阶上行,穿过刻有"云山屯"字样的石拱门,仿佛穿越回明代的军事要塞。寨内的街道依山而建,分为上街和下街,两旁的石屋高低错落,门楣上的雕花虽历经沧桑却依然清晰。临街的房屋大多"前店后宅",既满足生活需求,又能在战时作为防御据点。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朝门"-﹣大户人家门前的石门楼,不仅雕刻精美,还设有暗窗和射击孔,将居住功能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峰屯堡的居民被称为"屯堡人",他们是明代军屯士兵的后裔。六百年前,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西南边疆,派遣三十万大军远征贵州,战后这些士兵就地屯田,与家眷在此定居。如今的屯堡人依然保留着明代的生活习俗:妇女身着"凤阳汉装",蓝色长袍配绣花围裙,头上梳着"三绺头",银饰叮当作响;老人们喜欢坐在石门前,用带着江淮口音的方言讲述祖辈的故事;逢年过节,地戏表演必不可少,演员们戴着木质面具,演绎着《三国》《说岳》等历史故事,面具上的彩绘依稀可见明代戏剧的风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戏是屯堡文化的灵魂。这种源于军傩的表演形式,最初是士兵们操练武艺、鼓舞士气的方式,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艺术。表演者身着彩衣,头戴"脸子"(面具),手持刀枪剑戟,在锣鼓声中腾挪跳跃,唱腔高亢激昂。面具上的人物或忠或奸,或刚或柔,每一道纹路都承载着历史记忆。观看地戏表演,仿佛能看到当年屯堡士兵戍边卫国的豪情壮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云峰屯堡,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头垒砌的城墙依然坚固,屯堡人的生活依旧鲜活。在这里,明代的军事防御体系与江淮民俗文化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漫步在青石板路上,触摸着斑驳的石墙,听着耳畔的方言与锣鼓声,六百年的时光仿佛在此凝固。云峰屯堡不仅是一座建筑博物馆,更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移民史诗,它让我们得以窥见明代西南边疆的风云岁月,感受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生命力。</p> 感谢您的浏览和鼓励